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第七集)


   日期:2010/6/6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七集)  2004/10/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114-07

  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这一节课谈的是《弟子规》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关系。很多人在接受《弟子规》的时候会有一个想法,他觉得这个是小孩子学的。我们有一次在海口办课程的时候,一位妈妈跑进来,看到我们的讲义上面写著「儿童经典教师讲习手册」,看完之后,她就走了,觉得这是小孩学的,我不用学,看到《弟子规》,她也觉得不用学。其实在我们的课程里面有提到,「弟子」不是小孩,而是圣贤人的学生叫「弟子」。

  刚好藉由这个机会,我就上台去讲了一个故事,我说在唐朝时候,白居易对於佛学很有兴趣,所以他常常到杭州去请教鸟窠禅师。他那时候是杭州的太守,他也很辛苦的爬到山上去请教鸟窠禅师如何学佛。我们俗话讲「无事不登三宝殿」,要去问问题都要翻山越岭,所以除非不得已,真是心中有疑惑,不然也不会常常跑寺院。结果一上去之后,他就请教鸟窠禅师,他说:什么是佛法?鸟窠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一句话几乎是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父母都教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白居易听完这一句话就哈哈大笑,他说:三岁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回答:八十老翁做不得。八十岁的人不见得真正立身行道把这八个字做到。

  所以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学佛以前有分别、执著,进了佛门,把分别、执著又带进了佛门,所以很多人一看到《弟子规》,说这个是世间法,我要的是出世的大乘佛法,所以《弟子规》不用学。我们还有一位师兄说,「我是大乘根性,所以这个不用学」,但是这位师兄非常有善根,他上了五天课之后,见到我们的老师都是九十度的鞠躬礼,非常恭敬,因为他搞清楚了,《弟子规》是世出世间圣人最重要的根基所在,他真搞明白了,不敢再傲慢了,不敢再分别了。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请问谁把孝道做圆满了?只有一个人把孝做圆满了,诸位同修一定很清楚,只有佛陀把孝做圆满了,只有佛陀把《弟子规》完全落实了。所以法身大士,纵使是等觉菩萨,都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这就像《弟子规》说的「德有伤,贻亲羞」,道德还没有圆满的时候,对父母还不能交代。所以这一句《弟子规》的话真正做到德行圆满了,那就是让父母完全的不感到羞辱,完全的以儿子为荣,这个叫大孝显亲做到根本了,做到圆满了。

  所以老和尚常常提醒我们,这一段开示相信诸位同修非常熟悉。在这两、三年来,老和尚不只多次提到《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骨干,所有的学问都一定要以这个为基础,其他所有的经论都是《弟子规》的装饰。而我们对《弟子规》的教诲,一生都要奉行,都要做到,都不能违背,这样你的学问、道业必成。这一段开示在我们的手册当中,在很多的资料当中,都有这一段话,我下一次带过来给诸位同修,是在老和尚讲《华严经》时多次提到的一个内容。

  我们常常都说佛法是不二法,我们都说入了这个山门,上面都写著「不二法门」。诸位同修,假如有世法跟出世法,那就是二法,那就不是佛法,所以我们要破这个分别,其实没有世法跟出世法,只有觉跟迷而已,当你觉悟的时候,世法都是佛法;当你迷惑的时候,佛法也是世间法,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金刚经》里面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经文提到「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你不执著有「我」了,所做的一切善都能念念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你不著这个「我」,你行世间一切善法,《金刚经》说的「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这个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你已经用一个觉悟的态度在面对一切人事物,你把「我」放下了,你的我执放下了,你的心量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当你的心量扩宽,我执放下,你看《弟子规》每一句经文,「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也皆须爱。诸位同修,当一个人的心量到这种境界的时候,请教一下,他是在六道轮回还是在一真法界?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学佛之后又在佛法当中生分别、执著。

  刚刚邵老师有提到两句经文,诸位同修,您假如注意细看,这两句经文是老和尚在《华严经》当中,屡屡提到的两个修行最重要的关键,叫做「解行相应」。老和尚在《华严经疏钞》里最常引出两句话,叫做「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这一句话就是《弟子规》里面讲的「不力行,但学文」,就是「有解无行」。「长浮华,成何人」,长浮华的人,脑里面的知见对不对?都是一堆邪知邪见。《华严经疏钞》第二句,「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有行无解」就是「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就朝著自己的想法硬干,也不管对自己、对别人有没有好处,就一意孤行,就是无明、愚痴,所以就是「任己见,昧理真」。所以诸位同修万万不可生分别,万万不可小看《弟子规》里面的教诲。《弟子规》的教诲绝对会让你印证老和尚的一句话,叫做「一经通,一切经通」。老和尚说的这「一经」绝对不是只有指佛经,只要是掌握圣贤纲领的一本经典,您真正立身行道把它做彻底了,都可以圆成佛道。

  相信说到这边,诸位同修一定还有很多人不见得能接受。我们来看一下,净宗学人最重要的一个科目,在《无量寿经》第二品开头,叫「德遵普贤第二」,经文提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诸位同修,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什么时候修普贤行?这个是要深深思考的问题。

  佛陀在《华严经》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开示,经文提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净宗学人「信愿行」,头一个「信」,诸位同修,要信谁?要信自己本来是佛,「本觉本有」,我们这个信根要扎下去,道业才开始发芽,《弟子规》说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不要看不起自己,我们只要精进不懈,一定可以成圣成贤。但是《弟子规》说的「可驯致」,虽然我们本来是佛,但是现在不得受用,就好像太阳明明发出光芒,但是乌云密布,这个光没有减一丝一毫,只是透不出来,被乌云盖住了。所以必须「驯致」,必须对治我们过去生的烦恼习气,才能让它拨云见日。这个「云」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拨云总要了解云是什么。接著佛陀接续第一句话,把这个问题点同时点出来,「虽有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其实妄想、执著也包含分别在里面,所以修行最要对治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都清楚了,才知道从哪里下手,就从我们的分别、执著下手。

  经文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诸位同修,是不是往生之后再来修普贤行?先去再说,去了我就会普贤行,就好像我们的孩子一直在成长,你也没有给他好的东西,每天都想著算命先生说我儿子十八岁就会变得很懂事,现在不用懂事,十八岁马上翻过去变懂事,有没有可能?不可能。我们说做任何事最好的状态叫做水到渠成,我们这样去处事待人接物,那是最痛快的,不要去攀缘,不要去强求。所以今天诸位同修在当下就全心全意落实普贤行,不要去分别。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每天都跟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这位普贤行者就在娑婆界,你啥时候去接他?我们都希望赶快把他接回来」,那你还担心不能往生吗?有这么多诸上善人都清楚明白你时时刻刻都在力行普贤行,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普贤法界,所以能感是你的普贤心,所感当然是普贤境界。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提起正知见,不要分别。

  那我们现在要问,我们要做普贤行愿,每天早课也会读到「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我们常常在背这个的时候,假如孩子都有在念早课的,你可能念第一个「礼敬诸佛」,他就抢著把后面九个帮你念出来,「老师我会」。老和尚常常在讲经当中,有很多对我们这些弟子很深刻的提醒,他说我们做早课一定要把早课的内容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诸位同修,老和尚重复最多的话就是最重要的开示,那我们念普贤行愿有没有真正把它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假如我们的普贤十愿只在早课念一遍,跟生活、工作没有关系,那又在分别、执著。所以老和尚说的,虽然老人家是这样笑一笑说,但是我们可要非常重视,老和尚说「你们早上念一遍,骗佛菩萨一次,晚上又念一遍,又骗佛菩萨一次,我们连世间人都不愿意骗了,还去骗佛菩萨」。所以这一段老和尚虽然是这样很轻松的说出来,我们可要重重的把它好好省思一下,老人家是怕我们没面子,给我们讲得轻松一点。

  一个人的道业要成,最重要的,人贵自知,要勇於面对自己的修行。佛家讲要勘验自己的功夫,不然我们学佛愈久,可能是「长浮华,成何人」,因为没力行,所以「长浮华」,那一生的道业就毁於一旦,那就太可惜了。

  诸位同修,五个根本烦恼,你可不要小看「慢心」,好像贪瞋痴的威力很大,第四个「慢」,不学佛还好,学佛的人这个东西更是无孔不入。所以我们常常跟很多同修接触,他们会说,我学佛十年了,我吃素十五年了。学佛,我们说的,愈学愈知道自己太多问题了,我们哪还敢拿著自己修十年、修五年去给人家炫耀。在我翻开《印光大师文钞》,深刻体会大师大慈大悲,真是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都在教化一切众生,大师连取一个他的法号都在给我们最深的提醒。印光大师号「常惭愧僧」,大师口口声声都说「我是一个生死轮回的凡夫」,大师这么高的学问,念念都是谦卑,念念都是忏悔业障,我们可要以老人家为好榜样,念念应该是对治自己的习气,念念要提得起老和尚的教诲,这才是依教奉行。

  所以老人家在这里告诉我们,一定要把早课跟晚课落实,要把普贤十愿真正落实,我们才不是欺骗佛菩萨。很多人听到这一点,明天念早课的时候就念不下去了,那我就很罪过了。不是叫你明天马上念马上契入普贤菩萨,不是这个意思,假如你明天念,契入了,拜托这位同修一定要来找我们,我们现在很缺弘法利生的人才,您契入了一定要大慈大悲出来讲经说法。

  我跟老和尚学习以来,老和尚所讲的每一句经文,每一个开示,末学听完之后只有一个念头:「做」,朝著这个方向绝对不会错,全心全意去做,而不是现在马上契入,但是从没有一个念头说「我做不到」。老和尚讲了十句话,挑了其中四句,我做这四句就好,其他六句不是我能做的,诸位同修,当我们用这种态度听老和尚的教诲,很难契入,因为我们挑的那四句一定是觉得自己做得到,而那四句真正的义理我们可能还依自己的意思解释了,所以就拿来用,其他那六句自己就生分别,「我做不到」,所以当我们对於师长的教诲都打折扣,那你的恭敬心已经退掉了。印祖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要老实不容易,但是也唯有老实,我们的道业才能成就。所以老和尚常常说修行要从最难克的地方克下去,所以老和尚有一个光盘的题目是「人生苦短,咬紧牙根,证无量寿」,所以老和尚讲的每一句,你绝对要不折不扣往这个方向迈进。

  所以老和尚教诲我们要遵普贤愿修行,我们就老老实实开始落实普贤十愿。诸位同修,「礼敬诸佛」从哪里下手?每天念一遍,下手处没找到,第一步也没跨出去,那我们就每天看著那个目标,离它还是那么遥远,所以下手处、第一步在哪?赶快跨了,「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绝对不能一天接一天过去了,我们这第一步迟迟未迈,往生当生成佛的机缘可就当面错过了。诸位同修,「礼敬诸佛」从哪里下手?你们假如答不出来,我下次不来了,因为三天的课程,末学很惭愧,讲得不好。从哪里下手?《弟子规》从哪里下手?你身旁的两尊菩萨你都不会孝了,还大谈阔论「我要度一切众生」,那叫自欺欺人。所以一个人要成就道业,孔夫子说的「夫孝,德之本也」,一个人道德的本在哪?在孝道。佛陀告诉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当中提到「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第一福在哪?「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佛陀也好,孔夫子也好,甚至道家的教诲也好,统统从孝道下手。所以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从哪里下手?从孝道下手。第一步知道迈向孝道了,这一步跨出去要踏得非常稳健,才能跨第二步。

  请问孝顺父母从哪里开始下手才是真正礼敬父母?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什么才是真正实质的孝养父母、礼敬父母?赶快做。「普贤十愿」在哪?诸位同修翻开《弟子规》第一页,普贤十愿礼敬诸佛,第一步先礼敬父母,礼敬父母从对父母的讲话态度,从对父母的生活点点滴滴开始礼敬,那你就落到实处了。而当一个人修学佛法处处落到实质上,保证不出三个月,你一定有学而时习之的乐趣,因为你会法喜充满,因为你会觉得我时时刻刻都在遵循佛陀教诲,你自己会很踏实。我们看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当一个为人子做到这一句话,有没有礼敬父母?有。

  我们有一位同修很有意思,他说他念《无量寿经》、念《法华经》,之前还没接受《弟子规》的教诲,因为末学是三月份才到深圳去,这些同修学佛也几年的时间,结果我去了之后就跟他们讲《弟子规》,结果这一位老师讲了一段话,他说「我以前念大乘佛法觉得自己善根深厚,结果《弟子规》听了几节课,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诸位同修,是读大乘经典觉得善根深厚好?还是读《弟子规》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到好?孔夫子给我们一个教诲,一个人的道业要成,要「知耻近乎勇」,要知道错在哪,要有勇气去改,你的道业才能成,不然每天在那边抱著我的善根深厚,结果该依教奉行的教诲都没做,我相信佛菩萨一定在那里摇头,一定笑我们学佛学呆了。

  所以我们看第一句,我们开始要扪心自问,今后要往普贤十愿的路上走。句句话听完之后,绝对不能起一个念头说做不到,一定要起一个念头说勇猛精进努力做到。其实恐惧是虚幻的,当你的勇气真正踏出去的时候,那个幻相就不见了,而当你一次一次对治你的习气,把它克服,你慢慢会感觉法喜充满,因为战胜别人一千次不如战胜自己的习气一次。

  礼敬的重点在内心的恭敬,所以当我们恭敬心现前的时候,对父母讲话绝对是客客气气,绝对不会恶言相向,所以当我们跟父母讲话的口气不好,那已经生瞋恚,已经愚痴了,所以第一点,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用一个恭敬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绝对不能后悔,或者找藉口。很多的人都觉得外面的人不能失信,家里的人还可以,有没有这个现象?反正家里的人我对他失信,他又不会给我发脾气;外面的人一失信,我的荷包就不见了,所以你看我们的存心都在分别、执著。而真正点点滴滴照顾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人,你更应该礼敬的是谁?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人,人不要搞颠倒。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老婆呼,老公呼,「应勿缓」,恭敬心是一切处。

  为什么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因为普贤的礼敬是对一切人礼敬,对一切众生礼敬,他那种状态几乎已经跟佛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念这一句经文,诸位同修,您能够面对一切人,跟他对应的时候,都能恭恭敬敬不起傲慢,你每天都在修普贤行。你每天不要赶著回家一定要念两个小时的经,念经是手段,让你把这些教诲时时提起来,更重要的是把经典落实。所以老和尚有一次很有意思,有一位同修遵从老和尚的教诲,把《无量寿经》念了三千遍,跑去问老和尚,「老和尚,我已经念三千遍了,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老和尚跟他说,「再念三千遍」。所以三千遍真正重要的是记住教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马上提起来,转念,做出依教奉行的行为,实质在落实。

  第二句,「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都要恭恭敬敬去做到。我常常在看每一句经文的时候,都深刻感受到跟圣贤人的距离差太远。我们看看曾参(曾子,《孝经》就是曾子传出来的),念念把父母放在心上。上山砍柴,刚好有朋友要找曾子,他的母亲怕人家长途跋涉,对人不好交代,但是曾子又上山砍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所以就拿了针往自己的手上扎一下,曾子的心马上绞痛,觉得一定是妈妈有啥事,马上赶回家里。看到妈妈就跪下去,他说「母亲,你有什么事吗?」所以圣贤人的孝心,我们真正要效法、要学习。真正礼敬父母,真正把父母放在心上,父母交代的事绝对不会拖拖拉拉。相同的,老婆交代的事能不能拖拖拉拉?老婆也是诸佛,都是未来诸佛,你可不能再生分别,修行就是在一切人、一切时、一切处,断分别、执著。所以诸位同修,每一句经文无量义,而你能解到什么义,完全看你的心量扩宽到什么程度,你就解到什么义。

  我们看「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对父母亲的教诲与责罚,我们都要恭敬心去领受。诸位同修,讲到这里,我们就要坐著时光穿梭机,我请诸位坐过好几次了。第一次请你们回去的时候是想起孩子第一次跟我们一起吃饭,爷爷、奶奶都在,那第一口菜夹给谁?这是第一次坐时光穿梭机。第二次请大家坐的时候是什么时候?结婚的人回到热恋的时候,那时候的心境是什么?念念为对方著想。这一次坐时光穿梭机要回到我们这几十年的时光,我们对父母讲了多少忤逆的话?多少瞋恨的话?好好省思,绝对要后不再造。诸位同修,一个人对父母不敬,对你的性德是最大的损伤,我不骗你,一个人只要对父母不孝,整个业障绝对快速现前。所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前我们没有办法再挽救了,我们现在检讨好了,从今以后一定要后不再造,从今以后是什么时候?是明天吗?诸位同修,希望诸位今天是飞回去的,不是走回去的,既然学飞了,今天就要飞回去,今天一入门就要恭恭敬敬给父母行个礼,你妈妈过来说「儿子,你是不是发烧了?」

  因为我们中心很多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回去都拜父母,其中有一个孩子回去之后,除夕夜那一天拿了一盘水果,给父母下跪,感谢父母这一年的照顾。这个孩子在自己的房间走来走去,结果后来又来了一些邻居进来,他愈想愈不敢出去,又那么多人,怕自己的面子,很难受。后来这个孩子在他的文章里面写,他深呼吸之后,提起勇气就走出去,走到父母面前,跟邻居还在聊天,结果这个孩子,啪,就跪下去,他跪下去之后,所有的人一句话都没有。诸位同修,至诚感通,所有的人被这个孩子的真诚都震慑住了,没有一个人讲话。这个孩子说走出来的时候忐忑不安,跪下去的时候内心非常舒坦,什么话都可以讲,他就讲了一段谢谢父母的话,讲完之后,所有的邻居眼睛都瞪得很大,诸位同修,这个孩子在弘扬正法,他做出来示现给人家看。所以真正当你去立身行道,去孝顺父母,去恭敬父母,你的内心不知道有多么的自在与清净。

  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海口跟深圳,这一年多来,我回家两次。上一次回家,我就觉得人家孩子都做到了,末学都做不到,很惭愧,所以我一回去,我父母来机场接我,我一走出去,心脏开始跳得很快,还拿了一个大行李,趴下去也是很难看,拉了很重、很大的行李。结果我父母看到我,「走走走」,我父亲要迈开的时候,我的心情很紧张,现在不拜更待何时?结果我就把行李放在一边,我就拉著我父亲的手,我说「爸,等一下,等一下」,我突然就跪下去了,我也很不好意思。教的学生都拜了,我再不拜,太惭愧。结果我跪下去,抬起头来,我父亲的眼睛已经湿了。行孝要及时,人生的痛快就在这里。

  我在这个课程当中曾经提到,当我姐姐出嫁的那一拜拜下去,我父亲整个当父亲的一种责任心、一种承担,那种感受完全跑到我的脑海里面来,我的瞬间,跟我父亲的眼泪是同时出来,我那个瞬间觉得我跟我父亲是一不是二,所以我在那个时候对我自己讲了一句话,我说今生今世绝对不讲一句忤逆自己父母的话。好,这一节课先到这边,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