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第三集)


   日期:2010/6/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集)  2004/10/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114-03

  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刚刚邵老师所分享的《弟子规》「入则孝」的部分,所包含的内容就是我们为人子女应该如何去孝顺父母。

  刚刚提的伦常大道,第一伦就是「父子有亲」,父子关系是「道」,而父亲懂得慈爱子女,子女懂得孝顺父母,这个叫「德」。所以「父慈」,「慈」是「德」;「子孝」,「孝」是「德」,所以当我们随顺伦常大道去做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德行,而孩子能够终生不改对父母的孝心,这就是孩子的德行,他的孝行。所以我们刚刚在课程当中看到的闵子骞,纵使他的后母对他很不好,但是他那分对父母的孝心没有任何改变,这就是闵子骞的德行。我们为人子女,只要能够善体父母的辛劳与父母对我们的关怀,我们对父母那分恭敬与孝心就很容易能够生得起来。

  我记得我大姊出嫁的时候,因为我是独子,所以我姊夫开车到我家的时候一定是我去迎接,当然迎接会有一个好处,会有一个大红包,因为我是未来的舅舅,所以我就去迎接我的姊夫来迎娶。当迎娶的过程快接近尾声的时候,当中有一个礼仪是拜别父母,我的姊夫带著我的姊姊要跟我的父母行三跪九叩礼,当我姊姊跟姊夫的双膝跪下去的时候,我父亲的眼泪马上就迸出来,而我父亲当下的那种内心的感受,瞬间就跑到我的脑海里面来,我的眼泪当场也掉下来。我那时候深刻的感受到这一跪跪下去的时候,我的父亲觉得说总算把这个女儿抚养长大,总算帮她找了一个安心的归宿,他内心有这么些许的安慰,所以眼泪就掉出来。我在当下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辛劳,女儿都三十岁了,他才有那么一点点安慰。其实父母对我们的担心会不会因为出嫁之后就没有了?不会,还会持续担心我们,甚至於还担心我们的下一代。所以在那一刻当中,我深刻体会我父亲对我们这分慈爱,所以我告诉我自己,今生以后,绝对连一句冲的话都不可以对我们的父母讲出口。所以我们能体会父母的辛劳自然而然就能提起这分孝心。

  父母对於子女要慈爱,但是绝对不能宠爱,因为孩子宠坏了可就麻烦。闽南话有一句话叫做「宠猪举灶,宠子不孝,宠某吵闹;宠夫,半夜爬起来哭;宠查某子,未落人家教」,这不大好翻译,我稍微解释一下。闽南话说的「宠猪举灶」,你们家的宠物,你假如宠它,它就很没规矩,你看那个狗,你太宠它了,它跑到沙发上在那边耀武扬威,主人给它骂得半死,它要不要下来?不下来,它还不甩你,让你在那边气得半死,所以连宠物都不可以宠。因为你宠了这个猪,它会跑到你们家的厨房把你的灶火都掀掉,所以猪不能宠。

  人能不能宠?「宠子不孝」,你假如宠你的儿子,结局会是什么?那就不孝顺了。我们在汕头有一个父母生了六个儿子,给他们买了六间房子,娶了六个老婆,一个人一个,结果娶完老婆,房子也住好了,他们两个有没有地方住?没有地方住。这个老大可能还有点良心,在猪舍旁边盖了一个小木屋让他夫妻两个住。旁边的邻居看不下去了,就跟他们两个讲,你去告你那六个小孩。诸位同修,要不要告?一个家里只要闹上法庭,有没有好结局?一定没有好结局。纵使告了以后,这六个儿子要扶养父母,每一人轮两个月,轮一年,请问这六对夫妻在奉养父母的态度会怎么样?一定很不好,所以不奉养还好,一奉养可能活不了几年就可能活活气死。所以绝对不要等到孩子已经这么不孝了,你才来后悔,才来了解到教育的方法错了,所以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绝对不能只重视孩子的课业而已,他的品德才是根本,德行才是根本,所以儿子不能宠。

  再来,妻子不可以宠,妻子宠了之后,她会一哭二闹三上吊,你工作都稳定不下心来,不知道我老婆最近又要演出哪一出戏出来了。再来,丈夫也不可以宠,你宠坏他了,他在外面很会撒野,所以半夜都不回来,你在那里孤枕难眠,独自哭泣,他在外面是流连忘返,所以丈夫也不可以宠。最后,女儿不可以宠,你女儿宠坏了,嫁到人家家里面去,保证给人家搞得鸡犬不宁,嫁过去没几天就发脾气了,发完脾气就说「我要回娘家了」。结果回娘家之后,她的父亲还说「没关系,回来,我给你靠」,请问这位父亲这样做是不是爱护女儿?很可能是断送女儿的婚姻了。因为毕竟女儿这么年轻嫁到夫家去,还有很多的功课应该学习,应该先懂得怎么样去忍,怎么样去包容,怎么样去融入一个家庭,这个是结婚的女人的必修课。所以应该是从年轻的时候就好好教导女儿懂得如何去包容宽恕,而不是把她宠得脾气太大。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的外婆、外公曾经到我们家,而且到我们家的次数还算得出来,很少,嫁出去的女儿很少去看望。我记得我外婆每一次到我们家,一进门就拉著我奶奶的手,然后两个老人家就缓缓走进来,一坐下,我的外婆就开始讲,「我这个女儿,嘴巴不甜,动作又慢」,就开始讲我妈妈有哪一些不足的地方,就一直数落自己的女儿。那时候我都看不懂为什么她们这样讲,结果当我的外婆讲了三点、四点之后,我的奶奶马上就说这个媳妇真好,就开始讲我妈妈很好,所以不好要自己讲,留得好让婆婆来讲,我是后来才看懂,所以人生对应的智慧,我们要人情练达皆文章,婆媳关系要处好是一门大学问。所以孩子绝对不可以宠。

  而教导孩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一定要注意,之前也有提到,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次你就不能够放过,一定要纠正过来,假如他已经养成习惯了,你还要叫他改,你就很辛苦了。

  您的孩子现在是小学一年级的有没有?您孩子现在读小学的举手。请教这一位母亲,您的孩子第一次语文作业簿没有带,她打电话回家里来,我现在当您女儿,我打电话给你,「妈妈,我语文作业簿没带,下一节课就要检查了,我已经写完了。妈妈,学校离家才两分钟就到了,你赶快帮我拿过来」。「不行。」「哎哟,怎么不行?妈,你最疼我了。」「没带就没带,你自己想想为什么没带?」「我就是忘记了,下一次我一定不会再犯了,你帮我拿过来吧。」「不行。」有学佛的妈妈就是不一样,特别理智,掌声鼓励。有时候父母还真要狠下心来。

  问:假如你送第一次了,你以后会送几次?

  答:无限次。

  当你第一次送去了,他会说好险,我有爸爸可以靠,我有妈妈可以靠,我有奶奶可以靠,我有爷爷可以靠,我还有我们家找的这些帮手佣人可以靠,所以他容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容易了。所以很多的父母处处都帮他做好,事实上把孩子的能力整个都没有办法施展出来,甚至於是形成他处处都要依靠别人、依赖别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十多岁、二十多岁的这些年轻人,做了很多荒唐事,谁来承担后果?都是父母亲来帮他收拾残局。甚至於已经大学毕业了,都二十多岁了,出来都不找工作,都还要父母帮他操心找工作的事。所以为什么这些孩子的责任心都没有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时候父母帮他做太多,都没有给他很多磨炼。所以今天假如你不帮他送过去,他对今天这件错事的印象就特别深刻,你把电话一挂下去了,他的心,很大的震憾,所以教育孩子不能没有威严。

  那是不是挂了电话之后就没事了?不是,孩子犯错就是你教他的时候,孩子犯错,你不要发脾气,你教他最好的时机点出现了。所以为人父母者的情绪假如掌控不了,这些机会点你就没办法教,很可能看到孩子犯错,你脾气一来,「你怎么又来了!」就这样骂孩子,孩子不会得到一些教诲。所以应该是他当天回来之后,你把他叫过来询问一下,在学校有没有被处罚?那孩子可能点点头,被老师处罚了。那你要接著跟他讲,父亲告诉你,你只要掌握了一个方法,你往后就不会因为没带东西而被老师处罚,你只要掌握一个做事的好方法。你这么一讲,孩子会怎么样?他耳朵就大起来了,因为他也不喜欢被老师批评、被老师处罚。你就跟他说,爸爸告诉你,只要你上课前一天把应该带的课本、作业簿一定要检查一遍,或者列出来,有带进去的把它打勾,全部都带了,你就很安心可以去睡觉了。所以就养成他每天都整理书包的习惯。所以这一件事没有好坏,端看你如何去运用这个机会教育点。所以当你有所威严,他就有所警惕;当你又懂得抓住这些机会教育点,用你的爱心去教导他,孩子就很容易接受你的教诲,所以俗话讲「恩威并济」,两个方法同时运用。这就是第一次犯错的时候,你绝对要抓住这个机会点。

  再举一个例子,孩子假如不吃饭怎么办?今天脾气来了,不吃了。诸位同修,你会怎么处理?对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坚持原则,这太重要了。我有一个长辈很会教育孩子,他的儿子第一次闹情绪不吃饭,在那里发脾气的时候,他的太太马上就要走过去开始给他好言相劝,「拜托啦,吃一口啦,吃两口啦」,甚至於是说「你把它吃掉吧,我礼拜六带你去吃麦当劳」,有没有这种方法?假如你跟他说,你再吃两口,我就带你去吃麦当劳,保证他马上把它吃光。所以你假如不坚持你对的原则,你在教育孩子,保证你会节节败退,你的孩子绝对是攻城掠地,把你的原则摸得一清二楚,你就拿他没办法。所以我们教父母的一定要很谨慎,对的事情绝对没得商量,因为你要让孩子知道是跟非,绝对不是说情绪、脾气可以去威胁别人,绝对不允许。所以他马上看到他太太要走过来了,这位卢叔叔用他的眼睛告诉他的太太,你退下,我来就好;他太太跟他有默契。所以诸位同修要很注意,一个家庭里面的教育原则一定要一致,不然很难教。

  所以我就回想到我小时候犯错的时候,我爸爸要修理我,结果我的爷爷跟奶奶就对著我讲,谁叫你要犯错,被你爸爸处罚是活该,两位老人家就上楼去了。以前我不懂,只觉得他们很无情,现在搞教育了就懂了,知道假如他来帮我说情的话,我以后犯错都不会认错了,只会先找躲在谁后面就没事了。所以你没有援兵可以靠的时候,你才会真正了解我错在哪里。所以两位老人家就上楼去了,我的母亲就在旁边一句话也没讲,就静静的看我父亲训斥我、处罚我,所以我母亲也是很沈得住气。

  后来我跟我妈妈聊到这一段,我母亲就说,你爸爸跟你讲这么多道理,我都想说你可能也听不懂,但是她也没插嘴,因为父亲在教了就应该让父亲好好教,不能乱插嘴,不然会影响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所以纵使先生或太太教得不是很对的时候,你也不可以当面去指,事后夫妻两个可以再好好商量怎么样教对孩子有帮助,绝不可以当场两个人就吵起来,或者意见相反,这对孩子是不好、不良的影响。后来我妈妈就说:父亲跟你这么讲,我都觉得你听不懂。我说:听得懂,听得懂,不然我现在口才也不会这么好;因为我爸爸在训斥我的时候都不用打逗号。但是从中体会一点很深刻,就是父亲希望你能够自爱一点,父亲希望你能够愈来愈好的那种心,在他的言词当中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得到。所以家里面的教育原则,不管是夫妻,或者是爷爷奶奶那一辈跟父母这一辈的,也要能够一致,不然孩子就会宠坏了,会教不好。

  后来这位卢叔叔就不作声,他的孩子吵著不吃饭,他就不作声,自己就先吃了,等所有的亲人都吃好了,就说「好,全部收掉」,菜都收了,儿子还扳著一个脸,很臭,那也不理他,也不骂他。结果当天半夜,他儿子饿得不行了,爬起来自己翻冰箱,吃冷的东西。下一次他吵不吵?下一次就不敢再乱吵。所以教育,切记,慎於一开始,「慎於始」。伦常大道第一伦是「父子有亲」,我们就先讲到这边。

  接下来,在中国五伦之外还有一个关系影响一个孩子很深远,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他的人格很健全,可以顶天立地,都依赖於他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人的教诲,一个是父母,一个是他的老师,所以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老师跟父母对我们的生命是同等的重要。父母养我们的生命,老师长养我们的慧命,所以古代对老师很恭敬、很尊敬。

  我第一年当老师的时候,刚好有一个学生的奶奶到学校里来,我们的教室在四楼,她爬上四楼刚好看到我,毕恭毕敬跟我鞠了一个九十度的鞠躬礼,跟我说「蔡老师好」。当那个鞠躬鞠下去的时候,我的内心突然觉得,老师这两个字很不好扛,年纪这么大的长者对你这么恭敬,假如我们没把人家的孩子教好,就对不起别人,对不起这些长者。所以也从这一件事我去体会到,古代的拜师之礼是父亲带著儿子去拜师,父亲在前面,孩子在后面,先对孔老夫子像行三跪九叩礼,接下来老师上座,父亲同样带著儿子跟老师行三跪九叩礼,我可以感受到,当别人的父亲带著他的孩子跟这一位老师行三跪九叩礼,这位老师的内心绝对会感受到诚惶诚恐,会感受到别人的父亲对我这么信任,我绝对要竭尽全力把人家的孩子教好。很多人看到三跪九叩礼,觉得老师这么好可以让人家三跪九叩,事实上一跪下去之后,这个孩子是否成就就已经放在老师的心上。所以古代人的师生关系确实是非常令人感动,不管是师对生的态度,还是生对师的恭敬,都很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好好学习。

  我举一个例子,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名臣叫史可法,当时史可法赴京城考试,古代很多的读书人都没有钱,考试期间都住在京城附近的寺庙,住寺庙不用钱,所以聚集了很多的学子都在京城附近的寺院里面住下来。有一位贤臣叫左忠毅公,他刚好是这一次考试的主考官,他就把他的官服脱掉,穿著平民的衣服到这一些寺庙里面去巡视,看看有没有哪一些很出色的读书人,有没有哪一些懂得为国为民的读书人,这一次有来考试。左忠毅公就走到了一座寺庙里面去,刚好有一个年轻的考生刚做完一篇文章,结果太累了,睡著了,左公看了他的文章之后非常感动,可以体会到这位读书人很有气节,很有忧国忧民之心,这个学生就是史可法,左公马上把他很保暖的衣服脱下来就盖在史可法的身上。后来考试的时候,左公看到史可法的文章,马上可以感受到就是他,所以把他批了状元,面署第一名。

  考上状元之后,这一些考上的学子就要去拜主考官为师,所以史可法就到了左公的家里面去,左公就对他的太太讲,往后继承我的志业的不是我自己的孩子,而是这个学生。古代的圣贤读书人不怕自己没有后代,只怕圣贤的学问断在他的手上,所以他更重视有没有一个真正能够承传圣贤精神的学生出现。

  后来左公跟史可法都是同朝为官,但是明朝末年,宦官当政,结果左公被陷害,关进监狱之后就接受很多酷刑,包含眼睛被烧红的铁片捂上,所以眼睛都粘起来了,然后膝盖以下被切掉,一些很残酷的刑罚都出现。史可法知道老师在里面一定会受到很严厉的酷刑,所以十分焦急,就透过各种关系,终於感动了监狱里面的士兵,就建议他一个方法,装扮成捡垃圾的人混进监狱看望他的老师。结果史可法就缓缓的接近他老师的监狱门口,当他看到老师的时候,情绪非常激动,因为老师膝盖以下的脚已经被剁掉了,眼睛也张不开,所以他一进去之后就抱著老师的脚,眼泪就掉下来。结果左公一听到是自己学生的声音,非常震怒,用手把自己的眼睛用力撑开来,然后看著史可法说,你是什么身分?你是国家的栋梁,国家正值危难之际,你怎么可以把自己的生命陷在这么危险的境地!与其让这些乱臣把你害死,不如我现在就活活把你打死,左公马上捡起地上的石头就往史可法的方向扔过去。史可法一看老师这么生气,马上就赶快离开监狱。所以爱护孩子、爱护学生,有时候还真是要现怒目金刚相。而当他在生气的时候,那分存心是什么?也是时时刻刻念著学生的安危,念著学生的成就。

  后来左公被害死了,史可法又担任很多重要职务,还带兵在边界防守。他每一个晚上把士兵分成三批,跟他背靠背守夜,他的士兵都建议他,「大人,您这样子身体一定会受不了,您还是好好休息一下,不要这样子不休息」。结果史可法回答他的士兵说,「假如我去睡觉,国家因为这样而陷入危难之中,我对不起我的老师,我对不起国家」。所以史可法念念念著老师给他的恩德与教诲,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史可法每一次回到他的故乡没有先回家里去,都是先回到他老师的家里面,去看望师母、去看望老师的后代子孙是不是过得很好。所以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可以感受到,古代这种师生的情谊确实让我们深深的动容,也深深的感动。所以我们自己在面对自己的老师应该用什么样的心境,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习,这个就至关重要。所以当学生的最重要的是要依教奉行,对老师的教诲绝对不能打折扣。

  我这一生非常幸运,遇到很多好老师,第一位老师就是老和尚,我在二十五岁的时候遇到老和尚。刚好在两年前,我个人感受到自己的中国文化底子太差了,所以我就把我教书的工作辞掉。我到了澳洲去,起了两个念头,第一个是希望能够有一位很好的中国文化老师可以指导我,第二个是希望我在修行的功夫上能够有一位好的善知识,时时刻刻能指导我的生活点点滴滴。结果到澳洲去,我的国学老师杨淑芬老师刚好就坐在讲台上,我就有这个荣幸接受她的教诲半年,然后我们那一期的佛学讲座,在我身旁就坐了一位卢叔叔,卢先生,他学佛已经十多年了,都是死心塌地跟著老和尚学习,而且他还把佛学里面的这一些教诲运用到企业上面去。他曾经当过YAMAHA的总裁,底下的员工八万人,所以他非常有能力。刚好佛菩萨把他安排在我的旁边,但是说来很惭愧,我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我看不出来,因为他看起来很谦虚,也印证了愈有能力的人愈谦卑。

  我是什么样的机会又能够得到这位卢叔叔的教诲?因为刚好我们也上《弟子规》,《弟子规》里面有一句「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的教诲,我们说学了就要做,所以我学完之后,回到寝室我就开始询问,每一位长者是哪一年生的,比我父亲大,我马上毕恭毕敬跟他鞠个躬,我说「谭伯伯你好」。另外一位陈先生的年纪比我父亲小,我说「陈叔叔你好」。结果这位卢叔叔非常慈悲,他马上跑过来说「我也要」,我就马上跟他说「卢叔叔你好」。结果这个躬鞠下去之后,隔天卢叔叔把我叫到客厅,刚好四下无人,就只有我跟他,他跟我谈修行、谈做人处事,足足谈了两个小时,我听了印象非常深刻。其中有一句,他提醒我,修行,对自己要赶尽杀绝,对别人要厚道三分;对自己的习性不能有任何妥协,要赶尽杀绝,处处能包容别人,厚道的对待别人。当两个小时的谈话谈完之后,我的内心非常激动,脑子里面只有一个念头,就希望感谢他的教诲,希望给他跪下去,所以那个时候我的双膝就跪下去,结果我还没跪下去,卢叔叔的动作非常快,马上用他的双手把我撑起来,说「使不得」。有学问道德的人确实很谦卑,就把我拉起来。

  结果从那一天以后,每一次中午吃饱饭,他就说,来来来,我们去散步。他就带著我,开始跟我讲,今天你听的课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收获?跟卢叔叔报告一下。等我跟他报告完,他就开始跟我分析,你这个道理看得不够深,你这个道理看得不够广,就这样手把手点点滴滴教我。我从这个事情深刻感觉到一个孩子能不能遇贵人根本的原因在哪?在礼貌,在恭敬。所以我这一生因为能够坚持一个对长者的礼敬,确实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我生命中的这些老师,各个对我都非常提携,非常照顾,而且当你确实是依照圣贤人的教诲,这些老师会时时刻刻帮助你。

  所以我一回台湾之后,这位卢叔叔一有空就会跟我联系。而我回到台湾之后,杨淑芬老师就跟我说,你要学中国文化到台中来学,就住我家就好了。所以我在杨老师家就住了半年,而且白吃白喝。老师为了怕我没有钱用,还在一个皮包里面装了一些钱,就放在电冰箱的上面,她说你有急用钱,自己拿就好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些有道德的人念念都为谁?为别人,怕你没钱跟她要钱的时候,你自己会很不好意思,连你不好意思,她都替你设想了。得到这么多长者、这么多好老师给我生命中的提携,对我来讲,我们要回报这么样的师恩也只有依教奉行,全心全意为佛法、为众生才能报得了老师的恩德。

  我跟著老和尚学习也五、六年的时间了,我在前两、三年跟老和尚学习,内心就很震撼,感受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没有一个好老师,人生确实走得是险象环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绕得回来。接受老和尚教诲之后,明白道理,就慢慢把人生修正到正确的方向来。接受了两年多的教诲,感受很深刻,所以希望去给老师行拜师礼。所以在两年多前,我就坐飞机到新加坡,刚好我下飞机的时候,老和尚不在,而且经过询问之后,我去新加坡十天,老和尚第九天晚上才回来,我当时想说撑到最后一天看有没有机会可以参拜老和尚。我每天都去问老和尚回来没有,所以整个新加坡居士林的这些工作人员都认识我了。

  结果到第九天,消息传来说老和尚已经下飞机了,我们听到这个讯息刚好在吃饭,百感交集,就很感动,眼泪就止不住了,然后就在居士林等老和尚来讲课。结果过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一个消息又来了,老和尚今天不来讲经了,太晚了,而且明天是礼拜天,老和尚礼拜天从不到居士林。这个消息一听完,我们马上感受到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其实不见也是见,破我们的执著,真正要见老师不是看到老师的身相,而是真正能依教奉行才是真正见老师,所以我说这是佛菩萨的安排,让我能够放下这个执著,所以我也就释怀了。

  最后一天,我把一些应该洗的洗一洗,把它挂起来,准备要回家了,刚好洗到一半,好几个人跑来通告我,说老和尚来了,我马上就放下了手边的工作到办公室拜见老和尚。结果一进门,老人家非常仁慈,说「来,坐坐坐」,我就马上顶礼下去了,老人家说「不拜、不拜」。然后我就起来,老和尚就要迎我去坐,结果我第二拜又给他拜下去了,老人家说「不要拜了,不要拜了」,结果我就拜了三拜,害老人家很累,一直叫我不要拜。后来就坐下来,坐了一会儿。其实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能够坐在那里看著老和尚,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结果一出门,身旁的法师就跟我讲,他说「你的礼节太过了,拜佛拜三拜,拜老师拜一拜就好了」。他一讲完,我很高兴,他是告诉我一个道理,确实拜佛拜三拜,拜老和尚拜一拜,拜老师拜一拜就好。但是我也很高兴,我没有拜错,因为我是要行三跪九叩的拜师礼,所以他对了,我也对了,叫事事无碍,不然他又纠正我,我又生烦恼了。所以其实我们只要常常能够观照到自己跟他人的存心,很多人与人之间的那种障碍自然就可以去除掉。

  因为感受到这一些老师对我的提携,所以我就发了一个心愿,希望能够弘扬正法,能够帮老和尚多做一些事,这个念头一发,这个缘就结到海口去了。到了海口做了差不多三、四个月,刚好有一天我出去忙,我们中心有一个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我就跟这个小伙子讲,今天老和尚是八点到十点讲课,因为跟澳洲有两个小时的时差,你八点到十点要好好用心听老和尚讲课,刚好我要出去忙,我回来你一定要告诉我老和尚讲的什么课。刚好我中午回来了,就问了这个年轻人「今天老和尚讲什么?」他想了一下,没有很深的印象,但是他记得其中有一句,老和尚就讲「诸位同修,我都已经七十八岁了,还要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假如有哪一个年轻人愿意发心弘扬正法,帮我分担一些工作,我老人家给他磕头」,这个孩子不懂。我们当学生的听完之后觉得非常惭愧,所以当下就起了一个念头,能够帮自己的老师多分担一些工作,结果这个念头一发,感应确实不可思议,我从此以后就飞来飞去了。所以确实真心是能感,境界是所感,当你确实发起深远的愿心的时候,佛菩萨一定会帮忙你,圣贤人绝对会加持你,我们要对真理有信心。

  而在这整个推展的过程,我深刻感觉责任承担才能真正成长,责任承担才能让一个人的能力快速提升。所以我从九月五号到了海口,到现在一年一个月的时间,我的演讲场次超过三百场,而在这三百场的过程真的体会到我们确实要去承担责任,你的能力就会快速发展起来。所以孟夫子有一段开示非常好,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一些考验为什么?因为要「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些磨炼就是为了让他不足的地方、不足的能力赶快建立起来。所以当我真正去承担责任接受这些考验之后,我突然觉得孟夫子这一段开示…。我在高中的时候觉得当圣贤人很辛苦,可是当我们去承担责任的时候,我终於体会到那种感受是甘之如饴,觉得非常舒服。因为一个人最踏实的时候就是他能够去尽他的本分,一个人内心非常空虚的时候,就是当他知道这些事情应该做,但是他却没有能力去做,这个时候人生才会遗憾,所以我们当学生的要赶快提升我们的能力。这一节课就到这边,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