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19[海口]


   日期:2010/7/8 8: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九集)  2004/11/24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19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学问的几个境界,所以求学问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那提升的方法莫过於要好学,要勇於改过,要能够不断力行,这样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夫子在「中庸」里面提到「好学近乎知」,「智、仁、勇」是「三达德」,您只要能够遵守这三达德去求学问,一定可以不断提升境界。所以好学的人离什么就近了?离智慧就近了。

  我们刚刚提到的「共学,适道」。再来,「可与立」,还有「可与权」,这四个境界一开始就是「学」,学习的「学」。所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你有学习不见得能够真正去落实走这样的正道,「未可」是告诉你不见得,但是它同样也告诉你,其实你只要肯好学就可以提升境界达到「适道」;你继续好学,就又可以从适道提升到屹立不摇的境界;你继续好学,又可以从屹立不摇提升到通权达变,所以这一句教诲的核心还在「学」字。一个人只要时时处处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时时处处观察别人的优点,提升自己,那他的学问一定可以不断提升境界,所以好学是一个人学问成败的关键。除了好学之外,也要勇於改过,所以「知耻近乎勇」。当我们不断的学习,然后自己的过也没改,那就好像你拿了一个水桶在装水,底下破了两个洞,水能不能装满?装不满,所以也要同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才能够让道德提升,所以要「知耻近乎勇」。

  「力行近乎仁」,惟有你真正去做了之后,去用圣贤的教诲去对待你的家人,去对待你的亲友,你才会发觉到别人的需要在哪里。你不关心你的孩子的时候,你都不觉得他有很多需要;你真正接近他,真正替他设想,你才能感受到原来他有这么多需要。常常很多老师都会问我,他说「蔡老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意志,不怕辛苦,去推展中国文化?」他们都觉得有时候冲劲很强,三天之后就怎么样,又稍微气球又消下去了。我跟他们说,我说「你假如有被八十岁的仁慈的老者给你跪过,我相信你睡觉都不会睡超过七个小时」,为什么?因为你去感受到别人的需要是这么样的迫切。

  因为我在杭州天目山讲课的时候,讲到第三天,中午吃完饭才刚走出来,一位八十岁的老者看到我,马上就跪下去了,我的动作还挺快,因为我以前是打羽毛球的,所以瞬间救球的习惯是已经不用思考了,所以我马上人就扑过去了,两只脚也跪下去,刚好把他扶起来,我就把他撑住,我说「老人家,起来说话,别这样」。结果老人家一站起来,他说「蔡老师,你一定要答应我两个要求」,他说「第一个要求,我是新疆乌鲁木齐的人,新疆没有这么好圣贤的教诲可以听,你一定要到新疆去讲课」。他都已经八十岁了:

  问:他那一跪为谁跪?

  答:为老百姓跪。

  对。所以不是我在教他,是他在教我们这些年轻人。人家不为己,他的儿子已经在大学当老师了,他这一生是不愁吃穿,但是他念念是想著要为人民。

  他说「第二个,一定要把你们讲课的碟送我一套,我还要去送给别人」。所以我跟我们一些在推广文化的老师说,我说当你真正在接触这么多人群,当你从内心真的感受到他们的需要,他们对於圣贤学问的渴望的时候,你的那颗仁慈之心就会提升了。所以确实,当你愈去落实圣贤思想的时候,愈落实圣贤教诲,你就能够看到自己的责任在哪里,这样子你就能够处处替人著想,处处帮助别人的需要。所以智、仁、勇(三达德)对我们提升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态度。

  五伦关系最后我们可以用三个字来总结,而您只要处处能够用这三个字来观照自己的言语行为、起心动念,那您很快就能把这五伦关系做圆满。这三个字可以说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三宝,哪三个字?「君、亲、师」,君亲师与天地并列五尊,万物当中最尊贵的就是「天、地、君、亲、师」,而「君亲师」就是要把天地之德演出来,这样的君亲师才能真正让人尊敬。君亲师到底它的本质是代表什么?在外在来看,「君」是代表领导人,「亲」是代表为人父母者,「师」是老师。而它深层的本质,「君」代表领导,代表以身作则,这是「君」重要的含义。「亲」是父母,用一份关怀,用一份爱护,这是亲的本质。再来,「师」代表处处引导他,教诲他,就是言教的角色,所以「君、亲、师」这三个角色对一个人一生特别重要。

  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为人父者、为人母者觉得孩子很难带;为人长官的人觉得员工不听话;为人老师者觉得学生不受教,不好教,所以是谁有问题?是孩子有问题,是学生有问题,是员工有问题,这样对不对?这样子就很难契入圣贤的教诲。我们中国圣贤教诲有一句心法,诸位记住了没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其实为人领导者,为人父母者,为人老师者,只要把「君亲师」都做到了,那一定可以把孩子教好,把学生带好,把员工培养好。

  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现在当老板的人,员工不听话?因为他当君的时候,他有没有做到以身作则,他没有做到,他可能只是他有钱,怎么样?要求部属,他有这个权位,拿权位压别人,这么一压,表面上员工很听话,等你不在的时候,阳奉阴违了,所以不能用权势压人。我们《弟子规》说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你应该是用道理,用自己的好榜样去感化、去带动员工,这才是君的角色,所以领导者连君基本上没做好。

  再来看看他有没有做亲,有没有把员工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当一个老板把员工当亲人看待的时候,他的整个公司的气氛会怎么样?那绝对是互相关怀,互相照顾。我们当领导者出外旅游,比方说到海口去,去玩了七天回来,你的这些部属都知道你去海口回来,结果你一回来,两手空空,代表你出去的时候也不会想到他们,他们本来想说还可以有椰子糖可以吃个一、两颗,结果都没半颗。假如我们一回来,马上把椰子糖、咖啡这些特产拿回来放在办公室里面,说「来,想喝的时候自己泡」,他们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怀,所以那个工作气氛就很不一样。当员工的工作气氛好,工作效率自然就好;假如气氛很不好,很多员工在这里长期工作,可能连身体都搞坏了。所以工作气氛要靠领导者有对下属的这种关怀,这种以亲人对待的态度。

  领导者假如又能够做到师,因为我们的部属,他不是一来什么能力都会了,也是要透过你点点滴滴的指导,你的耐性,抓住一些机会点提升他的能力,当我们还有这种老师的态度对他,部属跟著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有很多的进步跟成长,他也会时时念著你教导他的这分恩德。所以当一位领导者做好君、做好亲、又做好师,那绝对会赢得部属的爱戴,所以领导者要看看自己有没有把君亲师做到。

  再来,很多为人父母的觉得孩子不听话,那我们来看看他君亲师有没有做好。先看他是为人父母,请问他有没有爱护孩子?爱护孩子还要学习,不是你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这样会像《弟子规》说的,「但力行,不学文」,不学圣贤文章,「任己见,昧理真」,你都只是用你的想法去照顾孩子,结果不只对他没帮助,有可能害了他。所以要学为人父,学为人母,你没有正确的观念,很难在这个社会当中把孩子教好。比方说很多父母很爱护孩子,深怕他太疲劳了,深怕他太多压力了,所以啥事都帮他做得好好的,这样有没有爱护孩子?所以我们看看现在的年轻人能不能承担挫折?能不能承担压力?没有,当他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他这个人生会不会走得顺畅?他这一生可能不知道会在哪一个关键就倒下来了,所以真正爱护孩子的人应该懂得创造很多机会让孩子磨炼,让孩子历练才对。前几天我们举的例子,卢叔叔的小孩,他是创造很多机会给他孩子磨炼,孩子出来找工作,居然是董事长说你要多少薪水自己开。没有之前父亲给他的这么多磨炼,他的能力能出来吗?所以爱护孩子你要有理智,你要能够深谋远虑,所以为人父母爱护孩子也要透过学习才行,不然你连「亲」这个角色都没做好。

  再来,为人父母者要做君,也就是要以身作则给孩子看。我们常常举一个例子,父母都要求孩子要好学,然后自己坐在那里看电视,然后说「你赶快给我去念书,我数到三,不然就打你」。孩子在那里依依不舍还抱著墙壁、抱著柱子在那里撑著,后来说「最后通牒」,他才走上去。这么一走上去,脑子里在想什么?想那个女主角、男主角现在会怎么样,他坐在书桌上能不能静心的看书?不行。所以我们为人父母的人都拿著圣贤的要求要求孩子,从来没有要求自己,所以当父母没有以身作则的时候,请问我们的孩子服不服气?不服气。不服气,那个怨气会开始积累,突然积累到他的身高跟你一样高的时候,他就不听你讲什么了,你拳头大,我的拳头比你更大,这个时候就发生逆反现象就出来了。所以很多人说逆反现象是正常的,这句话对不对?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这些观念很多都是似是而非,其实都是错的。

  我们去参加一些初中、高中的亲师座谈,很多老师说,孩子到这个年龄出现逆反现象是必然的,有待商榷的话。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从来没有记载,小孩子从小在青春期的时候一定有逆反现象。这个是结果,这个结果在这几十年当中结出来,这个果子在几千年当中没结出来,那我们这一代的人还真厉害,把这个恶果瞬间结起来,我们中国几千年的老祖宗就没有结这种果子出来。所以原因在哪里?原因在几千年的老祖宗很重视教育,而教育当中首重的是孝道,为人父母的都把孝演给孩子看,所以他的孩子从小就有孝顺、尊敬长辈的态度,从小对父母就有孝敬之心,哪来的逆反效应?哪来的逆反现象?所以不把真正原因找出来,只在那里每天担心我儿子以后一定会逆反,不知道吓出多少病来。

  我父亲那一代哪有什么逆反现象!父亲那一代父母这么辛劳,时时想著把书念好,能够奉养父母,哪有一个逆反?像我这个年纪就差不多有百分之六、七十有逆反了,我没有,我还去跟我母亲求证说「现在都说有逆反,我有没有?」我妈妈想了一下说「没有,还算合格」。所以当我们从小对父母有敬畏之心,从小父母都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在我们的内心对父母只有敬、只有畏,敬畏而已,哪来的逆反!

  我父母在我们小时候吃完饭休息一下,两个夫妻就进房间看书了,那我们这三个孩子会不会坐在沙发翘著二郎腿看电视?不敢,乖乖的去看书了,所以我们家是从来没有叫孩子看书的,我母亲每次上楼都是叫我们赶快去睡了,不要再看了。所以常常我母亲脚步声听到了,还没上楼,我的姐姐就已经把她的声音传出来了,「去睡觉了,不要再看了」,因为父母以身作则,所以孩子很自然就效法。古人说「身教者从」,身教,他就跟从你做;「言教者讼」,你只是在嘴巴上要求,自己都没做到,到最后家里的人一定吵起来,孩子一定不服你的指导。所以现在为什么孩子教不好,因为大人以身作则没做到,甚至於孩子在劝你,「妈,不要打麻将了」,你还给他打一顿,以后他听不听你的话,根本不可能听你的,也根本不可能尊重你。所以父母「亲」没做到,「君」没做到,「师」没做到,有一些该教诲他的时候都视若无睹,这样也没做到教诲孩子的责任。

  还有的家长更夸张,很没有教育敏感度,有一个陕西的教育官员说,他有一个朋友有一天跟他说,我儿子真聪明,因为有一天他跟我要两块钱,我拿了一张两块钱的给他。他说:爸爸,我要两张一块的。他爸爸就问他:那不是一样吗?为什么要两张一块的?他跟他爸爸说:因为两张,我可以送去给教务处、训导处两次,每次可以加十分,拾金不昧。他的爸爸很高兴,你看我儿子这么聪明。这位教育官员听了时候在那里「唉呀」。父母教育的敏感度有没有?没有,他还想说我儿子脑筋真好,他的孩子已经开始说谎,不老实了,要的是那个虚名,所以为人父母该教的时候可要好好教。所以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教不好?我们为人父母的人没有做到君亲师。

  为人老师的人有没有做到君亲师?所以老师常常拍桌子,学生真不受教,其实我们要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哪里做不好。我们看现在为人师的人好像有在教诲小孩,每天只看你为什么考这么差,手伸出来,统统只抓分数,你只抓分数,不教孩子做人,孩子不会尊敬你的。我从小在初中、在高中都算是很好的学校,在初中的时候那真是逼得不得了。我记得有一次我考英文考了一百分,我很高兴,高兴没三分钟,我们老师讲了一句话,下次月考退步一分打一下,我从高兴变成忧伤,因为我下次铁定被打,后来考了九十一分,被打了九下。

  因为我从小有父母的教导,所以常常都是对人都很厚道,所以从来不责怪别人,因为我父母从小到大没有在我们面前讲过哪一个人的是非,所以往往我们姐弟发生事,第一个反应先检讨自己。但是其他的同学就不这样了,当老师常常都是这样恶言相向,都是这样子打,对他们的自尊心伤害很大。我很多的同学智商都超过一百五,一百四、一百五的大有人在,我才一百一十八,所以他们的头脑反应都比我好很多,结果因为老师常常都是骂、都是打,他们开始出现厌学的现象,到最后高中也没考好,很多同学连高中都没念完就退学了,所以教也要教对。你这样子为人老师的教错了,伤了孩子的心,当孩子对老师没有恭敬之心的时候,你同时把孩子一生的学问、道业都砍断了。所以我看到我这些同学,我内心都觉得很惋惜,但是我想想我们这些老师,我也觉得他们很可怜,他们确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整个大环境就要求他们什么?你就是把分数逼起来,当考上好学校的学生愈多,我们学校就愈成功。

  要慎思、慎思,现在人要的成功到底是不是真的成就孩子的人生?我们为人师的人真正要静下心来思考。到底我们几年、几十年的教学是不是成就了孩子?不可以在这个洪流当中迷失掉了。现在大半的人对人生的追求方向是偏颇的,我们可要谨慎,不能随波逐流。

  当我们为人师的人真正抓到了成就孩子一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才是为人师最重要的事,那你这个「师」才开始走上正确的方向。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真正正确的做人之道,要能解孩子人生的疑惑,这才是真正的老师。我们在杭州演讲,那位武警四十岁了,他才知道人生的对错,假如他是十几岁的时候就懂了,他的人生绝对截然不同。我们为人师的人不能再让很多人人生的遗憾,继续在我们学生的人生发生,这是为师者的一个良知。所以从这个「师」当中我们要先抓到「教什么」。

  再来,为人师的人也要思考我们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当一个老师好学,当一个老师讲课的时候都能旁徵博引,举很多历史故事,学生光看到我们这种教学的态度就会深深的吸引他,所以当我们好学,学生自然好学。再来,「亲」,我们为人师的人有没有处处把自己的学生当自己的亲人、小孩一样看待?当我们有这样的态度的时候,孩子对我们的信任就会很深,而你所讲的教诲他也会吸收得很认真、很用心。所以当一个老师真正做到君亲师,他绝对把他的老师工作做得很圆满。所以我们时时刻刻在五伦相处当中去思考自己有没有做到君、亲、师。

  父子关系,我们当父亲有没有做到君亲师?再来,孩子对父亲可不可以做君亲师?可不可以?「大道不器」,宇宙人生大的道理是放诸四海皆准,你要把你儿子的这个角色本分做得很圆满,你也要做君亲师。所以你当君的时候,你以身作则,你用德行去感动你的父母,你希望你的父母也能够得到圣贤教诲,让他的晚年身心能够轻安。那你的道德学问要怎么样?要比你的父母还好,所以你要做君。再来,你要做亲,要时时处处关怀父母;你要做师,你对於很多道理要能融通,要能懂得抓住时机来引导父母,因为一个人思想观念的成长绝对不是一朝一夕。所以你在引导的过程,当然我们孩子演这个师,态度可不能像老师骂学生一样,那你就没有学得灵活,这个师是有一种抓住机会引导父母,但是在态度上还是要「怡吾色,柔吾声」,态度要对,所以父子关系要做君亲师。

  君臣关系可不可以做君亲师?你说「我是部属,我怎么做君亲师?」其实你只要很有德行,你的上司会向你学习,你处处为上司著想,把他当一家人一样看,那你们就惺惺相惜,该劝谏他的时候,该用言教的时候,你要抓住时机劝导他,那你也做到师,那你的领导人、你的上司一定会非常珍惜你这种部属,也会好好提拔你。所以父子关系要做君亲师,君臣关系做君亲师,那夫妇关系呢?同样做君亲师,当你的另一半打从心里佩服你,你都以身作则,你的话就很有分量。时时关怀,做到亲的角色;抓准时机开导他、劝导他,这个就是师的角色。兄弟也一样,最后,朋友,甚至於同事,也可以做君亲师。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朋友说,我进了这个公司就是因为有这个同事在生活面、在工作面给我很多指导,甚至於在我的人生价值方面也有给我很多启发,你有没有听过你的朋友谈他的另外的朋友是这么样谈出来的?有没有?没有。我有听过,我一些朋友就说,我就是遇到我这个同事,我的人生才这么不一样。为什么他对这个同事有这么深的感受,这么深的感谢?一定是他的朋友有做到君亲师,有在工作、在生活当中给他当好榜样,然后在生活当中有给他很多关怀。在他工作不明白,很多能力有缺失的时候,他还会主动教导他,所以他才会对这个同事有这么深的感谢。所以当我们在任何一个人与人关系当中都能够做到君亲师,那每个接触你的亲友都会对你佩服,见到你都会很欢喜赞叹。所以「君亲师」这三个字,这三个态度,我们时时拿起来观照自己有没有做到,假如能这样去观照,保证你的道德学问会提升得很快。我们五伦关系到这边告一个段落。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的是学习的次序。学问学什么?学道德,学五伦大道。我们前面的整个课程就是讲解了这个五伦大道,当道理明白之后要进而去落实,所以整个学习的顺序也是很关键。在我们的讲义里面有写到「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最后一个是什么?「笃行」。那我们来看一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四个步骤,其实它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道理搞清楚,道理搞清楚,这个叫「知」的部分。最后一个步骤是要把搞清楚的道理要做到,要落实,所以叫「笃行」,这样才能「知行合一」。

  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行合一,当你知道的很多,但是都没有做,这样有没有学问?这样不只没有学问,而且有害处。知道愈多,愈不做的人,一定会很傲慢,所以《弟子规》里面有两句对求学问很重要的开显,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两句话,「不力行,但学文」,不去做,只是一直读书,一定会「长浮华,成何人」,绝对不可能成就学问。但是只是去做,都没有学习,「但力行,不学文」,那就「任己见,昧理真」,就只朝著自己的想法、看法去做,结果做下来事情也没做好,自己还很多抱怨,那就是「任己见」,没有去顺从圣贤教诲。所以很多人人生也很认真,也很努力,但是他人与人的关系始终没有处好,这个就是没有学习。所以我们一定要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把道理搞清楚,进而去落实笃行。

  而落实的时候要落实在三个方面,哪三个方面?第一个立身,修身方面,这是自己修养的提升。第二个方面要落实在处理事情当中,处事上。第三个方面要落实在接物,就是与人相处当中。所以学问要在你的生活,在你的工作,在你的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真正做到,甚至於会修学的人还在自己的存心、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中去观察自己、去要求自己。

  古代人求学问的态度如何,这个我们值得来学习。很多人求学问都很有意愿,常常听朋友劝告也好,或者听一场演讲下来,觉得道德学问很重要,马上回到家里就把书柜里面那些书赶快拿下来,一摆,七、八本书都放上去,说这一次我一定要好好的把这些书读完,这个热度持续几天,可能三天以后又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所以我们常常立志要好好读书,但是也常常就荒废掉,所以古人说「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君子一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就学问,他就终身不改,很有恒心的、很有决心的坚持到底。没有这种态度的人常常在那里说,我这一阵子一定要把书好好读好,我的人生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好学,但是后来怎么样?又不见了,这种志向常常会不见,到最后自己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就没信心了。当然一个人的志向能够坚持下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你要先立定好志向,你这个学习才能够贯彻下去,人生没有目标,你很多的努力到最后就没有动力了。

  其实我是常常立志的,常常下决心要好好念书,每次我记得高中考试也好,或者大学考试也好,每次考完试,我总会说下次以后我一定好好念书。我还记得大学考试,考试卷后面老师都会有一行写到说,「您对这个学期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就会开始发露忏悔,开始说我们不够认真,这个暑假我一定会用功读书,然后写一写,老师看了还有点欣慰,就没有把你当掉。所以也是常常立志,但是始终没有真正坚持下来。我到外面出社会开始工作,也换了七、八个工作,所以我父亲看我觉得我都是三分钟热度,你们看得出来吗?你们太仁慈了,都没有给我难堪,我就是三分钟热度,热一下就冷了。但是诸位朋友,我为什么会冷掉?因为我每次热爱一个东西,后来发现它不是我想要的,我就又离开了。

  我曾经在教育训练机构待了两年的时间,专门办很多课程给人家来上,结果一来上都是几千块,甚至於有上万块,我很热衷,为什么?因为他们假如接受这些课程而改变一生,这种工作很有意义,所以我是我们公司业绩最好的。但是做了几个月下来,我发现很多上完课的人,人生有没有变?没有变,不只没有变,他们更辛苦,因为花了那个钱,经济压力更大,所以我看不下去了,我赚的钱是制造他们的痛苦,后来我就离开教育训练界。当然在这个过程我们也看到一些现象,就是演讲的人说一套做一套,所以后来我们也不愿意继续这样子做下去。当我离开的时候,因为还有这分良知,所以离开之后,可能是老祖宗冥冥当中的祝福,我就翻开圣贤经典,结果一翻开,那个情绪无法形容,坐都坐不住,站起来拍桌子,说这么好的教诲,双手奉送给你,你不要,还去花一大堆钱,所以觉得自己实在是很愚痴,也很庆幸终於打开了,那更有一份使命,要让圣贤的教诲利益更多的人。所以我的三分钟热度从此消失了,因为找到真正人生一生值得追求的目标。

  我在一开始学习的那几个月,我的父亲常常进到我的书房看看我,然后就跟我说,这几个月你读的书比你这十多年加起来还多。我父亲很惊讶,这个三分钟热度的儿子怎么变了,我就看看我父亲,也没答话,因为我们要表现到某种程度才是我们说话的时机,话不要太多,要沈得住气,所以我笑一笑,继续看我的书。所以就在这整个接触的这五、六年,方向目标就没有再换过。那也深入经典当中可以感受到,古代人对於求学问的态度确实我们是跟不上,只要下定决心,终身不改。

  所以「中庸」里面有一句话就提到了我们圣贤人求学的态度,我们来看一下。「有弗学」,真正要学了,「学之弗能」,学了之后没有学到会,「弗措也」,绝对不中断,很有决心,所以学一定要学到能、会,他才肯罢休。所以这一段教诲对现代人,常常都是阳奉阴违,真正是最好的对治方法,因为我们最缺乏的就是恒心,而恒心就是求学问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所以博学一定要学到能。「有弗问」,有去请教别人,「问之弗知」,问了之后没有知道,没有搞清楚,「弗措也」,这个措就是不放弃。所以你问别人,请教别人,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定要问到懂,很多人问别人没问懂就算了,所以学问常常是一知半解。一知半解不打紧,别人问你,你还随口给他说说,那又害到别人,所以问的话一定要问到知道。所以我们看看古代人的那种求学态度,确确实实我们要学。

  再来,「有弗思」,有去思考,慎思,思考,「思知弗得」,思了之后没有定论,没有考虑清楚,怎么样?也不放弃,「弗措也」,一定要思考到有定见,思考到知道自己要如何下手才行,不然像我们很多会议开了两、三个小时,想到最后说,好了,下次再说,哪有那么多时间在那里下次再说?所以思考一定要有所获得,有所定见才行。再来,「有弗辨」,有去辨别,「辨之弗明,弗措也」,你去分辨一些人,分辨一些事物,一定要分辨到明白了才可以放手;你没有分辨明白,绝不放弃,不然你不就白分辨,白去判断了吗?最后,「有弗行」,你有去力行圣贤教诲,但是「行之弗笃」,就做得不踏实,不够扎实,这样也不行。你不能圣贤教你要孝顺父母,你才做二十分,这样行不行?这样不行,所以一定要做到非常扎实,笃行,笃实,才能够算是把学问扎好。

  最后提到了「人一能之己百之」,别人一次就做到了,没关系,我们不气馁,勤能补拙,他一次做到了,我有做一百次也要做到的决心,「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做十次做到了,没关系,我做一千次也要把它做到。当人有这样的决心求学问了,「果能此道矣」,虽然愚笨也会明白,开智慧;虽然软弱也必能变成一个刚强、一个很有行事原则的人,所以这段话提供我们很重要的修学态度。下一节课我们就进入整个学习顺序,先到这边,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