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22[海口]


   日期:2010/7/9 9: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第二十二集)  2004/11/26  海口市孝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22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中国纵使是学习艺术、艺能,都还是不离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所以《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至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我们学习这些艺术、这些艺能是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时时处处依於仁,用一个仁慈之心与人相处,然后行事(做人处事)的规矩都以德行为规矩,慢慢的就能够契入我们说的伦常大道,我们就能够去经营圆满。我们来看这个艺,六艺。当一个人时时处处非常有礼貌,他也是处处替人著想,有仁厚之心。我们学习音乐,音乐感人至深,所以说「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常常我们听到一些旋律非常优美的歌曲,本来心情很不好,突然会平和下来。所以学习音乐不只陶冶自己,艺术的创作也是希望能够利益他人,所以也是依於一个仁心(仁慈的心),然后根据德行来创作音乐,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做一个道德之人。所以古代制礼作乐,因为音乐感人至深。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游於艺」,游於音乐的这一些创作者现在是什么存心?有没有依於仁,有没有?现在依於什么?依於钱、依於名、依於利。所以本来可以产生最大教化力量的音乐,现在却成为让社会风气堕落最快的一把刽子手。你看古代人学艺术的动机是要成就社会风气,是要成就他人的德行,结果现在目标不对了,所以结果就会截然不同。我们看看很多歌曲里面的这些言词还有旋律,都会让人心非常浮动。所以现在人说我假如有亲戚或者我的小孩去当演艺人员我就很光荣,其实这都有待商榷。我们要看到的是做了这些事对往后的影响是什么?这才是做人应该去思惟的重点。

  现在的音乐大部分是摇滚,大部分是西方的音乐,所以不是西方的东西你都照单全收,要理智!我们听听中国这些古筝、中国的这些古乐,心很容易静下来,因为是依於仁,据於德,还要至於道。因为中国的音乐是五音,宫、商、角、徵、羽,而西方是七音,Do re mi fa so la si。很多人说你看人家七个音,我们才五个,人家比我们好,是不是这样比?所以人没有判断力,你真的是非不分,好坏你也不会分。因为中国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它的五音跟你的五脏相应,肝、心、脾、肺、肾,又跟天地之间组成物质的金、木、水、火、土又相应,又跟做人最重要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相呼应。

  所以我们以前不懂中国文化,只是常常听说博大精深,但是也感受不到它博大精深在哪,后来慢慢深入经典,你不得不佩服。因为宫、商、角、徵、羽都是全音,所以音符非常平稳,会让人心静下来。而七音里面有fa、si,这叫半音,所以歌曲里面的fa跟si愈多,你听完之后情绪波涛汹涌。当人心时时波涛汹涌就很容易感情用事,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感情用事的太多了,因为他每天都是听这些情爱的音乐。一个人的理智已经很难确立了,我们还从小用这些会让他心绪非常躁动的音乐来给他听,那怎么可能会理智?我们常看一些小孩在表演唱情歌,然后模仿那些歌星,才七、八岁就装得好像很痛苦的样子,所以说人的理智要形成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有这么多的东西让你不能形成理智。

  康熙皇帝非常有智慧,他的子孙二十岁以前不让他读诗词歌赋,为什么?很多诗词歌赋都是这些文人的情感。理智要建立起来,才能够去擅用情感,理智都不建立起来,感情就很丰富,就很容易感情用事。音乐也是一样,一定要能陶冶性情的这种音乐才值得去创作、值得去学习。所以弘扬中国的音乐也不是只为中国人弘扬,还要造福全世界的人。音乐如此,也是要依於仁、据於德、至於道。所以学所有艺能还是要立志向修道,成就自己的伦常大道。

  接下来射,射箭。射箭最重要的在训练定力。定力太重要了,一个人心性都不定能不能办大事?不可能。他时时很躁动,时时会出状况。所以中国所有的艺能当中还有训练一个定性,训练他的耐性。定得住,耐得住,就能够看出很多艺术的原理原则在哪里,他就可以洞察得出来,他就可以掌握很多天地万物的原理原则。所以射箭,因为他要专心至志才能射得准,这是训练最重要的定。定能开智慧,心躁动是绝对不可能跟智慧相应的。

  第四个御,驾车。古代人学驾车可以磨炼他什么态度?他驾著车要很专注不然会危险,所以这也是在训练他专注。再来训练他处处可以服务他人,你总不能在服务他人的时候驾得东倒西歪,人家坐在后面心脏都快麻痹了。所以你要处处能体谅到坐车人的感受,那也是同时训练他的仁心(仁慈心),然后他体谅别人的心。再延伸出来就是当一个人愈有才能的时候,就愈能够服务他人,不然我们都没有能力也帮不上忙。我们书法家李老师他因为写了一手好字,处处走到哪里都能为人服务。当愈是服务他人,他就愈提升他仁慈的心、仁德的心,所以御也是一样,是在提升他的道德学问。

  最后书法。书法练我们的定性,而且学书法确确实实要一门深入,跟求学问是一样的。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中国的艺术技能都快断了?因为现在找不到肯专心至志一门深入的学生。杨老师学书法,学一个字体学了十多年,当这个定、当这个耐性出来之后,她再学其他的,很短的时间就学会了。杨老师写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从五岁就开始学,所以她深刻感觉到扎根的重要性。扎根一定要一门深入,所以杨老师教书法,「永字八法」,一个点就要求学生要画几千点,心能够真正定下来了,才能真正把这一门艺术学好。结果现在很多书法界的人是怎么教?来,三个月之后保证你能够出去比赛。所以现在人学东西的动机,错!一错就错到底。

  定了之后才能真正把这一门艺能愈扎愈深入。我们书法界很知名的书法家启功老先生,他都已经是书法界公认的泰斗,但是他现在还在练什么?练摹,临摹的摹。摹就是字帖摆在底下,然后放一个玻璃继续在上面照著字帖描。因为他自己写得这么好的书法,但是写完之后再跟字帖一对,他觉得还是差很多,还是觉得自己的功夫不够,继续摹这个定性!而在这摹的过程就是要把「我」放下,现在人就是定不下来,常常都想著我要有自己的创作,他就很难真正契入整个字帖的精髓里面。而所有能够留了几千年的字帖,都是已经掌控整个书法的艺术精髓,书法的规矩架构,所以我们不能放下自己而融入临摹,就很难掌控这些纲领。因为没有掌控纲领,心又已经浮动,又开始学杂,这边临一下,那边也临一下。所以整个求学问也好,学艺术技能也好,这个方法确确实实你没有照著做,或者没有人教你,你很难能够有所成就。

  所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而当我们真正有机会跟到好老师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要依教奉行,跟著做你就会得到很大的好处。所以我也是都跟著同一个老师学习了三、五年的时间,慢慢的也感受到能够去掌握整个圣贤的教诲。在我们处事待人当中,时时遇到境界都能提得起来,就不容易被境转。所以老实的人有福气,我们不管求学问也好,或者引导孩子学习世间这些艺术技能,都一定要掌握学习的这些关键,听好老师的话,然后加上不断要把学的东西落实在生活当中,然后学习的次第次序不能乱。所以我们学中国圣贤学问,第一本《弟子规》,好好耐性把它扎好、扎深,心不要太浮动。

  诸位朋友,我这一年多来只学一部经,也只讲这一部,叫《弟子规》。结果讲了一年多之后,有朋友来问我《论语》,结果这么一问这一句,我们也没有刻意去学,就从很多生活方方面面就给他举事例讲给他听,因为这一年多来掌握住了纲领。所以一个人的恭敬心从哪里落实?当然从「入则孝」,孝顺父母开始落实。落实之后推而广之从哪里落实?从对长辈、长者开始落实,除了对父母、对长辈要恭敬之外,还要对谁恭敬?「凡是人,皆须爱」,对一切人也要恭敬。最后不只对人要恭敬,对物要不要恭敬?要,对时间要不要恭敬?所以《弟子规》说「老易至,惜此时;对饮食,勿拣择」,对食物也要恭敬;对我们的这些衣服要恭敬,所以「置冠服,有定位」。而且我们每一句开显的经文绝对不是飘在空中,会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所以我们跟朋友这么一讲,他们都马上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当我们学习的次第确确实实是老实听圣贤人教诲,那你的学习就能够事半功倍,还是要依照《三字经》说的「小学终,至四书」来学习。

  博学是求学问的第一个重点,接下来第二个是审问。要先有博学,才能进入审问,为什么?当他有所学习他才知道圣贤学问的纲领在哪,他才能顺著这个道理来询问、来发问。也由於他有学了,他才知道在做的过程会出现哪些状况,他会进而「心有疑,随札记」,然后再来请教。所以要有学才来问,学问学问,学了之后再问。现在人不是,还没学,问题一堆。所以我们常常面对一些朋友,他一来好像要给你考试一样,一个问题接著一个问题问。然后你每一次在回答他的问题,才回答到百分之三十,他就说:蔡老师,好,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然后我们又很专注的回答他的问题,回答还没到一半,他说:好,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他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其实他还没学,根本不知道圣贤的存心,圣贤的学问,而且他打从心底不相信圣贤学问可以学,圣贤学问可以真正在现在的社会用上去。他内心这个信心没起来,他就想假如我把你问倒了,就代表我的想法是对的,所以就一题一题发出来叫你对招。这样的心态,再怎么问也不能问出学问的厚度出来,所以问问题的存心特别重要。

  问问题一定要恭敬,一定要受教。现在很多人问问题,都问一些会认同他想法的人,他去问他,这样的心态好不好?不好,俗话说「良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人很怕听真话,一听真话心脏受不了,所以就喜欢去问一些可能会赞同他意见,然后他心里又自己安慰自己,你看别人也是这么想,所以我这么想也没错。

  有一次很早我有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一个女性,打来之后哭哭啼啼,就讲到她先生一些很恶劣的情况。讲完之后,我看她情绪比较有发泄完了,我接著就跟她说:我们为人处事别人对不对是其次,我自己有没有做对才是重点。假如先生错了,我也跟著错,那我跟他是一般见识,我哪还有资格在这里说他!你先生不对是他没受过教育,你自己要做对才有资格讲他。所以你现在要思考的是现在你为人母的本分应该做什么?现在你为人妻、为人媳妇的本分应该先做到什么?当一个人心定在他的本分,他就不会气愤,也不会胡思乱想一大堆。我这话一讲完,我这个朋友就说,她说:蔡老师,你跟我其他的女朋友讲的都不一样。因为她问我以前已经去问过二、三个朋友了,这二、三个朋友都告诉她,非常的时期一定要用非常的手段。你看这一些朋友不知道给了她多少很激烈的手段。

  我们说人家问你问题,你可不能乱答,到时候给人家答错了,误了人家一生,人家一辈子都找你,所以「话说多,不如少」,「宁拆十座桥,不破一桩婚」。现在人轻易的就教人家:这样的人算了。我们就有一个朋友他就是劝他朋友离婚,结果一离,双方后悔,他自己也很难受。很多事有时候无法挽回,一辈子都会很不安。所以夫妻之间我们一定要抓住劝合不劝离,而且真正帮助朋友不是去煽风点火,真正帮助朋友是要让他看到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不足,他才能够有所成长。当一个人有所成长,那他一辈子是受益。所以我们被人家问的时候,一定要循著这个主轴,就是处处引导他修身,处处引导他反省自己的这一个主轴,去给人家提意见。

  所以你要有学了之后,你才知道如何去发问。而在问的当中,我们一定要以至诚恭敬的心去领受老师的教诲。当然你要问也要问对人,所以我们刚刚说的选择一个好的老师,你要从有没有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有没有存心仁厚、谦恭的态度,这些方面去看他是不是真的是有道德之人。「问」,你确定哪一个人的话可以相信,你就听他的话去做,你不要又问一大堆人。有没有这个情况?有,你问很多,到最后你自己听都听杂了,甚至於有一些家里人的问题到处跟人家问,问到最后每一个人都知道他家有问题。这些做法都不理智,会陷自己进入一个更困难的状况,到时候你先生说你把我的糗事都告诉多少人,他愈不能原谅你。

  所以问要找可以信任的人,找有德行的人来问。问好之后,你要好好的去思考,我们说「慎思」。我常常会跟家长做一个沟通,现在大部分的家长都把孩子挤到一个升学的路上去,只要求他学业成绩好,其他的都不用干了,你只要把书念好就好。结果从这一条路出来的孩子,从此以后有没有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没有。家长都往那里送过去,而且送的过程自己还花了一大堆钱,然后自己也拼死拼活,结果是怎么样?结果出来的是一大堆都是失业的人。那我们觉得很纳闷,从大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出来的这么多人,结果都失业,所以代表人才太多还太少?看起来好像人才太多用不完,结果企业家说都找不到要用的人才。这要很谨慎来思考这个问题,问题出在哪?问题出在整个教育的体系没有训练出企业社会需要的人。所以我们要有理智去面对现在的状况,你才能够真正栽培一个能够在未来社会得到很好发挥的一个立足点。

  所以在几十年的过程当中,企业最重视的叫做全面品质管制。在他的管理当中他注重的是什么?注重的是商品。比方说这一枝笔,我只要把它做得很好,把它的品质抓好,他就觉得我的事业可以做得很长久,所以他就著眼在把这个品质做好就好。结果因为这二、三十年很多很大的企业垮了,像英国的霸菱银行,二百多年的企业只因为一个新加坡期货员挪用公款,二百多年的基业毁於一旦。他的公司是通过ISO900这一些统统管制,你们的品质很好,作业都很好,结果二百多年的基业还是保不住,只因为员工的品德不好,这是在一九九五年发生的。二00一年全球第七大企业安隆集团,一年的营业额超过千亿美金,结果也因为两个主管在会计当中做手脚,挪用了一些金钱,公司也在二00一年宣布倒闭。所以外国人一惊,我拼死拼活几百年的基业、几十年的基业都会因为员工的品德不好而毁於一旦。所以全球各大企业开始从只重视物品,开始重视人员的品德、职员的品德,所以整个管理学的重心从TQM转到TEM来了,这个E是Ethics,全面道德伦理的管理,未来的社会已经转到这个方向来了。

  所以未来愈有德行的人、愈值得信任的人往后的发展愈好。我们接触一些企业家,我也曾经到企业去演讲,我们都会跟他请教,你觉得现在最想用的员工是什么?绝对没有一个人跟你说学业成绩考得很好的,都是什么?都是诚信、负责任、有担当,都是这一些做人处事的特质,最缺乏的就是这种人才。所以我们为人父母的人,能够慎思到扎孩子一生的德行是成就他的修养,还有成就他人生事业最重要的基石、根基。当我们现在就懂得去扎孩子的德行,他往后面对全球性的社会,他已经立於不败之地了,那你还担什么心!

  所以我们理解到这一点慎思,懂得去判断、去明辨,那我们从小该教孩子什么?你就要去辨别、要去取舍、要去重视轻重缓急,所以德行就要摆在第一位,知识跟技能要摆在其次,这样你这个慎思才有价值。不然每一次听一听,真有道理,讲得真好,但是一回去看到这么多人都在补习一大堆,又把孩子送去了。人生没有真正透到道理,你很难转变成行为,所以你真正能够思考到把道理想透了、想通了,你的孩子就有大福气了。

  所以我们面对很多的道理你要思考,进而转化成行为,你这个学问才是真正扎下去。一个道理一定透过博学,然后审问、慎思,那你也辨别正确了,之后要落实,开始教孩子德行。假如你没有笃行,那你前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白费了。所以学问最关键的枢纽还在力行、笃行。其实我们人生面对很多情境都需要谨慎思考,慎思。我们之前在讲五伦关系的时候,父子关系要不要慎思?要!教育的时候时时慎於开始,慎於始,这就是慎思。今天孩子不吃饭怎么办?现在孩子说我今天不想吃,父母会做什么动作?哄他,拜托再吃两口,你这一碗吃下去,礼拜天我带你去吃麦当劳。他本来在那里耍脾气,马上狼吞虎咽把它吞完。有没有家长干这种事?家长觉得太好了,我解决问题了,他终於把它吃下去了。有没有解决问题?问题更大!这叫症状解除,但是根本问题愈来愈严重。

  诸位朋友,东西方的差异在哪?东方的思想学问是根本解除,西方是症状切掉就好了。所以医学是这样,癌症,好,来切了,没看见就是没有了。中医是不是这样看?不是,这只是一个症状显示出来,真正根本问题在哪?在你长期身心失调,所以身心一调回来癌症就消失。结果你这里一切掉,你的身体还是那个身体马上又长,而且你这一切掉之后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一来开刀,二来钴六十照下去,那个很痛苦!很多癌症病人不是病死的是跳楼死的,是治疗过程太痛苦受不了死的。我们做一个比喻,就是今天有一包垃圾在那里,很多苍蝇飞过来,这个人一看到苍蝇很生气,就统统把苍蝇通杀,他说你看问题解决了,它离开了。过没三分钟又长了一大堆,苍蝇又来了,他又气得半死,又把苍蝇统统杀掉了,问题是在苍蝇吗?不是,根本在哪?在那一包垃圾。所以婚姻的问题绝对不是在对方,在自己内心没有宽容、没有爱心。所以人都症状解除掉,但是他的人生会一直活在不明不白当中。其实现在人很苦,现在的人能够笑得很灿烂都很少见,理不明。

  我在从事教职的时候,刚好我到那个学校去,我们的会计小姐来跟我询问一些基本资料,我教六年级在四楼,她爬上来,然后问了我一些基本资料之后就要离开。结果走了二、三步她又回头看看我,我就有点不好意思,诸位朋友看得出来我很害羞。她看看我,我说有什么不对吗?她说我从没看过人家笑,笑得这么灿烂的。笑可以帮助一个人,因为你笑得太灿烂,她很羡慕,所以我就说因为我都跟圣人学习,后来我就把一些经书送给她。所以道理明白才能从根本解决人生的问题,所以东西方的差异你一定要看出来,我们才能够珍惜自己的文化珍贵之处,所以就不把责任推出去。

  刚刚说的,这个孩子一偏食,你马上满足他,表面上他听你的话,事实上他往后一定是予取予求,他是攻城掠地,你是节节败退。所以卢叔叔他的儿子第一次不吃饭,他太太马上那个动作就是要过去劝,拜托一下。他马上跟他太太用眼神示意,你退下。当然这个前提是夫妻有默契,太太很尊重先生教导孩子的智慧,就叫她退下。后来卢叔叔一吃饱之后就说:来,统统收起来。就把所有的菜都收掉,他儿子还在那边憋嘴。当天晚上他儿子饿的不行了,自己起来翻东西吃,下一次敢不敢发脾气?不敢。

  所以父子关系要慎思,君臣关系也要慎思,什么时候该劝,该用什么方法劝,这都是你要有智慧去思考。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国君,刚好有一次他的母亲跟他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冲突,这个国君马上就讲我再也不想见到你。就对他母亲讲,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不到黄泉不相见。他马上讲出这么绝情的话,这是郑庄公讲出来的。他有一个臣子德行很好,看到国君讲这样的话,他觉得国君有过失。我们为人处事要记住「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这句话一定要切记,不然我们可能会产生很多人生的遗憾。

  「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人不要因为小小的嫌隙就跟至亲伤了很大的和气,甚至於连电话都不打,这个太意气用事。我们在北京办课,刚好谈五伦关系谈到「长幼有序」,有一个姊姊听完之后自己很忏悔,因为她已经跟她妹妹两年没通过话了,只因为有一次口角吵了一个架就两年都不通。后来她一回去就打电话给她妹妹,跟她妹妹说:这件事是我错了,我跟你道歉。结果她话才讲完,她妹妹就在电话那一头就哭起来,放声大哭。幸好两年化解了、包容了,假如撑五年可能两个人都快得癌症,每天怨气在身上,血气都不通,细胞迟早会病变,所以癌症都是先从心病起。结果这么一承认错误之后,整个关系就化解了。所以人生不要去赌这种气,太不值得了,苦了自己然后也苦了至亲。

  「勿以新怨忘旧恩」,跟所有的亲友也不能因为小小的冲突,就把人家几十年对你的协助,很多的帮忙、恩情都忘得一干二净,这是最缺德的、最折福的。所以郑庄公因为一时气愤讲出了「不到黄泉不相见」,其实他讲出来之后,他自己也很后悔。所以他这个臣子一发现,因为他这个臣子是一个孝子,是一个很有名的孝子,所以他能够去体谅到。我相信他这个臣子能够去体谅到,当他讲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母亲有多么的伤心,一个孝子一定能够去体谅到别人父母的感受。所以《孝经》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一个人真正学到孝道,他一定敬所有人的父母。

  所以他很谨慎思考,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够让他的国君回心转意,能够放下他的执著。他就拿了自己很好的东西就去献给国君,因为当时候的礼仪,臣民献东西给国君,国君一定要回礼,要请他吃饭。结果他一边吃就把一些很好的食物放著不动,然后在这个过程,国君一看说:你这些食物怎么不吃?臣子就跟君王讲:我家里所有的食物都一定是先让我母亲先尝,因为我母亲没尝过国君您赐的食物,所以我要先带回去给我母亲吃。这么一说,打动了国君,他说你都有母亲可以奉养,怎么我没有。就把他的一种孝心唤醒了。

  唤醒完之后也不是直接说,君王你自己怎么讲这种话?没有这样直接给他难堪,就给了他一个方法。他说:君王,现在有一个地方,你只要在这个地方把它往下一挖,挖得很深,挖出一个隧道出来,然后在这个地方上面写著黄泉两个字,就取那个地方叫黄泉,然后你就跟你的母亲到里面去相见,那就到黄泉,不就相见了。所以就因为这样的设计让君王有台阶下,也让这一件可能会造成母子终身遗憾的事能够化解掉。而且这一个动作不只化解掉一对母子关系,一个君王假如做出不孝的行为,那所带动的可能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不孝。所以这位臣子不只是要成全他的君王,他还要挽救整个社会的风气。

  所以古代这些读书人圣者,我们常常都用自己的想法去想他们,其实我们是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在商汤那个时候,就是有伊尹辅佐才推翻夏桀。商汤是接二连三用非常重的礼去请伊尹出来辅佐他,都拿了非常贵重的东西去,伊尹毫不动心,后来三次之后才把他请出来。诸位朋友,是什么把他请出来?当然第一个是商汤的尊重贤能的人的这种态度,我们说尊贤的态度把他请出来。但是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在哪?在天下人民现在在水火之中,只要哪一个人、哪一个贤君有真正要解决人民痛苦的这种仁慈之心,他一定出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而且商汤他请伊尹出来并不是要打夏桀,商汤请伊尹出来是为了要请伊尹去辅佐夏桀。所以因为我们现在人什么都是名、什么都是利,都不清楚古代这些圣者,他们确确实实存心都是为人民。所以因为介绍了将近快十次,把伊尹介绍给夏桀,夏桀都不接纳、不接受,反而愈来愈暴虐无道,后来不得已才代天宣化,才推翻夏桀。而且古代这些圣王一推翻夏朝,他就划一个地方给他的子孙继续住,没有把他赶尽杀绝,所以这一分存心我们要去领受、去学习。

  这一位臣子他的慎思,他处处为国君著想,然后处处能够沙盘推演,知道要拿一个东西去,然后君王才会赐东西给他,赐了东西给他,他就可以把好的留下来唤醒君王的一个孝心。所以我们在父子关系、在君臣关系、在五伦关系当中,你要擅於去思考、去体会哪一些情况出现,我们要怎么去化解。好,这节课就到这边,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