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六集)


   日期:2010/7/15 8: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六集)  2006/12/14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06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刚刚谈到了我们昨天讲课的几个重点,包含我们要明白人生的道理,一切境界做还债想,一切的境界都在提醒我们放下分别、放下执著。而当我们放下分别执著,我们的智慧、福分,还有我们的德能,就能够彰显起来,这时候我们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才有能力去做,而不只是一句空话。

  我自己在整个成长过程算是不是好学的人,成绩平平,很没有才华。从小印象当中,没参加过什么比赛,看人家常常得奖很羡慕。像我的二姐她很会读书,每一次学校考试她都是第一名、第二名。颁奖的时候,姐姐都站在最前面,一来觉得很光荣,二来也很有压力,因为同样在一个学校里面。我记得念国中的时候,刚好国三的学长、学姐他们写的好文章就让我们国一的学弟、学妹当范本看,结果发下来,很多篇都是我二姐写的。所以我的老师一看,蔡蓉青,就对著大家说:同一个家庭教出来的孩子,为什么语文程度差这么多?

  诸位老师,当一个才十三、四岁的男孩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情吗?所以我就很没有自信,觉得自己什么能力都没有。这个语文能力一直都不好,考高中联考,总共扣了八十八分,国文语文一科就扣了一半,四十四分。所以你们应该没有我这么厉害?其他四科加起来才跟国文扣的分数一样。到了高中这厄运还没有结束,语文还是很差。有一次考期中考,我考了倒数第二名,分数是四十四分。这个你们也没有我厉害?所以语文是能力很差,然后各个方面的才艺也很差。

  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从来没有,轮不到我。我记忆当中,我只参加过两次比赛,印象比较深刻的。其中一次是辩论比赛。为什么选上我?因为找不到人,硬把我拉去,看我这个人还有点老实,学长叫我去,不好意思拒绝,所以我就上去。结果这么一上去,本来应该讲十几分钟的话,讲没有十分钟就没词;没词就站在台上,不能下来,那是规定。所以那一场经历也让我记忆犹新。凄不凄惨?不凄惨!那个当下学了一个能力很好,叫傻笑,没有办法下来,就只好站在那里,看著大家,在那里傻笑。结果后来很好用,看到一些情景我们搭不上话,人家逼你讲话,这时候就傻笑给他看。

  但是这个辩论,我觉得这个时代很颠倒,古代教导我们做人处世,讲话是要很真诚,心里想什么说什么,讲的都是正理,绝对不能够有歪理,甚至不能强辩。但是这个辩论真的就是歪理强辩,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看法,你自己要去辩论的时候,看你抽到什么你就要讲什么,两个讲法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论点,一个是正方,一个是反方。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正理,随时抽到什么就要把那个理变成对的,这到底是教给孩子什么?好的要学!那个根本就变成强辩了!死的都要变成活的,活的,该讲的话,也要把它讲成死的。那到底给孩子学到的是厚道吗?学到的是真诚的言语吗?不是!

  所以古代圣贤人不重辩论,重的是言行一致,甚至於是先做不说。那个辩论真的能让人心服口服吗?那个辩论完之后,对方会怎么样?气得牙痒痒的。这个人生还要清醒,不是西方的月亮比较圆,照单全收;结果我们一收,收出什么结果来?大家要冷静面对。在《格言联璧》当中说「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能够让所有的人都心悦诚服绝对不是用口才,不在辩在讷。这个「讷」就是刚毅木讷,都是自己默默的去做、去付出,人家看了很感动,才会让所有的人佩服。而不是靠一个嘴巴讲得天花乱坠,到时候说跟做又差距很大,引来的反而是无穷的怨恨而已。

  你看现在人真的认知都有一些需要调整。像我们到大学去演讲,演讲下来,学生跑过来,很多跟我讲的第一句话,大家猜猜看?都是「蔡老师,你的口才真好!」你看孩子看到的都是表相的东西,而他的人生觉得什么很重要?口才很重要。他所有的精神都放口才上,而不是德行上。而每一句言语应该都跟自己的心境相应,真诚的说出来的。所以《大学》告诉我们「诚於中,形於外」才对。为什么夫妻离婚?为什么人与人冲突那么多?那个夫妻离婚,很可能先生或太太都是辩才无碍的人,为什么到头来会这样?因为当一个人觉得你说话跟心里所想差距很大,他真的根本无法跟你相处,他觉得看到你都觉得很不屑,真的。

  清朝的纪晓岚先生他学问很好,但是都没有自己的创作,他体会到的是天下的好语圣贤人说尽,效法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他会集《四库全书》、《四库荟要》,对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承传建立了一个大功。他自己闲暇之余把看到的很多人生的真相,一些很好、可以让人深信因果的故事,把它写下来,就是《阅微草堂笔记》。其中就有提到一个故事,有个读书人他的道德学问很好,真的有学问鬼神都尊敬,他的房子里住了两个狐仙,这些狐狸也认真修学,他也感觉得到他们跟他住在一起。有一天,他本来写字写好了,这些文房四宝放的位置变了,他突然有感觉到变了,起了这个念头的时候,这个狐仙也收到了,就很不好意思,以后他的东西也都不敢给他乱动,也很尊敬他。

  后来这个读书人来了两个同学,到他们家里来住。进来之后,其中一个同学就到户外去散步,另外一个同学在房间里跟他谈话。谈著谈著,这个读书人就说:今天这两个狐仙,这两位同参道友,怎么不在房里?他感觉他们不在房里,因为已经晚上了,他们也没进来。结果他这个同学就拍著胸脯说:因为我的浩然正气,我是读书人,他们邪气不敢来。就在那里洋洋得意说,因为今天我来了,他们不敢进来。

  另外一个同学刚好在房外散步,走著走著就听到两个狐仙在对话,一个是老的狐仙,一个比较小。这小狐仙就跟这老狐仙讲:今天天气很冷,我们进屋里去!这个老狐仙就说:那个读书人阳奉阴违、表里不一,这样的人我不屑跟他住在一起,不屑跟他在同一个房里。讲完之后这小狐仙也没话说,又继续在那发抖。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实在忍不住了,他说:我们假如不进去,很可能今天会冻死!接著老狐仙又对小狐仙讲:我今天纵使冻死我都不进去。你看人家狐仙都这么有志气,不愿意跟这种表里不一的人在一起,更何况是人?

  后来在外面散步的同学就进屋去了。刚好进去的时候,另外这个同学还在那里洋洋得意,在那里吹嘘,说他就是因为他很有德行,人家才不敢进来。这个同学就在那里想,我要不要把这个真相告诉他?诸位朋友,要不要告诉他的同学?以前的读书人很有朋友的道义,都是「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今天假如不劝诫他的同学,他的同学以后一定是堕地狱去。为什么?读书人是正法的表率,广大的人群要透过读书人来认识正法,来对正法产生信心。假如我们表现得不好,那他们的法缘很可能就这样断掉。所以我们不依教奉行,那很有可能在断人慧命,我们自己不知道。

  为什么经典当中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因为他还没有入佛门、没有入正法以前,他行为不好,人家说那他自己的事,不会把这个帐怪到佛法上面来。但是入了佛门,我们没依教奉行,人家说:那学佛的、学中国文化的怎么都这样?我们别学了!我们就变成了障碍众生百千万劫闻法的机缘,当人身的机缘,就被我们给毁掉。所以这句「地狱门前僧道多」很值得我们修道人深思!

  所以不忍心看同学继续这样堕落下去。孔夫子曾经讲过,「君子於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爱」,这真的是朋友的道义;「小人於为乱之上相爱也,退而相恶」。这个义,五伦都属於道义,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在彼此劝诫、彼此成就当中,都会直言不讳,不会看著对方堕落下去。所以「善相劝,德皆建」、「亲有过,谏使更」,当然态度很重要,要让对方可以接受,「怡吾色,柔吾声」。

  像古代宋朝的时候,范仲淹跟韩琦这都是当时候的名相、名将,韩琦跟范仲淹一起领兵打仗,意见不同,韩琦说:一个人要统领大军,要把死生置之於度外。他的态度是这样。然后范仲淹劝诫他,说:这样的态度是不对!因为每一个士兵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有父有母、有妻有子,怎么可以置生死於度外?但是韩琦那时候并没有听进去。后来打仗死了差不多一万多人,韩琦也很难受,因为当军队被打败了,回去的时候,从城外面不知道有多少里长都站著士兵的眷属,都在那里昂首期盼,我的儿子回来没有?我的先生回来没有?结果在那里看看看,好多人都看不到自己的亲人,就这样放声大哭,哀鸿遍野,就是哭成一片。

  这时候范仲淹就过来对著韩琦讲:这时候你还可以置生死於度外吗?你看这种君子的道义,一次就让他终身不要忘记。这时候还会不会过来说:没关系,没关系!下次再打胜仗就好。不是这样!直接直言不讳,让我们终身记得这件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完了之后,劝诫完之后,范仲淹会不会私底下在那里,「你看这次败了都是韩琦害的」,会不会讲这种话?绝对不会,绝对在大众当中不言对方的不好,不言家丑,不会批评、辱骂对方,这是朋友的道义。

  但是对方有错,一定会直接劝诫他。他们不只朋友是这样,连君臣关系都是这样。你看魏徵对唐太宗都是直言的劝诫,魏徵出了朝廷,会不会骂唐太宗?绝对一句话都不骂。现在不是!人家以前是在朝廷直言不讳,然后离开朝廷绝对不骂朝廷也不骂领导、不骂君王。现在是开会的时候,没人讲话,有没有意见?大家头低低的,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开会不讲,离开会议了,离开公司了,开始骂,哪个决策不好,哪个做法不好。这样的做法太小人!真正君子是什么?能够直言不讳,当场把问题提出来,但是对事不对人,出了这个门,大家一起众志成城把决策做好,不再对任何人做人身攻击,这是涵养、修为。我们现在都变颠倒,还有的人说,《弟子规》说「话说多,不如少」,我就不讲,该讲的时候不讲,那也是不负责任。你看以前的大舜,圣君,所有朝廷百官不提意见,他还会主动要求,不只不怕听到批评,还欢迎批评。然后这大舜讲,「女无面谀,退而谤予」。你们不要在我面前都一直在谄媚我,不要离开以后,又在骂我哪里做得不好,现在就赶快提出来。

  以前读书人对朋友、对君王那一分正直,我们现在真的差太远。包含像宋朝的寇准,他那时候跟王旦,王旦也是一代名臣,王旦当宰相。这寇准很直率,他不是那种要邀功的人,他只想干事情,能力非常强。他自己跑去跟王旦讲:你以后推荐我当宰相好不好?那跟现在不一样,他是真有本事,真想为国家付出,不是要沽名钓誉。结果王旦就跟他讲:宰相难道是用嘴巴可以要来的吗?他们真的是於道义之上直言不讳。寇准就有点不高兴。后来寇准就针对王旦一些施政的缺失就提意见,提很多意见,这皇帝就去跟王旦讲:王旦,你看寇准都一直骂你。王旦马上跟皇帝讲:我当宰相这么多年,一定有很多缺失,寇准批评是对的,他是为人民著想。你看马上接纳人家的雅言。

  后来王旦临终,要走了,皇帝就问他:谁当宰相好?王旦就说:除寇准之外,臣不知其他的人。结果这皇帝一听,有点不高兴,为什么?其实领导人很怕正直的大臣,因为怕自己心脏受不了。所以人真的要「闻誉恐,闻过欣」,那是相当高的德行。明明知道这个臣子讲的是真的,但就是这个面子拉不下来。真的成圣成贤,这句话是关键,「闻誉恐,闻过欣」。大禹是「闻善言则拜」,人家劝诫他宝贵的意见,他真磕头,给他礼拜。你看商汤要去请伊尹的时候,那是真拜,真磕头,请这些贤德之人出来。因为商汤他们出来绝对不是为了谋取政权,都是为了解决苍生之苦。

  商汤那时候请伊尹出来,不是辅佐他。所以现代人都误解这些圣哲人,说:他们去找了一个人把夏桀给打败了,他们就拥有政权。不对!他是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君王堕落,去请伊尹出来辅佐夏桀。请出来以后,总共请伊尹五次去劝诫夏桀,还劝了五次。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人民已经都在水火当中,商汤才对著上天忏悔,我不得已,必须要吊民伐罪,不然人民根本都是生活在这极度的苛政之下。所以是诏告天地,然后把夏桀推翻。而且推翻的时候,绝对不是把夏桀的家族统统给他杀掉,绝对没有这样;是给夏桀他的这一些家族的人画一块地,让他们重新在这里好好生活。你看那都是圣人的德行。然后安排好之后,自己就走了。他不是为了权位来的。那他走了,人民怎么样?这些诸侯怎么样?统统又跑到他们家门来:你一定要出来,你不出来不行!他没有办法,才出来当天子,来帮助人民。而且说实在的,当他们当天子的时候,每天是战战兢兢。所以尧帝把天下让给舜的时候,松了一口气,我终於可以泡泡茶;不然每天在那里为人民好的生活,他也是战兢惕厉,每天也是耗尽自己的心神。

  你看大禹人家劝诫他,好的言语,「闻善言则拜」;子路是贤人,「闻过则喜」,人家劝诫他,把他的不对指出来,他很高兴,这样是贤人。宋仁宗(被叫仁宗也不大简单),刚好有一天(春天)他出来散步,看到树上长出新芽,他一下子顺手就把这新芽给摘下来想欣赏欣赏。这么一摘,旁边的大臣说:皇上,春天是万物生发的时候,您怎么可以伤害生命?劝诫他。宋仁宗听了很生气,「哼!」就走了,这样叫宋仁宗,也不简单。他没有说:来人!他没有马上生气,还把这臣子给打了半死,已经算不容易了,所以叫宋仁宗。而且宋仁宗那时候发生天灾的时候,他还懂得自己赤脚站在冰天雪地,在那里忏悔自己德行不够,所以才会感来天灾。所以能否接受别人雅言,是成圣贤或者堕落的关键所在。

  那时候皇帝问王旦:谁能当宰相?他说:寇准。他觉得又想起了那一幕,哪一幕?有一次在开会的时候,讨论的是民生的政策,皇帝讨论到不耐烦,「明天再说」,皇帝就起来。结果走了几步路,寇准追上来,把这皇帝的手拉住,他说:今天这个案子不下去,影响的是成千上万的人民,一定要讨论完,马上要八百里加急送出去才行。就把皇帝给拉回来,叫他坐好。皇帝在那里气得发抖,但是不能讲,因为宋朝整个开国的国君,包含赵匡胤,他们都非常尊重读书人。所以祖宗有这样的榜样,他们不敢撒野。也因为这样,宋朝出的忠臣是历代算相当多的一个朝代。

  所以名臣、名相,宋朝就出了好几个,甚至於到南宋的时候,还出现像文天祥这样的忠臣,那都不是偶然。明朝的忠臣特别少。所以有时候一个朝代的命运,前面一、二个皇帝就看出来。明朝朱元璋,他生气了,还在朝廷,甚至在一个刑法的地方,杖击,用大的棍子杖那些大臣,羞辱这些大臣。你这么样对待读书人,你怎么可能赢得读书人死心塌地的忠诚?你看不同朝代都根源於他这个朝代祖宗所传下来的风气。

  因为宋朝他们这些祖宗都特别尊重读书人,所以他敢怒不敢言。所以今天说要给寇准,他有点难受。接著又过了一段时间,看王旦实在快断气了,他又问说:除了寇准,还有其他人没有?结果王旦就最后说一句话:除寇准之外,臣不知道其他人。就走了。皇帝也很有善根,王旦这么样有智慧的大臣,都已经说到这个分上,所以他就真的让寇准当宰相。寇准当了宰相,也辅佐朝廷很尽心尽力,就跟皇帝讲:皇帝,您对我这么信任,知遇之恩,让我当上宰相。结果皇帝跟他讲:不是我让你当上宰相的,是王旦死前推荐你。寇准一听,我相信他当下真是惭愧的无地自容,甚至是感动的泪流满面都有。因为他还批评王旦这里做不好、那里做不好,人家不只没有计较,还肯定他的才能,还推荐他当宰相。所以你看古代这些读书人互相劝诫批评完之后,退下来,相亲相爱,不说对方一句不好。

  但是「小人於为乱之上相爱也」,为了谋取权利,搞得天下大乱,他们很团结。谋取私利的时候,亲得跟父子、跟兄弟一模一样。我们举一个例子,明朝有一个大贪官叫严嵩,那不知道贪了国家、人民多少的财富?结果在为乱的时候,就有很多的奸臣一起跟他作乱。这奸臣其中一个人还叫他干爹,叫得可亲。后来因为这种利害摆不平,叫他干爹的人就去把他的疮疤挖出来,这叫为乱相爱,退而怎么样?互相陷害。把他的疮疤挖出来以后,他的孩子,因为犯的罪太重,就被斩首、被处死,他自己所有的财产全部充公。后来皇帝给了他一个金碗,他已经全部都没钱,给他一个金碗叫他去要饭。你看到最后人生这么凄惨,所以弄权一时,凄凉万古。我们也可以保证,现在一定没有严嵩的后代,都已经断子绝孙了,凄凉万古。他拿著金碗去要饭,要不要得到?人民对他恨之入骨,只要看到他来了,全部门都关起来。后来他没办法,就到坟墓里面去等祭祀完之后,人家走了,去偷这些食物吃。后来冬天冰天雪地,也没人去祭祀,严嵩就是死在坟墓里面。真的前人都是一部历史,可以给我们人生很多的启示,能够「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是我们刚刚提到的古代人朋友之间相处的道义。我们再回到我们讲的人生不要埋怨,要面对当下的境界,我们不忘「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个心愿。我刚刚是讲到了,我自己之前都没有什么才华,是讲到辩论这一件事情很值得我们深思。之后我记得我在念师范院校的时候,又有去参加过一次比赛,是四百公尺接力赛,我得了第三名,因为只有三队参加,又找不到人,又把我拉去了。所以我算是没有什么奖状的人。但是后来因为开始接触中国文化,我们感受到祖宗的慈悲,把这个几千年的文化智慧透过文言文承传下来。而现在文言文却遭到很大的破坏,我们感於应该要回报祖宗这个恩德,所以我们责无旁贷,起了这分弘扬文化的心,起了这分孝悌之心。

  《孝经》说:「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这个孝,除了要孝顺我们的父母,孝顺我们的长辈之外,更重要的要孝顺我们的祖宗。祖宗在天之灵看到我们这么破坏文化,现在五伦如此的颠倒、混乱,祖宗在天之灵都在垂泪、都在悲伤。所以我们回馈祖宗的恩德都来不及,怎么忍心再让他们伤心?记得我第一次到深圳,去到一个万姓宗祠,进门去的时候,就看到三皇五帝的灵位,每一面墙都是我们祖宗的牌位,总共两万多个牌位。这时候我就对著每一面墙三跪九叩顶礼,因为确实整个几千年的文化都是所有华夏子孙的祖宗,他们的血泪所积累出来,交织出来,都值得我们用一个至诚的心感恩他们。而且那时候我们的心境就是我们来得太晚,要赶快做,刻不容缓。

  我们这一分悌,兄弟之情,同胞之情,我们现在的同胞们到底在过什么日子?忧郁症愈来愈多,自杀率愈多愈多,离婚率愈多愈多,在这些数字的背后,都是多少人活在这种黑暗挣扎当中,我们感受到没?我记得我那时候准备考老师,在补习班里读书,听到一位老师说:他有一个学生,因为常常会有这个干扰,好像有人在跟她说话,所以她很痛苦,后来她就去了佛寺住。他就跟我们讲了这个讯息,讲了没有几天,这个老师又来上课,他跟我们讲,他说:这个女同学已经自杀死了。我当时候听了内心很难受,当天晚上回去,我骑著摩托车就在那里掉眼泪。假如我的智慧很高,我的能力很够,很可能我几句话把她的一些疑障给她点开,她可能就不会走上这条绝路。以至於是当她自杀完之后,她的父母很可能抱憾终生,所有爱护她的人都会很难受一辈子;就因为没有人能够把这些智慧,圣贤的教诲,告诉她。现在这样的人太多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所以我们期许自己要赶快能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有了这一分的自我的志向,开始慢慢才华能力就提升起来。所以本来连朗诵、演讲都没有过的,现在还勉强可以上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文化。但是最重要的,我是站在这里给大家信心的,你们的语文程度都比我好,你们的孩子,甚至孙子,从小就开始读古书;我是一大把年纪,二十几岁才开始接触,所以一定他们都会学得比我还好。我是出来抛砖引玉的,大家要很有信心。而孩子的这些德能、智慧都透过有这分孝悌的心,真的能够通於神明,得佛菩萨、古圣先贤的加持;然后能够光於四海,这个光,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立身行道,自己做到;光於四海,给天下人做榜样。

  这样子我们透过孝悌的存心,就不会这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变成一句空话,孝悌可以真正启发智慧、德能、福分。这个福分,真的佛菩萨跟我们古圣先贤他们福报都可大了,他现在说:我这么大福要给那个子孙享?在那里找半天,突然这个孩子居然要为往圣继绝学,那我的福给谁?我是周文王的后代,那周文王一定会疼我,这个子孙还挺有善根的,我们周家的一些福报就让他好好去发挥,让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以我们跟佛菩萨、跟古圣先贤这频率如何接上?就是这一分孝悌的心。

  佛菩萨对我们的恩胜於父母对我们的恩德,以至於所有的菩萨、所有的法眷统统默默都在祝福著我们,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所以诸位朋友,不是往生以后才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现在念念为众生,也已经跟所有西方极乐世界的法眷属统统是在俱会一处,他们也时时都在护念我们、都在加持我们。所以不要害怕,勇敢的出来。当然,能力还不够的时候不能硬上,勇敢的出来学习,能做什么,尽心尽力做什么。也由於我们尽心尽力的付出,我们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升。所以我们有了这个志向,那根本没时间埋怨了。是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面,每一个人都在让我们察自己的不足,把贪瞋痴慢放下。

  再来,我们讲到第四点,人生很多的怨,求不得。这个求要如理如法去求,自然事事能够顺利。求谁?绝对不是求别人。有一个长辈他特地从大西北,这个大西北指的就是像新疆、陕西、甘肃一带,赶到我们中心来上课。结果他把香港讲的那四十集学得很熟,整个本子看起来已经翻很多次,上面还加眉批。用不用功?很用功!但是他一脸愁容,眉头有一点深锁。学习应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会这样?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假如笑不出来,那学得一定有问题。所以我们有没有在学佛?照镜子就知道。佛菩萨告诉我们说「面上无瞋供养具」,我们什么时候修广修供养?时时笑脸迎人,让人生欢喜心,让人说:学佛能这么快乐,我们也来学。这个就是广修供养。其实我们入山门第一件事不就教我们这件事吗?所以不会笑不能学佛。你看一进山门,看到弥勒菩萨,大肚能容,笑口常开。所以每一天能不能出门?先照照镜子。假如笑得不灿烂,就别出门吓人,别出门恼害众生。

  所以看到这样,没有什么喜悦,我们就了解到,他在家里能不能推广得好?人家看我们都愁眉苦脸,都被我们吓退了。后来才了解到,他这四十集已经看了好多遍,然后上面每一段都,比方说这个道理,学贵立志,他马上写著,儿子要听;下一段,学贵力行,媳妇要听;下一段,某某朋友要听、某某侄子要听,统统写好。从头到尾所有的人都被他点到,谁都要听,谁都要学,只有一个人不用学,就他自己没有。所以很多朋友在听课的时候,听完课马上跑上来,拍大腿说:我儿子应该把他拉来听,我媳妇应该把她拉来听,谁应该拉来听,就只有一个人不需要听。

  其实说实在的,当下他在听有没有效果?他当下听的时候,都是把这些道理统统好好回去,好,我回去跟你们算总帐。所以适得其反。回去之后,家里人一看到他,马上:对不起,我还有事。赶快就跑了。所以孔夫子说,「正己而不求於人」,先自己做,不要求别人,就不会引来别人的怨恨,那自己也不会有怨恨。有时候人怨什么?我为你好,你还不跟我走,自己还在那里怨。其实那不是为人家好,那是我执很严重,都是控制人、占有人。

  我曾经也提过有一位女士,她到我们中心来也是愁眉苦脸,说:我先生真没有善根,我为了他的健康好叫他吃素,他都不吃。就在那里抱怨半天,这时候我们别插嘴,让她先把呕气吐一吐。当她吐完的时候,我就很真诚的看著她,我说:你先生假如有外遇,你要负责任。她愣了一下,我怎么接这种话?然后接著我又说:你先生跟你儿子父子关系愈来愈疏远,你也自己要负责任。还有你先生假如得高血压,你也要负责任。她就很无奈、很无辜的样子,接著我就跟她讲,我说:你这样骂你先生,你强迫他吃素,他吃了没有?她说没有吃。你当初为什么叫他吃素?让他健康一点。我说现在你达到目的没有?没有!不是适得其反?还惹来他不高兴,你也很气愤。所以做什么事要理智,不要意气用事。做什么事要不忘初心,你当初根本就不是为了这个目的,搞到最后都变成在争一口气而已,争到最后,很可能就去离婚都有。离完婚之后,还不知道自己错了,还一直责怪对方,这样的情况太多了。所以一来要不忘初心,二来要宁为成功找方法,要找到更善巧的方法让对方接受。

  接著我就跟这位朋友说,我说:你今天让他出去,你先生都在外面吃,外面东西又油又咸,他的血压愈来愈高,甚至都吃出糖尿病也有可能。再来,你把他推出去,到外面去吃,拈花惹草的机率又更高,以后出事怎么办?然后爸爸都不回家了,他跟儿子的感情不就愈来愈疏远?所以应该要,就像杜甫那首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要做得无声无息,让他很自然的就喜欢吃素。比方你本来煮四道菜,慢慢就减成两道是菜,两道是肉;再过个一、两个礼拜,三道是菜,一道是肉。但是你要煮得很好吃,不然他一吃,痛苦得要死,那他不肯吃。所以一方面要煮菜,煮青菜、煮素菜给他吃,一方面要他不知道的时候,赶快去请教人家很会做菜的,马上恶补。「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做菜也是这样。

  我有一个朋友她是幼儿园的园长,她本来要离婚,后来听完课之后,行政单位打电话来说:轮到你了,可以来办离婚了。她说不离了。结果她就很感谢我们,她就亲自要煮一道素菜给我吃,花了多久?一个礼拜。那吃的时候,真的就像上五星级饭店一样,煮得都是很有特色的菜,她一个礼拜时间看著食谱这样练出来。而这个幼儿园园长现在在广东地区已经有很多其他幼儿园请她去演讲,她都无私的去讲,自己的幼儿园不要再扩大了,希望别人也都好。所以真的有这一分愿心,很多东西都学得很快。所以你慢慢的去做,先生觉得吃素很好,接著你又把他带到我们中心来,原来吃素的人这么多,气色也都不错,又跟他们都交上朋友,大家互相鼓励,不就水到渠成。好,那这节课我们就先到这里,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