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十九集)


   日期:2010/7/17 9: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九集)  2007/1/17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19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早上有提到一句经文,「畜生饿鬼犹难求」,可能我们听到这一句的时候说,那是三恶道怎么会难求?其实你看畜生饿鬼都还要有福报,很多鬼神福报很大,但他还是在饿鬼道,以至於龙王是在畜生道,他福报有的都很大的。所以我们假如贪瞋痴慢的习气不除,所修一切的善行全部都只是福报不是功德,不可能了脱生死。假如有这么大的福,却是在畜生饿鬼享,那也没什么意思。所以一定修行改习气重要。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安世高大师,是三位译经大师其中一位,另外还有鸠摩罗什大师、玄奘大师。安世高大师翻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大家就很熟悉。安世高大师到中国来把很重要的一些经典翻完之后,他自个就到了[共+阝]亭湖,江西的[共+阝]亭湖,因为他前世的师兄弟跟他有一段缘。这个师兄弟在前世明经好施,明经是对这些经教的义理很有体会,很能够开显义理,好施是喜欢布施。但是因为他托的饭菜不好,起了瞋恚心,不高兴的心,贪心,就因为这样堕到了畜生道,这一世是在[共+阝]亭湖附近当龙王。因为他前世明经好施,明经所以人家来请教他,掷筊杯都很灵验,因为他明经。因为他好施,所以福报很大,方圆一千里的信众都会来拜他。但是因为习气不除,所以他的福分是到畜生道享,贪心、瞋恨心,当了龙王好不好?当了龙王,假如瞋恚心没有去除,麻烦了,你看这些在湖上的渔民假如不来拜他,他兴风作浪,又造了很重的业。所以假如习气不除,一定会一生不如一生,堕落下来。我们绝对不愿意修了一辈子,最后堕落到三恶道去,所以改习气是首要的功夫。我们冷静来想一想,比起这个龙王,他是明经好施,我们明经吗?以至於我们有他那种无私布施的心吗?好施吗?很可能我们都还比不上他。这个故事是给我们很高度的警觉,所以第一习气一定要改。

  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这句佛号要好好的念,可以降伏我们的习气。之前也跟大家提到,「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当我们的佛号能相续不断,贪瞋痴慢的念头慢慢的就伏住了。所有恶业的根源,意业为根本,贪瞋痴能伏住,恶业就不会造了。所以这句万德洪名真是无上的大法,大家要好好珍惜可以念佛的机会。这句话是六度总持,「真能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大布施」。有什么布施比放下身心更大?我们身心都布施给众生,替众生服务,这是修六度。「真能念佛」,这个佛号相续不断,「不计是非人我」,就是是非人我我们都不去计较了,这是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什么是精进?正念相续不断是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这个念头不会妄想纷飞,都是定在这句佛号上,这叫「大禅定」。最后「不为他岐所惑」,我们绝对不会再修其他法门、其他的宗教,我们都放下了,死心塌地就念这句佛号,走这一条路,这是大的智慧。所以我们珍惜这个缘,要伏住我们的贪瞋痴习气,绝对不愿意这一辈子好好用功,居然是到三恶道去了。

  安世高大师到了[共+阝]亭湖,找到了他的师兄弟,跟他前世很有缘,进来之后就劝他:你要把你所有的财富都布施出来,来建一间寺庙。这个寺庙就是整个江西鄱阳一带第一座佛寺,而且又亲自帮他超度。安世高大师还告诉他:你就现现你的身,让大家看一看。那也是给大家一个警戒,好好修行,要伏贪瞋痴慢,不然修到最后也是畜生道。他这个师兄弟一出来,是一条大蟒蛇。安世高大师做完佛事之后,接著就继续赶路。坐著船走的时候,看到船头有个年轻人穿著白衣,给安世高大师行了一个跪拜礼之后就不见了。安世高大师就告诉大家,这就是那只龙王,他已经超度生天上去了。从这里我们看得出来,谁超度才行?真正有修为的人才能够超度。假如我们真心想要帮助我们的父母,帮助我们的至亲,最重要的是自己有真实的修为,才能帮父母、帮大家超度。绝对不是说我们念几部经就一定有用,都要有真实的修为才行。这个理论在《地藏经》都讲得很清楚,都是婆罗门女帮母亲做大功德,自己又持佛号,证到一心不乱,母亲就超度离苦了。所以修行重实质不重形式,有真实修为要超度我们的至亲就不难。

  我之前听到倓虚老和尚在《影尘回忆录》里面讲到一个公案,提到有个修行人八载寒窗读《楞严》,读了八年的《楞严经》,很有定慧,那个就是功夫了。梦到他的太太跟小孩,已经去世了,在睡梦当中,太太、小孩来了。太太、小孩说我需要你帮忙。他说有什么需要你说,她说只要你答应就好了,他说好,没问题。他的太太跟他的小孩就踏著他的肩生天上去了。你看我们每天持经都不一定能超度我们的亲人,有修行的人,你看他点个头,好,没问题,踏著他的肩就生天了。

  诸位朋友,这个故事能不能白听?我们不能听经听久了,师父讲经很好听,还出说故事集,很喜欢看。每个故事,心中都要有真实受用,「见人善,即思齐」。我们的这些至亲还有过去父母很多都在恶道当中,为什么我们都没有作梦梦到?因为他们看得出来我们功夫不够,没有办法来求我们。所以有真实功夫的都会有感应,这些至亲都能得利益,不只自己的至亲能得利益,自己的冤亲债主都得利益。

  后来两个曾经跟他打过官司,打输了,他赢了,他们输了,结果他们想不开,两个人自杀了。所以当他在梦里,他们进来的时候,他首先是有点吓了一跳,他想是不是来讨债了?结果看他们的表情都很温和,不像是要来找他麻烦的样子。他们两个也说需要他帮忙,他说:假如我帮得上可以。这两位怨亲说:只要你点头就好了。他也说可以。结果这两个曾经跟他打过官司而自杀的人,也踏著他的肩膀就生天了。所以我们能早一点有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功夫,太多的众生跟我们有缘都能得到利益。我们的修行跟众生是一体的,我们早一点成就,众生就早一点得利益。我们这一颗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心很切的话,那也不容易懈怠。

  讲到说故事,其实每个故事都很有启发。比方阿难尊者跟他一个师兄弟,两个人刚好都去了一个老太太的家。他的师兄先去了,这个师兄长得比阿难尊者还庄严,走到这个老太太的房子里面要跟她说佛法,结果这个老太太拿著扫把就把他轰出来了。后来阿难尊者再去,不只没有拿扫把把他轰出来,还把他奉为上宾招待他,请他喝茶。这个师兄就很奇怪,我长得又比较庄严,为什么我是被轰出来?阿难尊者居然是这么样被款待?他自己心理上也有点搞不清楚。不过他搞不清楚,他们都懂得问佛陀,就请教佛陀这是什么原因。这个故事大家听过没有?没有听过,要听过了,好,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待会我们要静静来感受。

  佛陀就讲:你们两个在前世也是师兄弟,有天走在路上看到一只死老鼠,你马上说怎么这么脏,起的是厌弃的念头。另外阿难尊者一看到起了慈悲心,就把它埋好。诸位老师你看,一个念头是因,这个因最后的结果是变成什么?一个结果是从一个厌弃的念头,变成这辈子被人家轰出来。所以念头可不可以乱起?我们曾经被谁轰出来,不可以怪别人。另外一个念头起慈悲心,只是把它埋起来,这辈子的果是什么?大家不要想这样有一顿好吃的可以吃。不是,不要看到这一顿好吃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老太太就是这只老鼠再转世的,而这个老太太因为前世跟阿难尊者结了个善缘,这辈子就欢欢喜喜听阿难讲经说法,很可能她就得度了。所以一个善心后来感的结果可能是成就一个人往生作佛,成就一个人闻正法的因缘,所以好的念头重不重要?重要。

  在大陆有个法师他已经一百岁了。他曾经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下放,那时候出家人都被赶出佛寺去了,那时候是很乱,结果他去哪?他去看鸭子,去帮忙看这些鸭子。他老人家也很自在,每天讲经说法给鸭子听,常常劝它们,给它们授三皈。后来文化大革命过去了,老人家很有修养,又请他来做住持,在深圳一带。有天有个二十多岁的女众大学生来找这个法师,跟这个法师讲:法师,我最近常常作梦,都梦到一群鸭子在飞。所以她搞不清楚,就要来问法师这个问题。结果看到法师觉得很感动,好像似曾相识,就给老人家顶礼下去,结果一拜看到什么?看到一只鸭子。这个年轻的大学生就是前世那只鸭子,老人家给它们讲经说法,它转生成人,这一生来跟著法师出家。你看对众生一个善的念头,很可能是成就他得度之机,所以起心动念怎么可以不谨慎?这个故事公案很值得我们思考。

  你看两个起心动念不同,招感来的后果不同。我们这个故事不能白听,听完之后我们面对一切的万物都要起善念,不能厌弃哪个生命。不管是人道还是畜生道,十法界都是一样。有次我在海口,有两位女老师,我们刚好出去办事情,走在人行道上看到两只死老鼠。所以都会考试,这个故事听完了,但是我们看到死老鼠第一个念头是什么?麻烦了,又是厌弃,以后又要被扫把赶出来,所以都要历事炼心。一看到的时候,她们两个人就弹到旁边去了,我刚好看到之后,我就蹲下马上找个树叶,然后就把老鼠拿到旁边把它埋起来。其实当我蹲下去要把它们拿走的时候,其他两位朋友就知道不对,她们第一个看到就吓到旁边去了,她们马上就来帮忙,一起把这个老鼠埋好了。

  其实我们来看,是老鼠在成就我们。你看我们无始劫以来不能出六道轮回,最严重的就是我执放不下。看到死老鼠,我们假如为它著想,这个我就放下了。假如我们生起的是它很脏,你这个我就放不了。所以那可能是观世音菩萨来成就我们的,我们不要想那是死老鼠,它来考验我们能不能把脏、干净这种念头都放下,把这个身也放下。身都能放得下了,还有脏不脏的问题?所以这是第一个,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心,把我执放下。再来,我们把它埋好,这就是从阿难跟他这个师兄的故事启发的。所以我们善意对它,把它埋好,就跟它结善缘。当我们在埋的时候,所有的这些众生,尤其三恶道的众生包含人道,为什么不能出离?因为执著这个身是我就很难出离,所以见思烦恼破了能出轮回,而见思烦恼第一个见惑首要的就是破身见,这个身见也不好放下。虽然我们都知道它是臭皮囊,但是真正痛起来能不能放下?还是阿母!就开始喊了。所以他们也不容易放下对身的执著。

  我们讲到这里又想到另外一个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看到一窝蚂蚁就笑了。其他的学生也很会发问,知道佛陀这个表情必有一些缘故在其中,就请教佛陀:为什么看到蚂蚁,佛陀您有这个反应?佛陀说:这一窝蚂蚁经过七尊佛出世了,都已经不知道是多少年的岁月,它们还在做蚂蚁。它们的命很短,可能几个月就没有了,但是居然七尊佛过世了,它还是蚂蚁身,可见得畜生道对身的执著很重。

  这个故事听完,对我们自己来讲,也要时时把这个身的执著放下。「恶臭不净,无可乐者」,我们这个身七孔流的都是不洁之物,不能执著它。要求的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所以我们时时观照要像阿弥陀佛他们那样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不要执著这个四大和合的假身。对!所以蚂蚁很执者身体,老鼠很执著身体,当它刚去世的时候,很可能它的神识还在那里很执著不愿意走,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帮它什么?劝请它要放下这个身的执著。你看我们都会帮亡者开示。佛陀成佛最重要的是平等心,都有一个引业,十法界都有一个引业,平等心是佛法界的引业;六度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样的存心是菩萨的,到菩萨道去。三恶道是贪心堕饿鬼,愚痴堕畜生,瞋恨堕地狱。

  我们既然是学佛,要观照自己平等心。对於亡者要开示,对於往生的这些的畜生,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至诚去劝请?是不是?对,这个时候我们至诚给它念《往生咒》,给它念佛。假如前世它跟你就有很深的缘,它很可能会听你的话,所以它也是临终,这个缘就很特别。说不定你劝动它了,它到善道去了;说不定你劝动它了,它往生西方;说不定到时候我们要往生的时候,就看到两个菩萨来了,它会化一个老鼠身给你看,我就是你曾经劝动过的老鼠。我是很担心,比方二十年之后我讲课都没人听,要未雨绸缪,怕都没有人听,所以现在我们跟老鼠结善缘。很可能二十年之后刚好有两个年轻人在听,其他都跑掉了,这两个年轻人虽然都已经打瞌睡打得快不行了,但是他们就是不肯走,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可能就是那两只老鼠。所以现在我们这个心都在跟一切众生结善缘,这都是我们广结善缘的机会,这个故事就没有白听了。

  接著我又跟我们两个老师分享,我说阿难是一个角度,他的师兄弟也是一个角度。看到这个死老鼠起了个恶念,这个老鼠也跟一切的人结恶缘。以前在路上的死老鼠,行人很少,可能一天经过十个、二十个,现在那个人行道不要说一天二十个,一分钟就可能有二十个人看到它了,它会跟多少人结恶缘?对!我们也是想到所有的人都看到这只老鼠,假如起的是恶念,他们起的恶念也跟这个老鼠结了恶缘。所以我们把它埋起来,不愿意看到众生跟众生之间结恶缘。所以一个故事里面,每个主角都会给我们很多人生的启迪,我们用这种心境去听每个故事会很有收获。

  接下来我们再讲下一个故事,早上我们提到韩国的神医许浚先生,他的老师尽心尽力栽培他,所以他感师恩,不敢懈怠。他在赶著要去考医官的时候,半途住在一个客栈里面,刚好在不远的地方有病人,他们住在比较偏远都没有医师,因为听说现在很多医生要进京赶考,就跑到这个客栈来,希望能找到医生去他们的村落里帮忙看病。来了之后,很多的医生心里就想:我是要来考试的,我假如去看病,到时候没赶上考怎么办?所以绝大部分都是比较冷漠的,不理这个乡下人。许浚因为都是遵循他老师行医的精神,一定是感同身受,知道病人都是很痛苦的。而老师给予他感同身受的教诲,也不是用说的说出来。我们跟自己的孩子讲:孩子,你要有爱心,你要有爱心。这样他能有爱心吗?假如我们口口声声讲爱心,结果自己在处世的时候,看到别人需要,走了、走了,别管。那样子反而反效果,孩子说妈妈怎么这么讲,结果做事这个样子。反而不容易尊敬我们。

  在我的成长过程当中,父母没有告诉我们要有爱心,但是我们很自然的就主动会关心别人,那个就是身教,没有用言教。我们看到同学们到我们家来开同乐会,父母都很好客,这个我们就感受到了。有时候在鞋柜上面放了一些信件,一看什么先天心脏疾病协会的,父亲会固定寄一些钱给他们。父亲没有告诉我们要对人有爱心,但是他所作所为,我们一看到内心都有很深的感动,那个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心地。父母是这样,老师也是这样。我也曾经跟大家分享过,有次跟我母亲回外婆家,在路上这个司机先生车子不小心掉到水沟里去了,所以排气管有点摇晃,撞坏了,接著我们就继续回外婆家。

  我外婆家在弥陀,我们每年都回弥陀去。因为高雄县有一个乡叫弥陀乡,大家有没有听过?所以我都跟我妈说:妈,你可是弥陀人,不往生太丢脸了。本来就是回家了,还回不了家,不行。很有意思,当初考试,我要考高雄县,我就跟我的同学讲:我假如不是到弥陀,就是到观音。因为高雄县有个观音国小。结果真的心想事成,我就去了观音国小。我小时候都是回弥陀家。

  下了车,我的母亲就把车费付给了司机,额外又拿了五百块钱给他。当我母亲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一个感动,脑海里好像浮出了一段字,就是母亲觉得他是劳工阶级,养一个家不容易,我们家比较宽裕,额外负担他修理的费用。因为那是他技术不好,我们也可以说不需要额外拿钱给他,但是母亲还是做了,所以我很感动。那一分感动就已经在教化著我们,我们的心也变得有爱心。我后来是从事教育,会跟家长分享身教的重要,我就问我妈妈小时候这件事,我妈妈记不记得?早就不记得了。假如还记得,那就有问题,真的!做给我儿子看,太刻意了就不是真情的流露。很多朋友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带孩子坐计程车说:车子怎么不坏?我可以赶快多拿五百块。学不能从行迹上学,要从什么?心地上学,都要从真实的心流露出来,孩子的心骗不了的。

  许哲女士是个大善人,她的这一分善心也是她母亲启发的,她的母亲也活到一百多岁。小时候家里也不是很富有,吃的东西也是很粗糙,但是只要有穷人来了,来乞讨,她母亲很自然的就把他们本来要吃的食物拿出去。他们年龄很小,心都清澈,看到母亲这样的爱心,内心很感动。所以他们全家兄弟姐妹都是善人,弟弟做了牧师,一个姐姐、一个妹妹也是终生都在做善事,你看这样的家庭和乐融融,一起做善事。她的姐姐,许哲女士所有她在办养老院最主要的大护法就是她的姐姐,所以助人为快乐之本。这个家庭的人一谈起来都是如何帮助别人,那个家庭的磁场非常的好。

  我们刚刚提到许浚感同身受,也不是他的老师用嘴巴教的。他刚开始学医的时候,跟著他的老师柳义泰医师去看病人,有个农夫家里很穷,帮他们看病根本没钱可以拿的。因为被牛撞到了后背,爬不起来,躺了很久,整个后背就长褥疮化脓了。因为人已经病成这样了,再用东西去吸可能他会痛得不得了,当下他的老师二话不说,直接用嘴巴帮这个病人把脓吸出来。当他看到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觉得很脏,但是再突然又静下来一看,老师真是帮这个病人,时时都是代他的苦,在佛家讲代众生苦。这一幕深深扎在他的心中,那个比讲一千句、一万句更有用,所以他能也感同身受。听到这个人说到他村里面这些病人,他马上说:好,算算时间我应该赶得及。所以就去了这个村庄看病。

  一去看了几个病人之后挺有效果的,所以整个村其他的病人知道就全部都涌过来请他看病。结果时间就一天一天过去了,本来还有几个人跟他一起,就是一、二个人陪著他一起来看,后来他们也觉得怕自己赶不上都走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后来他真的赶不上了,走著走著,有个人要引他走另外一个比较近的路,结果那个人又把他带去看他的母亲,他实在很无奈,但是他又很孝顺,说:我母亲眼睛都瞎了,你一定要帮她看。他就答应他说:我给你一匹马,你一定可以赶得上。帮他的母亲医了眼睛之后,真的带了一匹马来。结果那一匹马是偷来的,麻烦了,官府一来连他都抓起来了。你看更著急了,我没有办法考试了。到了官府去没多久,突然来了一群人,就是那一群被他治疗的病人统统都来了,说:大人,你不能关他,他是个好医师。全部都在衙门里面帮他请命。这个县太爷很好,了解情况,了解到原来他是这么好的医生,还帮助他这么多的村民,所以马上就把他放了,真的给他一匹马让他骑去考试。

  结果他就上了马,骑著骑著,有没有赶上?没赶上。人生会有很多曲折,不见得会一帆风顺,但是任何的挑战,我们早上提到的,人生只要有一个态度,「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我们都是做好事的,人生一定会愈来愈圆满,纵使有一些境界来了,你都不要把它当坏事看,它绝对不是坏事,它甚至於是成就我们的好事。可是假如我们执著了,自己很难受,我都做那么多好事了,怎么是这样?那麻烦了,烦恼一起来,佛菩萨、龙天护法都加持不上去,就会变成随业流转,所以愿心重要。

  愿心不退就得护法龙天的保佑。所以骑到一半,因为他已经好几天没睡觉了,骑著骑著从马上摔下来,结果就睡著了,一醒过来,来不及了,又上马,结果到了考场已经在考试了,门已经关起来了。所以他非常的感叹,为什么?因为他是属於奴隶的阶层,比较低的阶层,假如他能考上医官,他自己、他的孩子、他的家庭的命运都能变。假如不能去考,他的家人会非常的失望。所以他就很沮丧,但是虽然他很沮丧,但是他下一个念头是什么,大家猜猜看?他下一个念头并没有回家,他心里想到这些病人不知道病情好转了没有,所以既然没考上,他接著又回去这个村落给他们复诊。

  柳义泰医师他有个儿子,医术也不错,就进了考场。这个许浚(他的学生)就进不了考场。后来他的儿子考上了,就把这个喜讯传到了柳义泰先生的家,刚好那个时候许浚的太太也在柳义泰先生家里帮忙,刚好官府就来了,说到:祝贺柳义泰先生有两件喜事,第一件喜事就是他的儿子考上了医官。柳义泰先生很高兴自己儿子考上了。第二件喜事,是这个地区的官员因为很感许浚的恩德,救了这么多村民,所以又写了这封信来给他的老师柳义泰先生,就说道你的学生教得真好,这么有仁慈之心。

  柳义泰先生看到这两封信的时候,他的态度不一样。他本来听儿子考上了很高兴,又听到说许浚是因为经过要去考试的路途上去医病人,他马上回头问他的儿子:当时候你在不在?他儿子说:在。他说:你没有资格当医生。你看这个柳义泰他是当时候一代的神医,他教他的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这一颗爱心。你考上这个医官也没什么意义。刚好许浚的太太就在旁边,她本来也是在埋怨先生怎么都没有考好,突然了解到原来先生是因为去帮助病人,才误了这个考期,所以她也很引以为荣,也很佩服她的先生。先生回来,不只没有责备先生,更加的扶持先生用心的学习、用心的读书。

  许浚曾经为了功名,他医好了一个大官,这个大官说你要不要钱?他说我都不要。许浚什么都不要。结果说我帮你写份推荐函,你以后去考医官,拿这个推荐函就十拿九稳。许浚心里一想,这个十拿九稳,我家里的命运才能变,他真的把这个推荐信拿下来了,这个叫靠关系。这个讯息传到了他老师的耳里,马上叫他把信拿出来,当场就把它撕掉。许浚就很著急,不能撕,不能撕。师父把它烧了,然后说:你不是我学生。就把他逐出师门。他说:这个名利的心,绝对不可能让你成为好的医生。就把他逐出师门。

  他本来也是很埋怨,慢慢的反省自己,真的是自己错了。后来他进京赶考,帮助了这些病人,师父很安慰又重新让他回来跟著他。所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他行的是善事,他好的因缘就真的会出来。假如没有这件事,他老师可能不会重新收留他,可能医术就很难突破。纵使他考上了医官,医术已经有瓶颈了,这一辈子很难不造业。这个都要深深思考。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是学书法的。很有意思,他曾经去请教过很多很有名的书法老师,诸位老师,什么叫很有名?就是见他一次都要缴很多钱的。但是真正的名师绝对不是用钱可以请得到的,要用什么?用至诚恭敬的心,受教的心,还有利益大众的心。因为有这颗利益大众的心,才能把学问学好,才能用这个学问、才艺去帮助别人。所以他钱都花光了,都已经快身无分文了,反而是在他身无分文的时候遇到好的老师。因为他有那种使命要承传文化,所以他想学书法,真的就遇到了影响他最深的书法老师,不只不要他的钱,还让他在他们家里住。说到这里我就想起来,我到杨老师家住也没给她钱,在她们家白吃白喝。老师还怕我没钱,还在那个冰箱上面放了一个皮包,怕我没钱的时候又不好意思开口,所以就放在上面,然后跟我说:你没钱自己拿。然后马上头就就转开了,给我留足了面子。怕我:没钱自己拿,有没有听到?这样我会不好意思,都非常细腻的在关怀我们这些晚辈。

  真的当我们有一种使命感要承传文化,要帮助社会的时候,这些真正有学问、有才华、有德行的老师,他们会无私的来教导我们。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往后遇到这么好的贵人,不是赚一堆钱,给他们准备补习费,真正的因是孩子那一分至诚恭敬的心,自然会感来这些因缘。因为这些有道德学问的人在那里找半天,怎么都没有受教谦卑的后辈可以提拔?许浚就是这个因缘,他医了这些病人,后来又回到了师门。

  我刚刚是提到了我这个朋友,他后来遇到了他的老师,教了他一段时间之后,这个老师跟他讲,我今天要把我很重要,这一生的一些体悟要告诉你。但是假如你的德行不好,那我是害了你一辈子,因为我这些体会你学完之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写很好的书法,你可以得到很多名利。而当你名利来了,你没有德行,你一定会随波逐流。他听了老师这一段话,不敢忘怀。所以他虽然书法写得很好,但是常常去义务教别人,正常教学的他收的费用也都很低。结果在短短几年当中就得了好几个大奖,但他也是低调,绝对不去炫耀。

  这里就告诉我们,任何世间的才艺都要建筑在德行的基础。所以今天许浚他有这分爱心,他的老师才愿意把更高深的医术告诉他,不然他没有那个德行,把这些技术告诉他,他都拿去谋财,不是也毁了孩子一生、毁了学生一生吗?所以许浚因为这分善心坚持了,赢得他老师的教诲,之后他不只考上医官,他还成为御医,专门帮皇帝看病,官做到最高位,就是那时候做官的最高位置。他以一个这么卑微的身分,最后成就这么高的人生成就,还传了一份有名的医书叫《东医宝鉴》。

  其实他的人生并没有很复杂,他只有一个心念,我就是要做善事,我就是要好好帮病人医病。他有没有说我五年之后要赚多少钱?有没有说我十年之后要开什么车?有没有这么想?没有,那时候也没车开,都只是一分善念去做。所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假如是这样,我们人生就变得很单纯。我们只要行善,这个路只要是善路,我们尽心尽力去走,就会愈走愈宽广。这就是用智慧、用善心去走我们的人生。这一节课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