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17[海口]


   日期:2010/7/8 8: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七集)  2004/11/24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17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谈到「朋友有信」,这个信不只是要有信用,还要有信义,有朋友的道义,所以朋友之间我们要去尽一些本分。昨天讲到的就是劝朋友的本分,当朋友有所过失,或者朋友一些思想观念有所偏颇,我们应该去劝谏他,去引导他。当然不是只有朋友要劝、要引导,事实上我们人与人当中,不管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这五伦事实上都需要在对方有过失的时候,有错误的时候,我们尽心尽力去劝谏。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感受到,常常我们在劝了之后,不只没有达到效果,很有可能还造成一些言语的冲突都说不定。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讲,「宁愿成功找方法,不愿失败找藉口」,我们劝别人没有成功一定是在态度、方法上有所不妥,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再自我反省去调整,而不是劝了没有用就自己生气,或者觉得对方不受教,很没善根,这样子我们的用心就不是很正确。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我们劝别人以前,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劝才有用?所以昨天提到了,一定要建立在什么基础?信任的基础上,当我们的朋友信任我们,重视我们,我们讲的话他就会比较认真去听。一个人如何得到别人的信任?曾经我有一些好朋友,大家一起相处,因为我常常比较没空,所以跟朋友可能半年、一年才联络个一次,但是每次这些朋友跟我们相遇的时候,就好像几十年的老友一样那么样的亲切。另外有些朋友跟他们一个月谈个三、五次都不止,但是每次跟他们相交往就没有像我这么亲,所以他们就会很懊恼,他说我们花那么多时间跟这个朋友相交往,都没有像你这么亲切,问题在哪?问题在当我们面对朋友的时候是不是非常真诚,而不是客套,是不是常常能够看到别人的需要在哪里,进而懂得去付出。当你对他的付出愈多,他能够去感受到你的关怀,自然对你的信任就深,一有信任,朋友的基础就扎得到很坚固。

  但是很多人很会照顾别人,很会付出,但是对方觉得压力很大,觉得说「拜托你,你以后不要再来照顾我了」,有没有这种情况?因为付出都没有针对别人的需要,只想到我想做什么就去做,别人都会觉得说你付出这么多,我好像欠你很多人情,「不要了,你不要再对我这么好了,拜托了一下」,这个就是付出的时候没有针对对方的需要去做。比方说刚好你的朋友、你的同事来了一些好朋友找他,刚好他人出去,这个时候你马上帮他接待客人,倒茶水给他的朋友,让这些朋友不会觉得很尴尬,不会觉得很陌生,等你的同事一回来,看他的朋友被你招待得服服贴贴,他的内心很舒服,这个就是他当下最需要的。而他的朋友也会感受到我的朋友在公司混得不错,然后他也会觉得你们这个工作气氛很好,所以这是刚好针对需要的时候去帮助他,去关怀他,这个时候人家就感觉很舒服。我们要能够看到别人的需要,还要透过处处留心去观察。

  我曾经带一个班级,在带这个班的时候是六年级,刚好他五年级的老师跟他们处得不是很好,所以师生关系很紧绷,因为前一位老师派作业都让他们写到半夜十一点、十二点,处罚学生也很凶,所以学生跟他距离特别大。结果我去带班的时候,第一天站在讲台前,学生看我的眼神很奇怪,好像对老师不信任,东看西看,前面还有一个学生第一句话就问我,「老师,你会不会打人?」我们要「听思聪」,听孩子的言语就知道他们的心声如何,就是已经对老师有没有信任?没有信任。这个时候你没有办法去要求,「你要相信我,我会对你好」,他一下子也不可能接受这个感受。所以我们一察觉这一点就要开始懂得看他们的需要去付出,进而关系就会慢慢建立。学生对我们的信任愈高,我们讲的话他才听得进去,他才欢喜去接受,去实践。

  所以我一观察六年级的孩子在发育期间,所以肚子特别容易饿,所以我就去买完全不含防腐剂的饼干,胚芽饼干,放在我的桌子抽屉里面,所以学生到十点多、十一点就会过来找我,走到面前来,「老师」,我们就知道,而且拿出来的时候只能吃两片,最多两片,为什么?吃多了他中午又吃不下饭了,所以最多吃两片。然后我特别去买了一个电锅,每个礼拜五下午煮东西给他们吃,我记得我第一次煮的时候是煮红豆芝麻汤圆,那个味道怎么样?现在快要吃中饭了,大家听了肚子都饿了。煮了一锅芝麻汤圆,我们一开始,其实带一个班就好像带一个军队一样,带一个小国家一样,老师是国王,要能够赢得民心,所以要先收买民心。这一锅东西煮完之后,打开来香味都扑鼻,结果很有趣的现象发生了,我说诸位小朋友,诸位同学来吃,结果一半的人不吃,一半的人要吃,这一半的人很有气节,不被收买,而很多孩子撑不住了,马上就冲过来吃了一碗,还说老师可不可以再吃第二碗。

  所以这第一批被我收买的这些学生,我马上把他找过来了解整个班上的情况,了解每个同学的家庭情况,我们了解这个情况的重点在能够因材施教。你对他的个性、对他的家庭状况愈了解,你就愈知道怎么去使力,所以我们收买人心的目的是要成全学生,绝对不是为了权谋,所以任何事情要看存心,看这分存心。

  所以第二个礼拜煮,全班就过来吃了,到最后学生跟你感情特别好。结果这么一煮下去,我心里想,假如煮一个学期我不就累死了!所以已经达到信任的目的,我突然灵机一动,我就跟学生讲,老师这三个礼拜示范了一个态度给你们看,叫做为人服务,接下来我希望热心的同学能够把你最拿手的好菜、最拿手的食物,能够做出来带给同学,给同学服务。这句话一出来你不要担心,因为一个班级各种学生都有,所以一定有那个特别热心的会带头,他一定会举手来做。所以我马上说这位同学你登记一下,这个同学下个礼拜,另外那个同学下下个礼拜,然后就这样排了一个学期,把他排上去。

  虽然是说我们这是做一个付出的动作给学生学习,我也没有想得很复杂,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我这个活动一办下去,学生学到非常多做事的方法,这是我教科书以外想不到的东西。学到什么?因为第一个礼拜这位同学来,我就告诉他,我说这件事情让你全权负责,你这个礼拜要做珍珠奶茶,所以所有该找谁帮忙,该花的钱,该安排的这些东西,购买的东西,统统你要负责好,所以就训练他负责一件事情的方法。当然我们叫学生做事,你也要把方法告诉他,所以我就跟他讲,你计画一件事情一定要记住五个「W」,两个「H」,这个在西方叫「管理的方法」,西方还是很有值得学的。我们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人最重的是德行,一定要有这个为体、为本,西方的科学技术来运用,这个很重要。

  西方在管理、在计画一件事,会用五个W跟两个H来计画。五个W是哪五个?第一个,「为什么要做?」做任何事为什么做要搞清楚,这个特别重要,「为什么」搞清楚你就做得很充实,也知道目标在哪。我们今天要做珍珠奶茶的目的在哪?希望同学吃了很欢喜。像我们在推展中国文化都是深入经典在学习,那到底深入经典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经典?这个动机很重要。很多推展经典的人,他推展的过程当中陷在哪里,陷在要让孩子背很多,请问让孩子背很多是不是当初的目的?当初的目的是什么?学经典的目的在哪?在什么?对,要扎孩子德行的根本,但是走到一半忘记当初的目的了,陷在哪?陷在追求要背很多,要为名,要为利了,所以带著孩子到处表演,「你看我们这些孩子能够背这么多」,把当初的目的忘了。

  我曾经到一个学校,他们邀请我们去参观他们学校召开的一个亲师会,结果有一个年级的孩子上台去念《弟子规》,我刚好坐在底下,结果在念《弟子规》的过程,两个孩子站在麦克风旁边,正在念「兄道友,弟道恭」,结果因为其中有一个孩子他就要抢这个麦克风过来,他就觉得不要让旁边这个人讲,就把他推一把,我在底下看,看不下去,到底是背出来重要?还是做出来重要?所以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时时要记住,你才不会在这个过程迷失掉了,忘记了你的初心。所以我们在人生经营过程,在这个忙碌过程,到底有没有去思考到我忙的真正目的在哪。很多人这么一忙下去,当初他是为了妻儿在忙,为了把家庭经营好在忙,忙到最后,统统搞到名闻利养里面去了,搞到一些应酬里面去了,到最后妻儿也没照顾好,身体也搞坏了。所以确实做任何一件事,第一个,「为什么做?」你要时时很明白,不可以忘记。

  第二个,「做这件事的过程需要哪些东西?」「what」,所以其实这个就是什么?第一个,「为什么做?」再来是人,需要什么人;事,需要哪些东西;什么时间完成,你要规画时间表;在哪些地点,人、事、时、地、物。这个「what」也可以包含需要哪些东西,所以你常常能够这样思考就不容易漏东漏西。

  所以我们一看,他需要哪些,他就开始列出来,列出来之后去买,要在哪里买他都能想到。比方说他需要第一样东西、第二样东西,他就会列出来,列出来之后他只要买上了,我们说你要怎么样?这个勾叫做完成。假如这个东西没买到,我们说再追踪一下,谁去追踪可以写在后面,所以他小小的一张纸就可以计画整个工作。所以孩子的细心、孩子规画事情的能力从什么时候学?是不是让他大学再学?所以孩子不是不好学,是我们大人不懂教,每个孩子负责这件事都是忙得不亦乐乎。

  他需要哪些人帮忙他要清楚,比方说他们一定会找我干事情,我都闲不下来。他会说蔡老师要帮我拿一个瓦斯炉过来,我那天就得背一个瓦斯炉来,因为我说所有的人都听你的号令,你要负责,结果他就打电话到我家,刚好我父亲接的,我那时候刚好不在,他又跟我父亲说,麻烦您转告我们的老师,明天一定要带一个瓦斯炉,那他有确定了就打勾,还需要哪些人帮忙他就列出来。所以你看一个孩子在规画这件事,他开始能够运筹帷幄,在哪些地方买得到,他要去考察。再来,整个做这个食物的过程他要了解,然后方法他还可以去请教一些更有经验的妈妈,这个是「如何做」,「How to do」要精益求精。再来,「How much」,这个叫财务规画,需要花多少钱,他要写出来,然后来跟我要,跟我预算说要一百块还是多少钱,我再拿给他。

  所以他就这样计画,然后一确定的事就把它誊到记事本上,所以他就开始一个礼拜就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就看到孩子在办事的能力就一直进步。后来我们班负责一些全校性的事务,其中有一件是全校的纸类回收,把一些可以用的纸回收,那个工程很大,但是我们班就做得很好,连那个管理的老师都跑到我班上来跟我说,「哇,怎么清得一干二净,很好」。其实就是点滴慢慢做事磨炼出来,所以孩子要磨,要训练。

  结果除了做事能力训练出来之外,连做人的态度都有很大改变。第一次做好之后,他就拿东西来给我吃,幸好还懂得想到我,不然我就要哭了。拿过来的时候你不要马上就吃,你说饿死我了,赶快吃,那教育的机会就丧失掉了。学生拿过来,我们马上讲了一句话,我常跟学生讲话都没有讲透,为什么不讲透?让他思考,你讲一他做一,讲二做二,他没有思考。我们就问他,除了想到老师之外,还要想到谁?我有没有讲答案?没讲。这个孩子若有所思,咻,就跑出去了,我也不知道他跑去哪,结果后来好几个学生都跑出去了,过了差不多三分钟,隔壁班的老师跑过来,她说,这个东西谁做的?怎么做得这么好吃?这个蛋饼是谁做的?来来来,把那个小朋友叫过来,我问问看他怎么做的。结果我就把一个小男生叫过来,他走过来的时候雄赳赳气昂昂,很有自信,你看女老师要请教我怎么做,他就开始告诉她原料在哪里买的,怎么做。所以这个孩子纵使考试考得不是很好,但是他做事方面,他的细心提升起来,这是对孩子内心有一个很好的帮助,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再来,所有的孩子出去之后,去送给他以前一、二、三、四年级的老师,还有连隔壁班的老师他们也都送去,所以全校都知道我们班在干啥。这个孩子五年级被老师压,所以本来是已经对人怎么样?对老师已经有距离了,比较冷漠了,结果这个活动一办下去,他们常常都是拿著东西去送人,所有的老师看到他们都是什么?都是笑脸迎接他们,所以我们班的孩子常常离老师还三公尺远、五公尺远,远远的就手举起来,老师好。所以他们对人的礼貌在这一段时间之内进步特别快,当他对人有礼的时候,他的恭敬心就出来,他对人细心关怀的心也就提升起来。所以当我们懂得付出,而是针对孩子的需要,就很能得到他们的信任,那也从付出当中自己有进步,然后学生也有很大的进步。因为他们懂付出,所以在对待人的态度上,还有做事的能力上,都同时得到提升。所以其实教育孩子在哪?不在书本,书本是方法,事实上要落实在哪?在生活当中,在与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当中,那个是学问,那个才是真实的东西。

  所以我们教孩子也要善用很多生活的情境去教导他,而这个能不能利用生活情境,也要取决於老师跟家长有没有这样教育的敏感度,而这个教育的敏感度也取决於我们为人长者正确的观念,到底教孩子什么是一辈子重要的。当你正视到孝重要,当你正视到恭敬、礼貌重要,当你正视到一个孩子做事勤快的态度重要的时候,你就会抓住他整个成长过程的机会点去教。当我们都搞不清楚孝心重要,恭敬心重要,可能孩子都已经二十几岁了,这些东西一片空白,所以到底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我们要清楚明白。

  当信任都建立好之后,事情还没结束,所以「人情练达皆文章」,要能把一件事做圆满要有高度智慧,所以信任够了之后,当我们在劝的时候我们还要观察时机,而劝别人,你一定要先反观回来你的存心。我们常常,小朋友很喜欢告状,过来说某某同学怎么样,某某同学又怎么样。我们没有急著要去处理另外一个同学,我们会先问这位同学说,你告这个同学的状,你的存心是要帮他,还是幸灾乐祸?这个孩子想了一下,没说话。我们接著说,假如你是真心要帮助这个朋友,那你不需要来跟老师告状,你直接好言好语去劝这个同学。一些比较善良的学生他真的就听懂,他一过去之后,两个同学就手拉手走过来,因为你在平常的课堂都有给他一些引导,那一过来,这个被劝的朋友就说刚刚某某同学劝我,他很替我著想,那就一团和气。假如你不去引导孩子看自己的存心,那到时候这个来告密,那个来告密,蔚为风气,你会忙得焦头烂额,到最后你还会拍桌子,好了,不要说了,怎么只看别人的缺点!所以劝别人,我们要先问自己的存心如何,是真实的希望对方好,那你这件事会做得圆满,因为人有真诚心,一定会想到好的方法,进而去做。

  那劝谏的时机在哪?《弟子规》有没有教?劝谏的时机说「谏不入,悦复谏」,心情好的时候再劝,还有「规过於私室」,劝别人的时候要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这样他面子挂不住。他每天想到这些人都知道我哪里错了,他哪还有心思去改过,所以要规过於私室,私底下劝比较好,所以我们要洞察时机,比方说「交浅不言深」,这个也要看时机。

  再来,你跟一个人劝的时候,你要看他的水准,进而调整你的言语,他的水平在中以下,你言语不能太深奥,不然他听了一头雾水。所以《论语》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程度以下,你不要用上等人的言语、态度跟他讲,他听不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所以除了时机点,你还要看这个人的水平到哪里,当你都能观察到这些点点滴滴的差别,你劝人效果就会很好。

  我们再来看态度、方法,劝别人要用什么态度?在《弟子规》里面说「怡吾色,柔吾声」,是不是对每个人都「怡吾色,柔吾声」?对大部分的人「怡吾色,柔吾声」很好,人家欢喜接受,尤其在对待父母,所以在「入则孝」说要「怡吾色,柔吾声」,纵使你再有理,对父母的时候能不能像在训斥晚辈一样?那你的父亲绝对不能接受,所以对长者一定是「怡吾色,柔吾声」。请问对晚辈的时候要不要「怡吾色,柔吾声」?看情况。有时候这个孩子很没信心,你跟他讲话很凶,他怕死了,这个时候可以比较轻声细语跟他交代。有些孩子很傲慢,你还跟他轻声细语,他都不把你当一回事,这个时候你就要有所威严。所以面对晚辈我们要看情况,面对长辈态度一定要好。面对平辈「怡吾色,柔吾声」也没有问题,但是有一些关键点的时候,当你的朋友刚好在颠倒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怡吾色,柔吾声」,他会不会醒?他醒不过来,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假如信任很够的时候,你该现怒目金刚你还得现怒目金刚。

  我记得我有一个朋友,刚好他人生面临一个很大的一个冲突点,所以整个情绪非常不好,到我家本来是要念书,结果一坐下来苦水吐了半个小时,讲得很气愤,我静静的让他把苦水吐完。吐完之后,我又针对他吐的这些苦水重新告诉他,你就是哪里做不好才会造成这个结果,结果我又还了他半个小时,很凶。因为他已经,我们说歇斯底里了,已经是失控了,这个时候你要用正气震慑他,所以我足足回敬了他半个小时,他这半个小时一句话也没有插进来,因为我太凶了,讲完之后,他回去了。

  隔天一大早打电话给我,他说他活了三十几年,昨天接到了一个最好的生日礼物。我一听觉得很愧疚,人家昨天生日,我还给人家骂了一顿,但是我打从心里佩服他,为什么?朋友这么样直言不讳,他马上能转变他的心态,所以这个人有大福。所以人的福在什么?福在受谏,可以接受别人对你的规劝,那你后福无穷。我这个朋友本来人生走到几乎是已经是悬崖勒马了,现在反转过来,日子过得挺好。所以他的福在哪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他有雅量接受别人的奉劝。那个时候也是因为我观察时机,因为确实他对我信任很够,我们才敢用这种态度去面对他,而这种态度绝对不是发脾气,绝对不是,我们清楚明白,还是为他著想。所以是发脾气还是为人著想,还要问问你自己。

  假如你的存心对了,你的时机也没错,态度、方法也对,那还是没有效果,这个时候怎么办?其实不是没有效果,我们来看一个图。人的生活行为都有一个惯性,一个习惯,不只人,万物都有一个惯性,所以在物理学当中叫做「惯性定律」。你要推动一个东西的惯性,比方说我们一杯水放在这里,你要推它的时候,一开始力量太小会不会动?你力量要慢慢加大,大到突破了它的静的惯性,叫「静摩擦力」,一突破了就动起来,结果一动,你就不用那么累了,所以推动的时候一定要到哪?到突破静摩擦力,它马上变到「动摩擦力」,就比较顺了。所以你要劝别人改变他的行为也有一段过程,那你推到这里都说「你看我推都没用」,有没有用?有,是还没到那个力度,继续努力怎么样?这个过程要耐性,等有一天突然动起来了,他就慢慢能自我要求,你就不用再推了,可是这一段过程,你不能推到这里说「没用,不推了」,那前功尽弃了。所以万事万物的理都相容的,物理的原理跟化学的原理拿到人生来还是用得上。所以我们要观察,当时机还没到,要用耐性去推动,而耐性里面要包含著你的真诚、你的关怀。

  我们有一位老师,带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从小宠坏了,所以连吃饭的规矩都没有,所以这位老师下定决心要好好磨他,要让他自己吃,因为这个孩子从不自己吃饭,都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诸位朋友,你在跟孩子讲这句话的时候要解释一下,因为我们有一个小朋友就说,「老师,茶来当然要伸手,饭来当然要张口,不然怎么吃」,他不懂这个譬喻的意思,所以跟这一代小孩讲话你还要讲仔细,有时候他已经连这个领会力都没有。所以样样都是人家来侍奉他,这位老师下定决心就训练他自己吃。每天在那边喊,「我不行了,这个老师要害死我了」,用任何很尖锐的言语在考验这位老师的定性,用很刻薄的话在刺激老师。结果撑了一个礼拜之后,这位老师觉得很累,心里面很想放弃,算了。突然礼拜一来上课,中午的时候,他还没叫这个孩子吃饭,这个孩子自己跳上去说,「老师,我要吃饭了」。这位老师在那里突然觉得百感交集,逼他逼得要死,突然自己主动要做了,所以这个力量还是真不能中断。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劝别人还有很多的功夫我们自己要去提升,当我们面面俱到之后,朋友可能会常常能够接受我们的劝告,进而对他的人生、对他的家庭有所助益、有所帮忙。

  刚刚讲的是第一点,对朋友有劝谏的一个本分。第二个本分是关怀,关怀朋友,我们刚刚也有提到了付出这个部分,其实也就是关怀。古代的人很重朋友的情谊,而每次要关怀到朋友家里,可能一走就是多久?可能一走就是三个月、六个月,而我们现在的人,朋友可能二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自己回到家里沙发一坐,懒洋洋的,很可能很近的朋友,半年、一年都交往不到一次。中国话说的「见面三分情」,当人不常见面之后,有时候一碰面还觉得怪尴尬的,也不知道最近发生啥事,你根本没机会关怀。所以古代的人常常是为了一个朋友的情谊,他会赶一个山路三个月去看一个朋友。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荀巨伯,他赶这个山路去看朋友,结果他的朋友刚好生病了,他就留下来照顾这位朋友。结果一照顾这个过程里面,他这个乡里有盗贼来肆虐,盗贼来掳掠,所有城镇里面的人吓得半死,统统逃的逃,躲的躲。他的朋友一听到这个讯息就跟荀巨伯讲,他说「我病得这么重,我已经走不动了,你赶快走,你赶快走」。你要不要走?诸位朋友,要不要走?你不走你的命没有了。所以从这个点上我们可以感受出来,古代的读书人时时念头里面第一位不是自己的生命,第一位是什么?是义、是孝,是圣贤的教诲,他提起来的第一念是这个,不是自己的生死,所以古代读书人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由於他们都是这种存心,所以这一念心出来的时候,往往感动天地万物,所以多少孝子可以免於老虎的嘴下,原因在哪?原因在当他面临生死的时候,他不是先怕死,他是先想著我还有老母要奉养,所以当他这一念心一出来的时候,连最凶猛的老虎都被他感动,所以历史上免於虎嘴的孝子,这是太多太多了。

  而这位读书人荀巨伯他不愿意弃朋友而去,所以就留下来,当盗贼冲进来的时候,他马上迎向前去,他说「我的朋友已经病得这么重了,你们不要伤害他,你们要找麻烦、要伤害,就找我就好」。结果这个盗贼想说每个人都急著要逃命,你居然不逃,而且是可以逃而不逃,是为了朋友的道义,宁可损自己的生命,留下来照顾朋友。盗贼不是生下来就是盗贼,盗贼都是当时候的社会状况不好,生活很困苦的时候才会盗贼横生,太平盛世的时候很少有盗贼,所以他们也是趋於无奈,然后又没有得到一些圣贤教诲,挺而走险。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良知,所以当这些读书人用真诚的心把道义演出来,他们也会被唤醒,所以这个盗贼马上就说了,「我们自己这些是无义之人,怎么可以来抢这个有道义的地方」,所以全部撤回去,所以一个人对朋友的道义挽救了一个地区的命运。

  问:诸位朋友,这样的好戏古代演出来了,这样的好戏现代能不能演?能不能?

  答:不能。

  你们这么没信心,要靠我们演。圣贤的经典绝对不能封在书本里面,要靠我们这些后代子孙把它奉行,把它演绎出来,才能够让圣教的光芒照到更多的人,所以从我们自己开始做,把自己擦亮,把这个光芒散出去,古代的人做到,现在的人绝对也可以做到。

  卢叔叔他有一位朋友,相交往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刚好很巧,卢叔叔去找他这位朋友的时候,因为这位朋友跟我家很近,所以我就很欢喜载卢叔叔去找他的这位朋友。在找他的朋友的那一次机会点上,刚好卢叔叔拿了很多圣贤的书送给他的朋友,送完之后我又载卢叔叔去休息。在路上卢叔叔就跟我讲,他说这位朋友他认识了十七年,十七年前他就知道这位朋友一定会败下来。所以古代的人很厉害,有智慧的人也很厉害,看到他的言语行为就可以推断他往后可能会有什么际遇发生。

  因为他这位朋友年轻的时候一下子就飞黄腾达,资产就上亿,所谓「少年得志大不幸」,一有钱之后,恃才傲物,觉得自己很有钱,啥都可以办得好,所以一下子,事业这么样飞黄腾达之后,自己的慢心一起来,别人的话听不进去。在这段时间之内,因为听不进,卢叔叔就静静的观察,等到他的事业摔下来,摔得很惨,从上亿的资产变成负债,而且还不是小数目。这个时候,当初在他飞黄腾达,每天跟著他趋炎附势的朋友,现在一个都不剩,所以人认假不认真,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能认清楚的人还真是不多,所谓患难才见真情。

  因为他摔得很惨,所以卢叔叔每个礼拜花几个小时坐车来帮他解决财务问题。卢叔叔在外面人家请他工作那个都要很多钱,他曾经在一个公司,这个公司请他当顾问,每个礼拜跟他谈三到四个小时,一个月就谈四次,总共十几个小时,诸位朋友,这个公司给他多少钱?一个月给他多少?两、三万块,只有十几个小时就要给他顾问费两、三万块。而这位朋友没有给他分毫,车钱、飞机钱他自己出,然后就这样几个月的时间帮他解决财务问题,在患难当中朋友对他的信任愈来愈高,这个时候这个缘扎了多久?扎了十多年了,然后再把圣贤教诲送给他。因为真正能解决他人生问题的绝对不是在给他多少钱,而是给他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个才能根本解决。而且送给他书之外,卢叔叔还跟我要了一些儿童教育的书,这些《弟子规》、《三字经》,因为卢叔叔还考虑到不只他要接受教育,还有他的小孩,所以这种感怀朋友的心,爱屋及乌,连朋友的下一代都放在心上。

  所以因为卢叔叔的这个模范,我往后面对朋友我也会想到,我们才劝一次、两次就不耐烦,人家卢叔叔劝了十七年都还锲而不舍,所以看到他们,我自己就觉得很惭愧,鞭策自己要继续提高自己的学问。

  古今中外这种对朋友的关怀道义,比比皆是。我们看到红楼梦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叫刘姥姥,刘姥姥是不识字的人,不识字的人有没有受教育?不识字的人不见得不懂教育,教育是能够让一个人成为善人才叫教育。当他读了十六年的书,对人都不懂得去关怀,他有没有受教育?有没有?没有。所以我跟学生讲,跟一些小朋友,我说大学毕业有没有文化?他们都不思考,有。我说不孝父母有没有文化?小朋友说没有。我说大学毕业不孝父母有没有文化?有没有?没有,那你们刚刚不是说大学毕业有文化?小孩这么被我一问都听懵了。文化的本质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圣贤智慧,是做人道理,这个叫文化,这是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核心,他连这个都学不到了,学历再高也没受教育,学历再高,学的是知识,学的是技能,所以人真正要会去分辨什么才是真正受过教育。

  所以刘姥姥虽然不识字,但是他可能从小父母告诉她,对父母要孝,对朋友要有道义,她学的是真正的大道,伦常大道。所以当整个贾家,贾宝玉家,从飞黄腾达整个跨下来的时候,没有人再去拍马屁了,这些之前每天来,我们说的门庭若市的景象完全不见,没有人再来关怀,只有刘姥姥还煮了点东西来给他们吃,甚至於他们的后代还被刘姥姥接到乡下去抚养照顾,所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信义、有道义。

  诸位朋友,我们现在身旁有多少这种朋友?当然,假如现在我们想一想一个都没有,要不要伤心?要不要难过?你说都没有,我运气真差,是不是运气?不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希望朋友之间能够互相爱护,互相关怀,我们希望我们的朋友群是这样的状态,这是一种结果。朋友懂得互相关怀,互相尊重,互相照顾,这个结果要先种什么因?一定要我们自己先主动关怀,主动爱护别人,当我们这个态度一出来,就把每个人关怀、爱护别人的那种本善的心唤醒,唤醒之后,朋友跟朋友之间的良性循环就会很自然的带动起来。所以要有朋友的情义、朋友的道义,从谁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

  而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在什么样的状态提升最快?愈难行你能行,愈难忍你能忍,你的学问就提得愈快。而要训练自己有没有朋友的信义、道义,最好的地方在哪?在香港,为什么?香港经济最发达,人们脑子里第一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利、是钱,重利就轻道义,所以我们从这里演出好戏来唤醒香港人的道义。好,这一节课先到这边,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