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二十集)


   日期:2010/7/17 9: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集)  2007/1/17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20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人生的路就时时存著善心,去力行善行,该是我们的福分自然就会到来,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记得闻了佛法之后,我们也是遵从师长的教诲,告诉我们要为佛法、为众生,很自然的我们这样的心念就能感来好的因缘。所以本来没想到去教书的,没起过这个念头,因为有一分使命感,缘分还会帮你安排,不操心。那时候我到台东在那里休息了一下,因为感受到人生先有智慧最重要,不要急著横冲直撞,方向都撞错了,忙了几年徒劳无功,自己身心又很疲惫,所以我到台东去,青山绿水把心静下来,好好思考自己二十多年来这些过失。

  很有意思,心静下来慢慢就能洞察得到自己思想哪些错了,做法哪些错了。每天学习、读经典,这样持续了几个月之后,就有因缘来了。所以好的因缘都要心静下来才会来,心很浮躁的时候结的都是比较不如意的缘,因为心浮躁感的都是恶缘比较多。反而心静下来,刚好当地有个学校,有个女老师生产,要请两个月的产假,找不到人代课。为什么找不到人代课?因为那一年法律改了,本来是高中毕业就可以代课,改了以后变成大学毕业才能代课,整个池上乡找不到一个大学毕业生,就找到一个从高雄坐了几百公里,跑到台东去的大学生,找到我。所以你看这不是偶然,我们真有那分善心,佛菩萨一定会安排好事给我们做,现在该做的事太多了。奇怪我们都发愿了,佛菩萨怎么不安排?佛菩萨心想我们那个心不够真,假如去干了,干到一半说:佛菩萨,我不玩了,我不干了。那怎么办?所以要发真心,一定能感应。

  因为找不到大学毕业生,就找到我。所以他一来找我,我有一点害怕,因为没有心理准备。叫我去带一年级,那个身高都到我的腰而已,小孩那么小,我怕我不知道怎么带他就回绝了。过了一个礼拜,他们又来了,实在找不到。我心里想,人家都这么困难,我们不能拒人於千里之外,就答应了。这么一答应,去教了几天书,很累,真的很累,因为心理有负担。因为在教书的当中,在孩子的人格、还有他的安全,我们都要担心,虽然不是很重的活,但是心理上要时时关怀这些孩子,所以会比较累。

  由於去带了学生之后,我以前都想,我妈妈当老师有寒暑假真好,别人也这么讲。但是我自己真正去带了之后,才了解到其实那都是缓和一下而已,这长期几个月带著学生,心理的压力是很大的。所以我们不要站在旁边看都觉得当老师很凉,那不对,我们没有感同身受。所以我真正去教书了,对我妈妈更佩服,要带那么多学生,回去还要带我们三个孩子,还要照顾整个家,真不容易。

  后来我就答应去带,带了几天真累,不过心里有踏实感,觉得做了这个事是真正能利益孩子、能利益这个社会,我就决定回来之后去考师资班。你看佛菩萨很慈悲,连我的补习费用都帮我准备好了。因为我去代课这两个月,那个钱就可以付补习班的费用,不只补习班的费用可以付,连考上以后的学费都准备好了。结果就去参加考试,然后离考试的时间还有四个多月,我心里也不担心,为什么?既然要走了,就是一辈子走下去。第一年没考上,再考第二年,第二年没考上,再考第三年,人决心下去之后心就定了。很多人准备到后面的时候:假如考不上,我要干什么?就被自己的想法搞得心里很乱,所以考试最重要的是心,心能稳定才能十拿九稳。

  所以我整个准备考试的过程,心都没有浮动,不只是读了补习班的这些知识而已,每天还是固定听师长讲经,因为听师长讲经心就很静,读书的效果特别好。佛菩萨保佑,这四个多月之后顺利就考上了,接著又读了一年的书,然后教了两年的书。教了两年之后,感觉自己中国文化的底子太差了,所以我就到了澳洲去学习。你看也很有感应,就遇到了杨淑芬老师,给我中国文化很好的启迪。杨老师教导我的中国文化,不是教我很多篇经文,而是把这些圣贤人时时为人民、为人的那一颗心真正让我感受到了,因为杨老师讲的这一门学科是德育故事。我每次听德育故事的时候,眼泪都会止不住的流,很感动,感动他们的德行,感动他们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精神。我感动到什么程度?感动到卫生纸都不够用,旁边有个香港来的师兄,看我已经用完了,还会把他的卫生纸推给我用,然后他都不敢看我。所以这一分感动效法我们古圣先贤的精神,承担起这一分责任。

  后来我从澳洲回到台湾,又教了半年的书,接著我就准备考试。因为我要出去以前把教师辞掉了,又回来参加教师的考试,看能不能考上哪一间学校。结果整个台湾好几个地区都有朋友帮我念佛,帮我念经,希望我考上,我都对他们很感谢。

  第一次考试刚好就是我们家对门,如意算盘都打好了,假如让我考上我一辈子都在这里,几十年,这样子学生毕业了,遇到人生一些问题,他一定找得到我,他还会回来找我。你看我如意算盘都打好了,因为学校离我们家两百公尺就到了。我要进考场去的时候,因为先笔试,一百九十一个人考,复试二十一个人,全部都是有教师资格大学以上的准老师。一考刷下来,最后二十一个人进复试,只有一个男生进复试,你们认不认识他?全部都是女生。真正写文章,女生还是比较厉害。我进去考场的时候,三个主考官说:今天还有男生?我要进去的时候,他们学校的老师就说:我们学校很缺男生。我在那里想这样十拿九稳,甚至我要进考场以前,还对著这片土地说:你们要保佑我,你们保佑我,我就好好教你们的子孙。我觉得他们都满支持我的。结果一进去考,坐下来的时候,主考官就问我:你有没有行政经验?有没有当过什么学校的行政人员?有没有得过奖?可以帮学校去参加什么比赛?我就是没什么才华,这些我都对不上,我说完蛋了,遇到克星。

  问了这么多问题,就没问我一个问题,他都没有问我:你有没有爱心?当老师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什么?不是去帮学校办活动,那是次要的。最主要学校成立就是要作育英才,可不能搞得最后是学校一大堆奖状,但学生没教好,那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我就这样伤心的落选了(有进,但是备取排队)。去考高雄县也备取,结果都是这样。考到最后,我爸爸要去看榜单,我都叫他别去了,每次都有希望,每次都失望,我看了很不忍心。后来真没考上,假如考上了,我现在在哪里?假如考上了,我现在就在抱小孩,晚上都会被小孩的哭声吵醒,我后面的缘就接不上了。所以没有好坏,统统交给佛菩萨安排,我们就认认真真活一天尽心尽力,尽一天本分最重要。

  我没考上还有朋友跟我说,你看你这几年修行,居然连个老师都求不到,你要好好反省。我说哦,对,他讲的也没错,真的没考上。可是我们要反观自省,对得起众人就好了,不见得要人家认同你,这个叫「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生一定会有可能人家不了解你,这个时候也不要难受,但是要很清楚自己的起心动念是不是真正在为人著想,在做好事。

  没考上没多久,杨老师就说海口有个因缘,老师就带著我到大陆去了。后来我想想这些同修们念佛的功力很强,他们帮我念佛之后,把我一下子就冲到大陆去了,让我接上了这个缘,所以他们功德无量,我们才有这个因缘到大陆去推展中国文化。这个算是抛砖引玉,我这块砖头抛出去,现在大陆有很多好老师,比我优秀的老师出来了,所以我这一块砖块要回台湾修一修。这个因缘确实都是我们的愿心在招感,我也没有跟佛菩萨讲:佛菩萨,你让我考上一个学校。我没有这样求,我们求的就是为佛法、为众生,至於怎么安排我们随缘,所以当下那时候没有考上,我没有难受。但是因为这几天为了考试,该做的事没有做,我就赶快带了杨老师写的《弟子规》书法本,载在车上赶快到净宗学会去送。这几天为了考试都没有办法送,赶快再做这些事,自己很高兴。付出都很高兴,有求的时候就很难过,所以人生要放下得失心、求的心,该是我们的自然就是我们的。

  以这一分善心,我们坚定的依教奉行,去走我们的人生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是为了什么福报,不去求福报,所有都是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人生就过得很单纯。往往人生的路,没有依照古圣先贤的道理去走,还自己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这个时候会动不好的脑筋,这样就不好,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就有医生行医,为了多赚钱,你看这个就没有遵循行善的原则。很多病人来了,缴不出医药费,缴不出挂号费用,甚至开刀钱要先缴的费用缴不出来,他就不看,又收红包。结果他就这样一直做下去,很多新进同部门的医生也染上这个坏的习性,都是要红包才肯给人家看病。后来他出了车祸,这是真实的事,他出了车祸撞得面目全非,就送到他自己的医院,也送到他那个部门。结果因为看不出他是谁,又没有人来缴费,他那个部门所有的医生都不看,他就这样拖过了救命的时间,死在他自己的医院,自己的部门。他的亲人后来知道了,来了,哭天抢地。

  其实我们要了解,那是果报。你看他缴不出钱的这些病人他都不看,这些病人的家属当下也是哭天抢地,而当他的家人失去他,在那里哭天抢地的时候,能否感受到当他不治这些病人,那些病人家属的感受,他能不能感受?所以欲令智迷,人有了欲望之后,真的无法感觉别人的苦痛,都视若不见。结果自己也感得这样的恶报。所以人生真的是时时都要是爱敬,爱人的心,敬人的心,存心,这样的人生路才对。

  现在很多家长教孩子,都教别人的什么事别帮忙,帮人才是傻瓜。我曾经就听过一个长者讲,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进门来跟他妈妈讲:妈妈,我们班今天发生了一件事情,我一个同学他的便当翻了,我就跟其他的同学把我们的饭都分一点给他,而且我是分得最多的,我拿最多给他。结果这个妈妈打了他一下头: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傻!那妈妈付钱的,你还分给人家?你看教孩子自私自利。

  孩子这个自私心真的形成了,他以后走到公司职场去,一定很少朋友,到时候不知道要吃多少苦。所以父母没有智慧不只会毁了自己的人生,连孩子的人生都会障碍住。所以有一个爸爸就跟他女儿讲:你看到任何人躺在马路旁边,出车祸了你都不要管,就不要管,不关我们的事。你看这一个教导,孩子的心性学到什么?学到冷漠,最起码我们可以赶快打电话叫救护车来。所以孩子冷漠了,请问他会对谁冷漠?难道只是对路人冷漠吗?冷漠的心形成了,对一切人都冷漠。真的人算不如天算,刚好有一天他的太太跟女儿走在路上,看到一群人围著,他太太带著女儿也过去了,一看是一个人躺在血泊当中,伤得很重在那里呻吟。他们马上想到爸爸说这个不关我们的事,准备要走。结果那个躺著的人看到她们两个的时候,整个状态不一样,就伸手要去拉,结果她一看那个动作更害怕了,就赶快走,太太就带著女儿赶快跑掉了。结果那个就是她的父亲,他已经伤得很重了,又看到自己的女儿,赶快要去拉女儿来救他,但是因为他教女儿,人家出车祸不要管,赶快走。所以他的太太回家没多久就接到医院的电话,他的先生已经不治死掉了。

  这个因果,我们这个心地是因,会感好的、跟不好的结果,时时学问就在保持这一颗本善的心。所以整个因果教育,对於整个我们做人处事,以至文化的承传相当的重要。以前的因果教育是城隍庙教,我们听师长讲走到城隍庙去看到,做恶事堕三恶道、堕地狱道的果报,所以一看到印象深刻,不敢造恶。很多城隍庙都有写对联,写到「人亏人天岂亏人」,人跟人会互相欺负,会欺负人,人会亏人,天绝对不欺负人,会照顾人。你行好事,上天一定会庇荫你,天岂亏人。「你骗你」,人跟人互相欺骗,但是城隍爷不骗你,「我不骗你」。城隍老爷、阎罗王都是为上天执行天律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还有另外一对对联写得很有道理,真的这些话都把因果道理教给我们,所谓「阳世所为,越理欺天皆由己」,都是自己放纵自己做坏事,但是「阴间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所以阴间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我们对因果绝对不能有丝毫的怀疑。这副对联还有一句横批,叫做「你又来了」。所以这句话给我们很高的警惕,我们可不要又到三恶道去了,不要到时候城隍爷又看到我们:你怎么又来了?

  人世间没有什么吃亏的事,只要真实的做善事,人欠你,天会还你。有个老太太没有读过书,到了城隍爷那里,城隍爷本来在审案,看到这个老太太马上起立,对她很恭敬,其他的人就很好奇,说:阎罗王,她才是个村妇,你怎么这么恭敬她?他说:这个老太太虽然一生没有什么赫赫功业,但是她一辈子都是为了她的家庭付出,她的脑海里从来没有一个为自己著想的念头。她吃亏了没?没有,所以连阎罗王都非常尊敬她。说著说著,这个老太太走著、走著就生天去了。然后阎罗王说:她已经不归我管了。真的,人生绝无吃亏,天一定会还我们,纵使是一个善念都有好的报应。

  在《了凡四训》当中,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故事,卫仲达先生,他那时候当官,有天作梦被抓到阴间去了,审判他。拿个天平,善恶录把他的恶所记载的(你看我们起心动念、一言一行,自己有时候忘了,但是阴间都记好了。我们了解到这个真相,警觉性要很高,要守住自己的正念),这一大堆的恶录,就好像一间房间都快要塞满了。卫仲达先生说:我才四十岁,怎么有这么多恶?阎罗王告诉他:不待你做,起了恶的念头都有记录,所以才会那么多。一看善,没什么善,就一卷跟筷子一样大,把它拿起来一秤,恶录盈庭反而轻,这一个这么小小的卷宗反而比较重,很惊讶,就把它打开来一看。原来他在当官的时候,皇帝要建三山石桥,很大的一个工程,成千上万的家庭可能都受影响,都必须去干这个事情,所以劳民伤财,他就跟皇帝建议不可以干。结果卫仲达先生说:可是我建议了,皇帝并没有采纳,怎么会有功德?接著阎罗王说:因你这一念心是为万民著想,所以福报很大,假如皇帝又采信了,你的功德、福德更大。所以我们一颗心,「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要有这种心境,为自己一生的不要去计较,可是能利益大众的要尽心尽力。一时间自己的福报不要去求,要求的是千秋万世子孙还有后代的福报。这都是心量要扩宽。

  所以我们早上提到的,要用智慧来选择人生。这些因果的道理,都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朝著行善的正确方向去走。「路休不看就走」,我们会判断了,走对路了。「人休不择就交」,我们交朋友一定要所谓「亲附善友」,亲近好的朋友,「如雾露中行」,就好像走在早晨森林里面都有雾的情境之下,「虽不湿衣」,虽然我们的衣服好像没有湿,但是事实上露水时时都在滋润,「时时有润」。交好的朋友也是这样,所谓近朱者赤,但是近墨者黑。孩子有能力判断交好朋友,以至於有能力判断交好的对象,这都需要智慧,假如判断错误了,很可能毁掉一生。你看很多的人一辈子工作到四十几岁,也挺有成就的,结果用错一个人,把他的钱全部卷走了,还让他负债。他面对这样的事情,打击太大,一蹶不振,我怎么这么倒楣,遇到这样的部属?这个时候怨天尤人有没有用?这个要反求诸己,我们看人的智慧不够。所以面对人生的这些因缘,很重要的一定要有智慧,有判断力才行。所以俗话讲的「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而入错行,不只是行业别要选对,甚至於跟的领导人都要会看,要跟有德行的,不能跟没德行的,到时候干错事自己统统进监狱去了。

  有位老师,常常上台讲课的时候,她都会跟大众讲(她是个女老师):找对象一定要找孝子。她为什么讲得这么坚定?因为她自己就是找到一个孝子,她觉得她人生很幸福,所以劝这些还没结婚的人、想结婚的人判断就是孝。当初还没结婚以前,还跟她男朋友在谈对象,同一个公司,他先生的妈妈也在那个公司里面。有一次他们公司举行抽奖,她的先生上去抽到了一个金项炼,底下的同仁就开始起哄说:赶快戴,戴上、戴上。叫她的先生要找个人把它戴上去,就在下面起哄。其实同事的意思是叫她的先生给谁戴上?那时候他们还在谈对象,其实就是起哄叫他女朋友上去,帮他女朋友戴上。所以人就很无聊,净干这些起哄的事。真的,人有时候乱起哄,可能就让人家糊里糊涂结婚去了,也糊里糊涂就离婚去了。这种事不能干,一定是要让好朋友互相学习圣贤教诲,让他自己去判断,不要在那里乱起哄,乱给人家送作堆,这样不好,因为婚姻事都要很慎重。很多人就是在起哄当中真的跑去结婚了,你们有没有遇过?所以玩笑不可以乱开。

  就这样起哄、起哄,这个女老师在台下就忐忑不安,她又很期待戴到她的脖子上,可是又很害怕假如不戴我多没面子。突然她的先生说:戴就戴。然后大家就等著看,他马上叫他妈妈起来,这个女老师当下觉得要挖一个洞钻下去。可是虽然很难受,心里又想最起码他还挺孝顺的。所以这个面子放下了,还是稳住情绪,对这个男朋友的行为很认同。嫁给他之后,真的对家都很负责任,以至於她要出来推广中国文化,她的先生还有婆婆都很支持。她想就是因为家里有孝道承传,对文化都很认同,所以她现在那个路都很得到家里人支持。所以这个孝道是个判断。

  以至於从很多生活的细节,都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人品,这个我们都要会看。有个男众到国外去留学,交了个女朋友也是华人。有天在等红绿灯,因为他自己闯红灯习惯,一看没有车了,他就拉著女朋友要过马路去。他女朋友说:红灯不可以闯。他说没关系,就硬把女朋友拉过去。过了马路之后,他女朋友很沈默,他也觉得这个气氛不太一样。结果他女朋友接著说:我们分手吧!他就吓一跳,我做错什么事了?她说:你连红灯都敢闯,你有什么事不敢做?就这样就跟他分手了,他的打击也不小。

  也对,你看连这个法都不守了,他以后还会守什么法?所以他回来经一事长一智,以后都不敢闯红灯。回国之后,又交了个女朋友,有天又遇到了红绿灯,结果红灯,他的女朋友就拉著他说:走。他已经学到一次教训,红灯不可以闯,要守法,就在那等。后来过了马路,这个新的女朋友脸很臭,不大高兴跟他说:我们分手吧!他说怎么会这样?我不闯红灯也要分手?他女朋友跟他说:你连红灯都不敢闯,你还能做什么?所以你看这个判断力很重要,这个男士他第二次,他的女朋友:你连红灯都不敢闯,你还敢做什么?其实这个时候,这个女朋友跟他分手对他是福还是祸?这是他的福。假如真的结婚了,他太太时时闯红灯,他以后的儿子那可是很危险,所以这是他的福。只要真正能依遁道理做事情,祸都能够化掉。所以还是要用正确的判断力,还是要守法,还是要依照天理做事才对。

  选择对象、选择朋友其实不复杂,一本《弟子规》就能判断。假如你觉得这个人不错,把《弟子规》介绍给他,他假如看了《弟子规》之后很欢喜,那他很有善根,这个就很值得交的朋友。假如这些经书拿给他,他一点兴趣都没有,只想赚钱,那这个我们自己就要谨慎了。这样的朋友,假如是谈这样的对象,以后你嫁给他,帮他干什么?就帮他算钞票而已,帮他赚钱。所以有个先生他很勤劳,勤劳好不好?大家都不回答,知道蔡老师很奸诈狡猾。勤劳要看从心地上勤劳的动力在哪里。死要钱的人也很勤劳,他二十四小时可以工作十六小时,他也很努力,可是他满脑子都是名利。

  这个先生很勤劳,从外地回到自己的家乡,马上去拜访客户,没有先去看自己的父母。这样子的人他都是名利,对父母都不念恩,妻子儿女会在意吗?看人那个深度要看得深,所以怎么看人,古圣先贤有些重要的教诲。孔夫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能从这三个角度去看人,纵使再隐瞒也隐瞒不住。视其所以,就是看到他现在在做什么;观其所由是看他做这件事的动机,或者是这个人这几年在干什么,他的整个经过,他的动机、他的经过都属於观其所由。视其所以是只看到他现在在做的动作,观其所由是看到他的动机。察其所安,是他做了这个事以后,他是什么样的心境,都可以观察一个人。比方我们叫学生扫地,同样在扫地,有的学生是觉得我可以帮班级付出,所以察其所安,他做得很高兴,虽然动机是老师交代的事,但是他是欢喜做的,他安住在尽本分上。有的学生虽然在做,嘴巴翘得很高,真烦,还要做。所以他做完之后不高兴。所以孩子的所安都不一样,是吧?所以就要看得比较深入一点。

  看人我们要很冷静,欲知人者先自知,我们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了,怎么可能看清楚别人?连离我们最近,跟我们二十四小时相处的自己都看不清楚,我们焉有看清楚别人的道理。所以学佛法,学圣教,心外无法,莫向外求。能看自己的优缺点看得清清楚楚,才能看得清楚别人。我们自己每一次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心境看清楚了没有?我们有没有时时观照心有没有偏离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真正去尽我们的本分,我们有没有察我们的心,我们孝顺完父母之后心里很踏实,而不是应付。我们在工作当中尽忠职守,我们觉得自己很安慰,也不是应付,这都是要看清楚我们自己,进一步自己能照得清楚,自己的心地就像镜子一样很清净,照别人也能照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观人,可不能全部的精神都看别人好、看别人不好而已。

  说实在的,人与人都是磁场的感应。《易经》当中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用平常我们在讲的闽南话叫,「龙交龙,凤交凤,稳龟交洞憨」。对,你看我们都在讲我要很会看人,看到好的人,你要跟人家交朋友,人家不要你。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跟人家攀缘,是提升自己的德行,自然就感来好的人。这个教诲,孔夫子也说了,「为正以德,譬如北辰」,就像北辰(北极星)一样,北极星在那里,其他的星都围著它绕。有了德行,很多好友就自然吸引过来。很多年青人在那里沮丧,我怎么都交不到好朋友?继续这样子想就交不到好朋友。自己提升德行,提升爱心、恭敬心,好朋友就能感召来。

  《大学》里面有一句话讲得很好,「有德此有人」,有了德行就能感召好的人来,「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你看中国人把这些道理的次第先后,点得非常清楚。一般人看到这个句子的时候就想,这是当官的、当国家领导学的。中国文化是很圆融的,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天下都用得上。我们不要自己的分别,把这些这么好的教诲当面错过。你看这句话小到家庭,有了德行,才能感来有德行的人来到我们家庭;男士有德行,他感来好的老婆组成夫妇,好的对象来了。有人此有土,在古代,土就是你很有德行,有一个地方人民很信任你治理;用在家庭,这个土就是组成家庭。组成家庭以后,夫妻一条心,黄土化成金,有财,家道兴旺了。这个财不止是钱财,还有好的子孙,好的人才也会从家庭里面出来。

  范仲淹先生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中有一个还做到比自己还要高的正宰相的位置。而他们家有钱财了,又有好的后代。有财此有用,他们家的人才,他们家的财富用在哪里?要用对,用不对了,这个钱财就在这里,用对了,这个钱财能够庇荫后代子孙。所以这是一个循环,钱财、人才用对了,就感来更多有德行的后代子孙,你看他的家道到现在,范仲淹先生后代子孙估计已经超过一百万。所以润泽德本,你看他的财富跟他的子孙,把钱用在哪?用在帮助大众,所以他们后代子孙的德行又上来。

  所以人生正确的经营,就是把才华、财富都要用在提升自己的德行上,润泽德本。范仲淹先生去世的时候,他的义田是一千亩,到了清朝他后代子孙发展到多少亩?四千亩。范仲淹先生虽然离开了,但是他的那分德行,他的子孙继其志向承传下来,到了清朝是发扬光大。你看这一个循环,给我们人生很大的启示,所以不管我们经营好的家庭,还是好的企业团体,最根本的是先提升我们自己的德行。有了好的德行,好人、坏人我们一接触就感知得到,也能感应来一些志同道合的这些有缘的人,就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这个土用在企业上,就是我们的发展机会,市场。有土此有财,真正赚到的钱财,真正有德行,又能把这些好的经验承传给其他的同仁,人才愈聚愈多,而且用在社会国家,这样就对了。今天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