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第八集)


   日期:2010/6/7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八集)  2004/10/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114-08

  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刚刚谈到礼敬诸佛应该在跟父母的言语态度上,都要保持我们的恭敬心,所以纵使父母在教训、在处罚我们,我们的内心也要不生愤怒、不生瞋恚。

  父母责罚我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错了,一种可能是我们被误会了,假如是我们错,被父母骂,被父母责罚,那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去面对?我们应该非常欢喜有父母可以教诲我们,可以指出我们的问题。世上只有两种人绝对不会嫉妒你的成就,一就是我们的父母,另外一位就是我们的师长,所以父母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我们要看到父母对我们的存心,进而去受教。

  另外一方面,假如我们被误解了,父母还是很凶,骂我们,或者甚至於有责打,我们这个时候要不要「敬听」?要不要「顺承」?这个就值得我们思考。当一个人在生气、在气头上的时候,你假如很冲的回嘴会怎么样?两败俱伤,亲情可经不起几次大的冲突。所以当这个时候,父母骂你的是错误的,你能忍得下来,退一步海阔天空,当父母怒气消退之后,他就会比较冷静,等他冷静下来,他就会感觉到自己比较过分。所以这个「忍」在家庭里面是必修科目,所以佛陀说「一切法得成於忍」,「忍」才能顾全大局,「忍」才能让对方生惭愧心,「忍」才能让他冷静思考,不然两个巴掌一碰,声音绝对出来。

  所以当父母冷静下来,他去思考,我可能是听一些不对的话,我的孩子应该没有这样,气愤消了,他可能就走过来,「你要不要吃水果?」这个时候你可不要说,「你要叫我吃水果啦」,那就不对了。父母还是亲人,跟你道歉,「对不起,我刚刚太凶了」,你可不要回嘴,「就是你错」,那你的「忍」就毁於一旦了,就功败垂成。当他跟你示好,当亲人跟你认错,你能平心静气接受,「哎呀,都是一家人」,可能一次风波之后,家里的感情愈深,他愈能感受到你的包容,父母对你愈佩服、愈信任。

  诸位同修,取得父母很深的信任重不重要?太重要了。当你父母对你的德行,对你的为人,生起非常深的信任的时候,诸位同修,你父母当生成就的因缘快成熟了。父母亲心目当中最亲的人是谁?是孩子,当他对他的孩子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时候,请问他听谁的话?听孩子的话。所以父子之缘,母子之缘,你可不能再错过。「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真正了生脱死,当生成佛,你做儿子的责任才真正圆满。所以我们如何取得父母的信任,完全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对父母的恭敬,对父母的照顾,而这点点滴滴的恭敬跟照顾,《弟子规》讲得非常详细,待会儿我们可以一一就一些角度好好去看。

  我有一位朋友是博士,很会读书,二十七岁就博士毕业,从小会背《地藏经》、《孝经》、《论语》,都倒背如流,长得面相非常好,我这位朋友现在是大学副教授。我第一次跟他见面,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家围成一圈在交流意见,刚好这位朋友叙述了一段话之后,后面结尾讲了一段话,他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那个时候大学四年级,佛法半本也没念过,当他结语念了这两句,我的头皮发麻,突然间很震撼,被他这句话震慑住了。结果我跟这位朋友刚好单独两个人进了电梯,那时候我也不懂佛法是什么,我就很激动的对著我这位好朋友说,「度众生成佛,你能,我也能」,结果我这位朋友被我一讲都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其实我也搞不清楚。诸位同修,这个叫做灵光乍现,突然乌云破了一个洞,照进一道光,没多久乌云又密起来了。

  我从大四到闻佛法,还经过四年,所以善知识难逢,抓住了决不能再放过了。所以当我从电视看到老和尚讲经,那真的是没有见到而已,假如见到,一定是抓住老和尚,抱住老和尚的脚,这一生不能再错过了。

  而我这位朋友很孝顺,他很多方面都是我的典范,但是他在佛法方面的缘分就没有比较再深入,毕竟他进入大学之后要负责的工作很多,他要升教授,很多的这些工作就向他袭来了。那我就因为佛菩萨的慈悲把我安排到教育界去,末学就开始教小学,一路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我们做教师的人特别容易感受佛陀的慈悲,因为佛法就是师道,佛法就是教学,所以愈教就愈觉得佛陀的慈悲,佛陀的因材施教,佛陀的谆谆教诲。刚好我上一次回去就去找这位朋友,诸位同修,您猜猜看我送这位朋友什么东西?末学送他一尊这么小的地藏王菩萨,拿著一根锡杖,非常庄严。我这位朋友把末学这一尊地藏王菩萨接过去,讲了一句话,他说你离佛陀愈来愈近,我离佛陀愈来愈远。朋友之间,惺惺相惜,念念希望他有成就。

  诸位同修,我们要尽心尽力走出一个典范让我们的朋友看,让我们的亲人看,我们能不能等下来陪他休息?不能。我们要为人演说,要勇往直前,我们演得愈好,你的亲友对佛法的信心愈充足,所以修身重要,修身是利他第一要件,这样才能为人演说,演在前面,说在后面。

  当我这位朋友有机会从私立高校升到公立高校的时候,那一天末学就去祝贺他,刚好到他们家,他正在跟他父亲汇报这件事。当末学进去的时候,我的朋友说「你先坐一下」,我就坐在沙发旁边看著我这位朋友轻声细语把这整个过程,为什么在私立学校,目前的因缘是怎么样,能够晋升到公立高校里面去当副教授,跟他父亲非常仔细的报告,那种言语、那种态度给末学非常深的感受,那是真正对父亲恭敬,任何事情都希望让父亲清楚,不要让父亲担心一点一滴。所以有一句说「事虽小,勿擅为」,我们常常做一些事都是先斩后奏,其实那个时候有没有恭敬面对父母?所以修行要从根本修,要从自己的起心动念下手。起心动念,任何人没有比我们自己更清楚。

  所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当然我们学儒家学说、学佛学,绝对不能当书呆子,也不能当佛呆子,你的父亲已经气得不行了,看到你就一直气,你要赶快先离开现场,让他的火先降下来。你不要到时候说蔡老师说的,就站在那里给父亲一直骂,「须敬听,须顺承」,要会变通。刚刚邵老师讲的课,「小杖则受」,「杖」是指棍子,「大杖则走」,不能陷父母於不义,不能让父母伤害了子女,让他自己更痛苦,当然也不能让父母气到出问题,到时候送医院了,诸位同修可不能来找我,说蔡老师教要「须顺承」,顺到最后高血压发作,所以要处处体察情况,观机,采取正确的进退应对。

  我们看下一句,「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诸位同修,《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而老和尚常常教诲我们,「地藏」是心地宝藏,请问要怎么开?要用孝心,要用恭敬心,就能够开发我们的性德,开发我们无穷的宝藏。所以《弟子规.入则孝》句句的经文都是孝悌的直接落实,我们对父母的关怀恭敬当然要表现在生活点点滴滴当中,这个时候我们要懂得看到父母的需要,能够去关怀、去照顾,这就是最直接的礼敬。

  经文里面提到「冬温夏凊」,冬天的时候冷,所以这个典故是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黄香,黄香九岁,他的母亲早逝,留下了一位父亲。他父亲身体不是很好,九岁的黄香,冬天的时候自己先入了被窝,把被窝弄温暖再请父亲来睡;夏天的时候太热了,赶快拿扇搧凉了,再请父亲来睡。当我们能处处体恤父母,就能够感受得到父母在生活上许多的需要,包含冷热,包含饥渴,这些生活点滴,甚至於除了物质的一种关怀之外,还能够对父母的内心懂得去关怀,那我们就确确实实把「冬则温,夏则凊」这一句经文解得够深广。我们可不能学了这一句之后,关心父母就是冬天的时候把它睡暖,夏天的时候把它搧凉就好了,看到父母饿得半死,「课本没教」,那就学呆了,所以经文要靠自己的心去感受。当我们能真正感受黄香的心境,你就能真正契入黄香对父母的态度了。所以老和尚常常告诫我们,学佛,学佛的存心,学佛的用心,学圣贤就要学圣贤的存心跟用心,我们就能快速契入圣贤佛菩萨的境界。

  现在秋天来了,温差特别大,所以我们要赶快打一通电话告诉爸爸、妈妈,最近气温变化很大,早晚要多加衣服。诸位同修,您这一句话可以让父母欢喜多久?我们当子女的确确实实要尽心尽力去行孝,而且绝对不能让父母担忧,当你愈懂事,你的父母就对你愈放心。所以我们要常常善体亲心,看父母在物质方面有什么需要,在精神方面有什么需要。

  我记得小时候,我的母亲常常差不多三个礼拜就回娘家一次,我父亲载著我母亲,我喜欢跟,就跟著去了,去了之后,看到母亲左手一包,右手一包,拿了很多蔬菜水果。那时候年纪小,站在旁边看到母亲拿了这些水果往外公、外婆的冰箱放,我们内心看了感受非常欢喜。诸位同修,人确实有好善好德之心,你去找一个杀人犯,当他看到一个孝子在行孝,我相信他当下也会感动得流眼泪。为什么现在众生好善好德之心都唤不醒,不是众生的问题,是我们学圣、学佛菩萨的人没有演出好戏,让人家看了感动,让人家看了生起效法之心,我们没有资格骂人家没善根。所以我小时候这一幕一幕看到了,回去的时候,外公、外婆最疼孙子了,一杯一杯的饮料就端出来,你喝完了,他马上又给你拿一杯来了,可以感受到这种血浓於水的情感,这种直系血亲对於他的后代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让你的孩子感受更多的天伦之乐,你的孩子的善根绝对会起得很好。这个时候就要我们演出孝顺的榜样。

  我十八岁以后,我的父亲休息一阵子了,往后回娘家都是我载我的母亲回去,我们也很欢喜陪著母亲去行孝。所以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父母,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能生起孝心、生起善根,我们要全心全意去关怀父母,尽这一份孝道。而「敬」是内在,不能做表面。很多年轻男女结婚生了孩子,年纪也不大,礼拜六、礼拜天,想说可能很多人会说我都没回家看爸爸、妈妈,怕人家说,所以就回去一下,带著老婆、儿子回爸爸、妈妈家。一进去,孩子就乱成一团,两个夫妻就坐在那里,喝茶的喝茶,看报纸的看报纸,谁最忙?爸爸、妈妈忙得要死。早上六、七点还要去买菜,买完回来还要煮,然后煮好了,你看完报纸,「煮好了是吧,好,吃饭」,吃完饭,该走了,「小宝回家了」,拍拍屁股就走了。旁边的人说,「你儿子这么常回来看你」,爸爸、妈妈说,「累死我了,不如不回来」。不能善体亲心,做表面,不只没有功德,还造业。所以时时感受父母的需要。

  而真正能够让父母得安乐,得快乐,唯有听闻佛陀的教诲才能真正彻底安乐。所以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更重要的要养父母的智慧。而老人家最难放下的就是分别、执著,所以我们每一次回去,一来尽孝心,二来要不厌其烦引导父母正确的思想观念,然后每一次就挑一、两片跟父母现在状况最契机的老和尚开示,赶快放下去,陪两老一起看,而当你这么孝顺,敢跟你打包票,你的父母看不看?看。听个一句、两句,日积月累很多的执著就开始放下了。诸位同修,父母的往生大事可不是临终的时候办,什么时候开始办?时时刻刻。因缘成熟要赶快提升父母的知见,赶快累积父母往生的资粮,这个重要。所以这个才是真正养父母之智慧,根本让父母得究竟安乐。

  下一句「晨则省,昏则定」,俗话讲「晨昏定省」,早上起来的时候问候一下,晚上回来的时候跟父母报告一下今天过得怎么样,都很好,让他也放心,所以处处让父母放心。

  有一位学校老师拿了一些《弟子规》回学校,后来打了一通电话到我们中心,他说「蔡老师,《弟子规》里面有糟粕」。诸位同修,很多人对中国文化有批判,末学敢跟你打包票,批判的人连经本都没有从头看到尾,所以现在人为什么修道难?还没有入圣学,贡高我慢已经上来了。这个就是因为读书的次第搞颠倒了,不从德行下手,而从知识技能下手,搞得现在十多岁的孩子,各个都恃才傲物。真的,我们看到这些孩子不会生气,会对他很惋惜,因为我们这些长者、老师对不起这群孩子,他们没有接受圣贤教育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很多人在批判中国文化,你可要稳得住脚。诸位同修可能说,「蔡老师,我中国文化读没有几本,怎么办?到时候人家出招,我怎么接?」我跟你保证,你只要把《弟子规》读熟了,落实了,我保证你什么招都接住,甚至於他拳还没出来,只是动了肩膀,你就知道要挡这里了,因为你已经看到他起心动念处的错误。

  批判中国文化最多的就是「孝顺,孝顺,愚孝,父母怎么样都要顺」。诸位同修,《弟子规》打开来明明就写著「亲有过,谏使更」,父母有过失的时候要全心全意劝父母,不能陷父母於不义。所以这一些骂糟粕的人是不是真正看过经典,经典里面没有糟粕,他们所批判的很多都不是圣人说的,现在都是群魔乱舞,人云亦云,我们当圣贤的弟子可不能随波逐流,可不能被别人转。

  所以我当下就请教他,我说:这位老师,请问哪一句是糟粕。他迟疑了一下,可能有一点不适应我马上给他接招了,他就说:「晨则省,昏则定」是糟粕。我就请教这位老师,我说:为什么你觉得是糟粕?他说:一天要问父母两次好,太麻烦了。诸位同修,这个时候你可不能跟他讲「怎么两次麻烦!尽孝心是应该的,两次怎么会麻烦!」你这样跟他讲话,他能不能接受?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圣贤人教育的一种态度、一种存心,你要把那个本质开显给他听,而不是外在的两次、三次。我们就告诉这位老师,父母无时不刻在担心、在思念他的孩子,何止是一天两次!所以早上一醒过来去跟父母请安,父母一看,「额头都发亮,昨天一定睡得不错」,父母一整天都觉得很放心。然后当儿子的又去跟父母问好,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父母一天工作的情绪可能都很高兴。下午放学回来,父母也不知道你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去跟父母说,「爸爸、妈妈,我放学回来了」,你父母一看,「精神也挺不错,在学校应该学得不错」。你早晚两次的问候能够让父母一天都很安心,所以我们为人子女,尤其在这么小的年纪,说要帮父母负担些什么生活压力是不大可能,最起码不能让父母担忧。

  当我们这一段话讲完,这位老师就说,「蔡老师,你的中国文化是跟谁学的?你学得不错」。他这么一称赞,八风就吹过来了,可要接招,不能晕了。他一讲,我就跟他说,「没有,没有,我们也是刚开始在学习」,就稍微跟他对应了一下。突然他来了一个回马枪,你可不能得意忘形,你要马上接住,可能就要刺到鼻子了。他说「蔡老师,你没有做到,你现在有没有早晚问你妈妈两次好?」这么一问,你就「啊,嗯」,那完蛋了。「你推广经典的人都做不到,给人家看笑话,你还是下来,我来做。」这个时候我就跟他说了,我说「假如我早上打一次电话,晚上打一次电话,我一定会被我妈妈骂」,「你不知道电话费很贵吗?打回来浪费钱。」所以不能学死了,「晨则省,昏则定」是为人子要处处让父母放心,而你的方式不是你想怎么做,要父母欢喜接受,父母欢喜接受的一定是每个礼拜固定给他打一次回来就好。

  而我妈妈确实不担心我。我们今天下午第一节课讲的,孩子要能善恶分明才不会被一些不好的因缘转掉,所以你要让你父母真正放心,不只是早晚问候,更重要的是你的德行、你的言语行为要让他真正放心,你也不能只是做这个仪式而已。所以我从海口第一次回台湾,我一进门就跟我母亲讲,我说「母亲,你修得不错」,我母亲听傻了,不知道我在说啥。我说「母亲,我去了四个月,我的内心都没有挂碍,做得非常欢喜,心里面也不会绞痛,绝对是你在台湾都没有担心我,我才能做得这么顺利」。我妈妈笑一笑。母子假如能够这样互动,那是人生的快乐。

  因为我在来大陆以前,这五、六年来接受老和尚的教诲,内心非常感恩,所以我们抱持著师志如己志,老师的志向就是我们当弟子的志向,所以我自己心里有数,可能过不了几年要离开父母。你能不能在要飞大陆前一天跟你妈妈说,「妈,我走了」,她会怎么样?她怎么可以接受。所以诸位同修,善体亲心,你怎样的做法才能让你的父母很能接受,很欢喜,你要做在前头,让它水到渠成。所以我就跟我妈妈讲,「妈,我们两个绝对不是这一生才闻念佛法门,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闻,所以我们两个都闻了好几次,但是我们两个现在还在这里打混,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没有往生?这个是大事」。所以我就跟我妈妈说了,「妈,我最难放下的我知道了,你最难放下的是谁?你知道吗?」我这么一讲,我母亲就笑得不行。她知不知道我说谁?就是她的心肝儿子。我是独子,我母亲对我很疼爱。你看母子同修,这个机锋也是很激烈,就透过言语告诉母亲,「连儿子都要放下,不然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对不起阿弥陀佛的悲愿,所以我们一起往生,同生极乐国,做法眷属」,就这样跟我母亲讲。

  之后我又接著讲,「妈,闻佛法就像盲龟一百年才伸出头来呼吸一次,伸出来刚好遇到一块有一个洞的浮木漂在大海上,盲龟的头伸出来,刚好就接上了。得人身都这么难,那得人身又闻佛法多难,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所以这么难得的机会,我们母子两个都遇到了,应该让更多的人能够闻到正法,所以母亲,你一定要把我捐出来」,三年前开始讲。每一次我母亲情绪很好,「悦复谏」,《弟子规》说「悦」,就是父母心情很好的时候要劝告他,所以就「悦复谏」。这两、三年我每一次跟她提这个话题,「母亲,你要把儿子捐出来」,她就一直笑。

  突然我刚好在前年决定到澳洲,随著净宗学院的课程好好修学儒学跟佛学,好好亲近老和尚,然后亲近善知识,确实是「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我也没有攀缘,去了之后,杨淑芬老师就教我国学,卢叔叔就在生活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指导我落实佛陀的教诲。后来非常幸运,回了台湾,杨老师很疼爱我,让我在她们家住了七个月。我跟杨老师常常讨论经典,比方说讨论《论语》,讨论一、两句,突然一看表,「两点了,你明天还要教书」,因为那时候我还带一个六年级的班,「明天还要教书,赶快去睡觉」。「学而时习之」,真的会把时间都忘掉。

  七个月之后,末学回高雄考老师,怎么考都能够入决赛,但是就不能上榜,怎么考都是备取。我记得我第一次考试的时候,一百九十一个准老师,都是已经拿到教师资格的去考试,复试录取二十一个人,末学进了二十一个人,而这二十一个人只有一个男生,二十个都是女生。结果当我去参加复试的时候,坐了三位校长,看到末学走进去,说「今天还有男生!」结果末学坐下去,一跟主考官对了两、三招,我想大事不妙,我们是念念要教育好孩子的德行,而主考官就问我「你有没有行政经验?你会不会搞活动?」尽问我这些东西。末学绝对要当班主任,不搞这些活动,因为孩子的德行的根要你点点滴滴付出才行,结果没对上,我还是备取,第四名。后来去考,几千个人,然后录取一百多个人进复试,像高雄市,两千多个人录取一百二十多个人进复试,末学又进了,我是每考必进,每进必考不上。考到最后,我跟我父亲讲,我说「爸,你不要跟我去看榜单了」,我觉得对我父亲很愧疚,每一次机会都很大,结果都失望。末学就跟我父亲讲,「最后一次你别去了,我怕你又失望了」。结果后来尘埃落定,一所也没考上,我的母亲就跟我父亲讲「另有安排」。

  诸位同修,你要相信佛菩萨,真的「境缘无好丑」,你假如自己在境界当中分别好丑,我们就被困住了。看起来是没考上,诸位同修,您想想,我假如没有这些经历,我父亲一定说「你没有实力,重来一年」。我父亲看我过关斩将,就是上不了,他不忍心叫我重考一年。

  我觉得考试很折腾人,害我都不能做弘法利生的事,因为在考试,没上我也很自在。结果刚好考完试,我就开始带著杨淑芬老师的《弟子规》这些书法本,载著这些经典开始到各个净宗学会去发送。发送完没多久,杨老师就从澳洲回来,末学赶快到台中去拜见杨老师。一进门,杨老师跟我说,她说:你还没考,我就知道你考不上了。我听愣了,听傻了,我说:为什么考不上?杨老师说:我已经答应老和尚要到海口去推展中国文化,还在老和尚的面前夸下海口,我有一个侄子马上就可以去了。真是不可思议,我在写一题题目的时候,足足折腾了十分钟,为什么?因为我不相信我写不出来,因为那一题刚好是我跟杨老师吃饱饭一起散步,讨论的一句李白的诗,叫「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杨老师还给我开解,我听了也很高兴。结果真的就考出那一题来,我说我不可能忘记,但是就是想不出来。我妈妈那一节在家里念佛,她就觉得这个心一直忐忑不安,她回来就问我:你第一节课是不是考得很差?我说:你怎么知道?真是母子连心。所以我母亲就劝我爸爸,「另有安排」。

  后来我确定要来海口了,是我母亲劝我爸爸,「你要看开一点」,我母亲的同事都说,「哪有人像你这样当母亲的,别人都是舍不得孩子走,你还要把孩子推出来」。因为我父亲还是不舍,我是长孙,又是长曾孙,但是我父亲非常通情达理,他看我这么坚决,他也劝我,他说这件事几乎很少人可以做到。末学知道他内心可能不能接受,我就跟我父亲讲,我说「父亲,虽然没有几个人做到,但是也有几个人真正做到了,所以我们不要去学很多做不到的,我们一定要去学谁做到了。而当这个做到的人假如要很有钱,要很有权,要很有势,那儿子马上不去。假如这个人,这位仁者,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势,啥都没有,做到了,那我要好好跟他学,也同样可以做到」。诸位同修,末学举了哪一个例子?老和尚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势,一个人到了台湾,凭什么得到三位老师全心全意的教诲?凭什么能够把佛法弘传到全世界?诸位同修,宇宙人生的真相至简至易,我们把它想得太复杂了。真诚是能感,境界是所感,老和尚有真诚心弘扬佛法,弘扬正法,所以他就能够得到这么多善知识的提携,能够得到这么多护法对他的支持。

  我跟我父亲讲完,父亲没说话,父亲接著说:弘扬中国文化确实不容易。我看他心里还是有所不舍,我跟我父亲讲,我说:父亲,我不渴望中国文化在我的面前开花结果,我只要守住本分,中国文化不要在我这一代面前断根,我就心满意足了。今天的课我们就先讲到这边,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