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三十八集)


   日期:2010/7/21 10: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八集)  2007/3/14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38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在五伦关系当中如何能无悔、如何能无怨,提到父慈子孝。这个孝,从对父母延伸到对我们的祖宗;这分悌,也延伸到对我们的炎黄子孙所有的同胞。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视师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关系也在父子关系这一伦。当然父母给了我们身命,老师给了我们慧命,所以我们跟随的老师、善知识,一定要有智慧来判断。而佛陀在教诲当中告诉我们,末法时期(我们这个时候是属於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么多,反而是邪师多,善知识难遇。假如跟到错误的邪师,很可能我们这一辈子道业不能成,这一辈子知见偏颇,很可能又造无量无边的罪业都说不定。这个必须很谨慎,不然我们人生就很遗憾、很后悔,甚至搞个万劫不复,那就麻烦了,所以必须要有判断力。

  判断力来自於我们的智慧,来自於我们学习真理,学习经典,才能有这个判断。因为现在学校里面的老师,他们对於伦理道德、是非善恶邪见的判断,自己到底有没有具备?以至於他们懂了之后,又有没有善巧方便来引导学生?这都是我们从事教育的人,为人师者应该反思的地方。现在学校注重知识跟技能的传授,比较忽略做人做事的教导。甚至很多老师从大学毕业,他整个十多年都考试考过来,对这些做人的道理所知也很少。所以事实上,老师们都应该再著重於这些仁义道德的学习,这样我们才无愧於这分志业、这个行业。

  韩愈先生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传,一个最重要的基础,传伦常之道。老师自己也要做个孝子,老师自己夫妻要和乐,这样才能把正确的处世这些道理传给学生。我们自己做不到,只说不做那是骗人,无法摄受,无法真正感动我们的学生。所以,老师们也都要来补这一课做人做事的这些圣贤教育,这都是刻不容缓。因为假如我们不懂,很可能教一年会误导学生一年都说不定。我们有心踏入教育界,就是希望能真正利益孩子的人生,我们绝不愿意误导学生。有这一分心,更应该精进学习这些道德学问。

  有一个研究生,他读书读了十七、八年,觉得读得很苦。有时候他们栽在书堆里面找资料,一找半天出不来。他们这个时代写论文,有一个方式有待商榷,就是去找一篇最好的论文然后批判它。这一篇好的论文,好的我们都还没学到,尽想著如何批判这篇论文,那个思想、观念都很偏颇,好像见不得好事,见到一件事已经习惯了要挑毛病。这个方式的引导都是有待商量的地方。学生年龄那么轻,向人学习的谦卑度都没有提起来,就已经形成傲慢,面对多有名的论文、多有名的学术,都先站在批判的角度。

  他们找资料找了半天,身心疲惫,走出图书馆,突然看到有人牵著狗在校园里面散步。看那个狗悠哉悠哉在那里走,突然这个学生想,我怎么活得好像不如这只狗自在?其实时时都想著如何批判人,哪有好日子过?施比受更有福,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去奉献服务於这个社会,他才有好日子。而这些批判的论文,真正能利益社会吗?哪一篇批判的论文出来利国利民?全部都束诸高阁的多。真正研究学问要经世致用,要真正能利益家庭、社会,这样我们才对得起这个学问,才对得起国家、学术单位对我们的栽培。不能净写一大堆根本用不上的东西,那都是民脂民膏,值得我们反思。

  他就很苦恼,又想起《论语》上面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明明学习是快乐的,我怎么学得那么痛苦?诸位朋友,我们学习快不快乐?你们的声音有点勉强。假如我们学得不快乐,那绝对学错了。这个「学」,一个小孩他的智慧被盖住了,什么盖住了?妄想、分别、执著把它给盖住,所以必须有手把他这个盖子给拿掉,让他智慧就可以重现。谁帮忙把这个盖子拿掉?谁帮忙?老师、还要有智慧的人,才能帮他把这分别执著妄想拿掉。

  假如我们当老师的人,「你成绩要考好,考不好就没有前途」,「考不好,我就打你」,不断的引导孩子就是为分数、就是为名、就是为利,这不只没把他的分别执著拿掉,还把他的分别执著给增加了。有中学老师跟学生讲,「你假如分数考得不够好,你就没有资格快乐」,这种引导都是很有待商榷的地方。真正的乐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助人为快乐之本,假如孩子所有的眼光都只在分数上,他会斤斤计较,他哪来的快乐?我说得这么顺,因为我就是过来人。以前看人家分数考得比我好很难受,看人家考得比我低很高兴,这叫幸灾乐祸。所以难怪以前福报这么差,找工作都找不好,这都其来有自。不只是幸灾乐祸,还落井下石,人家考得比我们不好,我们还过去拿著考卷告诉他,「我昨天都没怎么念,就考比你还高」,你看人家听了多内伤?所以见人家痛苦的时候,不可生喜庆心,这都是厚道之处。

  我们听到很多真实的例子,让我们觉得为人父母、为人老师,要好好的来思考这些问题。有一班的孩子,数学第一名是个女生。这个女生有一天请假,那天是考试,全班同学很好奇,因为大家都盯著要超过她,考得比她好,就问老师:「老师,她今天考试怎么没来?」结果那个女孩因为爷爷去世,所以请假,今天要去送爷爷。她的爷爷是数学教授,所以数学特别好,都会教导他这个孙女。老师就说今天这个同学她爷爷去世了,她要去送她爷爷,送终。结果全班同学非常高兴的说:「她爷爷终於死了!」你看人家死了爷爷,一点怜悯心都没有,想到的是我的机会来了,我可以考得超过她了,他终於不在了。

  真的很恐怖,名利、功利会让一个人的怜悯心、爱心完全看不到。很多家长还打如意算盘,「没关系,他对人都这么竞争,这样好,他才能出头。」说实在的,现在这个时代是团队合作的时代,谁愿意跟这样的人合作?在哪张报章杂志上看到哪一个成功人士是因为自己成功的?没有众人的协助、爱戴、帮忙,不可能!诸位朋友,假如这样的人,你敢不敢跟他合作?人家死了父母,死了爷爷奶奶,他居然这么高兴,你敢吗?所以,当老师听到学生高兴的反应,全身起鸡皮疙瘩,说我到底在教一班人,还是教一匹狼?但是反过头来看,学生为什么这么在乎成绩?我们父母、老师有责任,要反省。父母的如意算盘也不要这样打:他出去都跟人家竞争,跟人家斗,回来好好孝顺我就好了。没这种事,他的心计较,对於一切人都会是这种心态,最亲的人当然受到的伤害就最大。

  有一位企业家,我们台湾企业家到大陆,刚好经过黄河,他心里想这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他看到黄河非常有那种缅怀之情,就请计程车司机停一下,叫计程车司机陪他,一起在黄河旁好好的感受感受,听听黄河的水声。停了没有多久,这计程车司机就哭起来了,他吓了一跳,一个大男人怎么这么哭?等司机稳定情绪之后就说,他最近遇到一件事,很难过。因为他们夫妻俩省吃俭用,就希望照顾好自己的宝贝儿子,所以好吃的、营养的都先让他吃,他每天给他一只鸡腿吃。

  当然爱孩子、教育孩子要智慧,养育孩子要智慧,怎么样让孩子养得健康强壮,这不得不有正确的认识。你看现在的孩子吃的是愈营养,但是有没有愈健康?而且是愈有钱的家庭,愈不健康的占多数。明明有钱,怎么换不到健康?没有正确的常识。我自己教了几年书,很微妙,我曾经在山区教书,然后又在大都市教书。山区的孩子吃的比较没有那么营养,但是他们的身体比市区的强壮太多了,他们跑五圈、跑八圈,神态自若;都市里面的孩子,跑一、两圈就快上气不接下气。城市里的孩子吃太多肉,营养过剩。而且现在肉里面,大家其实都知道,含有过多的荷尔蒙、抗生素这些东西,甚至於农药。吃素跟吃肉的人,体内含有的农药,吃肉的是十五,吃素的是一,十五比一,这个数字也很惊人。因为所有的这些牛、羊都吃草,而这些植物、这些谷类也都喷洒农药,都入到它的肚子里面去。之后又给谁吃?给人吃。

  除了农药以外,荷尔蒙也很麻烦,吃了太多荷尔蒙,人的生理病变。现在女孩子生理期有的八岁、九岁就来了,甚至还有更早的。听说有个妈妈坚持让孩子每天吃一个鸡蛋,鸡蛋里面的荷尔蒙现在更多了,好像好小,那个小孩子生理期就来了。这些都很值得我们教育孩子,要具备这些判断力。现代的肉尽量少吃,多吃这些根茎花果蔬菜,都有很高的营养,我们多去认识清楚。都被一般的说法给误解了,说什么吃蔬菜水果不够营养,其实不然。这些豆类、花果里面根茎叶所含的营养,绝对不亚於肉类,甚至还超过很多。大家可以去上网查这些资料,都很容易取得,这是在身体方面。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也要懂。你什么都给孩子,他学到的是自私自利,所有的人都应该替我服务,慢慢的都变成应该的,理所当然,他就不会感恩了。

  所以食物都先给他吃了。有一天这计程车司机自己生病了,他的太太就想到,你生病了,就应该多吃些营养的东西。所以,把每天本来都要给孩子吃的鸡腿,就拿到先生面前说今天就你吃吧。结果先生手都还没有抬起来,说时迟那时快,突然一声啪,他的儿子给了他母亲一个耳光,然后对他母亲讲:「这个鸡腿是我的,怎么拿给爸爸吃?」这个都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不能宠,要有智慧去判断。你看这整个过程,都引导著孩子注重分数,注重自己的享受,都是自私自利的引导。父母应该把孝道、把爱心演给孩子看,这样才是真正爱护他。我们当老师的也应该反思到,不能把孩子完全引到一个功利的人生去。其实功利时时都是在那里贪求,贪心、欲望是不可能有满足的一天,所谓欲是深渊,这样的人生走下去,一定是患得患失,快乐不起来。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这些价值观我们有没有深植在孩子、学生的心目当中?

  这个研究生他想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确实人把执著放下,把分别放下,身心清净,身心平等,这样的人生是很高兴的。放下自私自利,能替别人著想,施比受更有福,乐善好施这样的人生真的快乐。去掉孩子的执著,去掉这个盖子,最重要的是先把自私自利放下,他的人生才有快乐可言。这位研究生也很有追根究柢的心,所以他就想,我读这么苦,一定不对,他就跑去问他学校的导师。就问他说:老师,孔夫子明明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是我怎么学得这么苦?他的老师听完之后,皱著眉头跟他说;「我跟你一样苦。」我们当老师的,愿不愿意引导孩子走向痛苦的人生?那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这分志业?假如老师都不知道幸福快乐在哪里,那要赶快用心去学习,哪有人愿意把孩子、把学生引到痛苦去?

  现在多少学子都希望以后能赚大钱,当企业家。其实我们看一看,现在企业家日子过得好吗?在大陆,近二十年左右的岁月,有一千二百个企业家自杀。你看他们的人生有多少的悔恨在其中?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人生思想,正确的人生态度,才会走成这个结果。一千二百个企业家自杀,跟我们有没有关系?你看现在多少为人的父母长者,都希望孩子以后扬眉吐气,赚大钱,净给他往这条路上推,这条路的结果是什么?那不得不思考。为什么他们会自杀?太多挺而走险,触动法网,太多禁不起财色名食睡的诱惑,把家庭都给搞砸了,内心做错了太多悔恨的事,想不开了。所以不打下这些做人做事德行的根基,能敌得过这世间的诱惑吗?能内心不空虚吗?这些结果都值得我们父母、老师深深反思,在他整个求学十多年的过程,我们到底少教了孩子什么?

  他的导师跟他回答,「我跟你一样」,他很失望,回去了。但是又不死心,我再找一个系上最有名的老师。有名,哪个名?名字的名,不是明白的明,找到那个很有名的老师。现在很多的老师在学校人气不错,跟学生都勾肩搭背,其实那个不对,那个不叫跟孩子打成一片,那根本都太过了,都有一点谄媚学生。师生本来就要有一种礼节,一种分寸,师生就像父子,今天看一个儿子跟父亲这样勾肩搭背,没大没小,不对。对老师要有基本的一种敬畏之心,不然学生一随便,对老师们没有恭敬心,所有的学问都从对老师、对经典、对圣贤人的恭敬心中得来的。这个都很值得我们细细的去观察。

  看到这个老师很有人气,就去问另外这位系上的老师,就问他,「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为什么愈读愈苦?结果这个老师想都没想,坚定的告诉他,「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意思就是说,人生苦是正常的,不苦才是不正常。所以这个时代倒过来了,对的变不对,不对的变对了。这个时代,佛陀交代「依法不依人」,经典讲的是人生的真相,不是现在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很可能都是错误的引导人生的价值观。孔夫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是真的,人学了,人明白了,人觉悟了,理得心安是一定快乐的,一定不跟人起冲突的。但是错误的思想,就不断的增长我们的自私自利,增长去跟人争,去跟人斗,得不到当然痛苦。所以这个时代我们自己要去判断,什么样的善知识才能够跟随,不然跟错了,整个人生方向都误导了。

  我们曾经听到一位年轻的女孩,她应该也二十几岁而已,她听了五天《弟子规》的课,在台上痛哭流涕。因为她跟到了邪师,做了让她父母肝肠寸断的事情,她现在事后想起来,觉得对父母非常有愧,就在台上发露忏悔。接著她说道,假如我先学《弟子规》,我就不会被邪师误导。因为《弟子规》一开头就告诉我「入则孝」,绝对不能做出让父母如此伤痛的事情。真的一部正法的经典,可以开人的慧眼,分辨是非善恶好坏,不然掉入邪师的错误思想里面就很麻烦。

  我们从这八点来判断,第一要戒,持戒。戒就是佛菩萨、圣贤人的言语、行为,他们的行持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在戒当中,像《弟子规》从头到尾也是戒。在佛法当中,有几个重要的戒律,像五戒,一个善知识绝对不会干杀盗YIN妄酒,犯五戒的事情。当然戒有开遮持犯,可是开戒有一个根本,绝对不是为自己自私自利;开戒不离慈悲众生,这才能开。比方妄语,妄语是不好的,但是不是那个妄语的动作不好,根本上是心地是欺骗他人、陷害他人,这个心地是错的,然后再讲出妄语。但是假如这个心地是为了对方好,让他不要再犯更严重的错,或者是当下不要让他太伤心,这个善巧,出自慈悲,为对方设想的心出来,这个叫开戒。

  在公案里面最明显的,有个猎人在追一只小白兔,小白兔跑在前面,被一个人看到这个小白兔往东边跑了。猎人跑过来就问这个人,小白兔刚从这里经过,它往哪里跑?这个人说往西边去了。他有没有妄语?这叫开戒。让他往西边去,这叫圆满,这叫利益所有的人。今天让猎人往西边去,他就不会犯杀戒,不会再造罪业,兔子也保全了它的性命。所以,有高度智慧的时候,事实上是可以事事无碍,理事无碍。这是举一个例子,在五戒当中有开。但是假如不是为了众生,而常常自己犯了这些罪过,这绝对是邪师,我们要冷静的自己去观察、去判断。

  包含在《梵网经》上讲的,佛弟子「不谤国主,不作国贼」,假如公然对国家领导人毁谤、侮辱,造成整个国家的人心惶惶,这也是不妥的,也是不对的。在整个几千年的历史,佛弟子纵使遇到了不明理的君王,要迫害佛法,你看三武灭法,这个时候佛弟子没有一句毁谤,默默承受,这才是佛弟子的榜样。哪有还公然毁谤国家领导,侮辱国家领导?这都是不妥的地方。为什么三武灭法,这些君王做出不对的行为,我们还是忍辱下来?因为他不对,我们不可以跟著他意气用事。能忍得下来,「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不论现行而论流弊」。假如当下三武灭法的时候,佛弟子反抗,后面的皇帝会想,「你看佛弟子、出家人还会起来反抗政府」,他以后对佛法就会产生猜疑。可是当君王不对的时候,佛弟子依然忍辱,等这个时期过了,后面的皇帝想「佛弟子非常善良,非常守法,这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马上又把佛法复兴起来了。这都是很重要的教诲,「不谤国主,不作国贼」。

  《缨络戒经》上讲的,「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守一个地方的规矩。我们佛弟子假如开车常闯红灯,坐在旁边的这些亲朋好友看了,对我们学佛都打个问号。确实还是要不犯国制,给世间人、给社会大众做个好的榜样。这是戒的部分。

  第二个,多闻,就是好学,就像孔老夫子讲,他学而不厌,学习从来没有厌倦。而学习没有厌倦,他的根本动力还是在慈悲为本。善知识内心时时把「众生无边誓愿度」放在心上,深怕自己学习的太懈怠,太晚有道德、学问来帮助大众。所以《华严经》上讲,要「勇猛精进,度一切众生出生死海」,这就是好学,多闻。《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也是表好学不倦。而且这个好学是能向一切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的社会大众,都有一个向学、好学之心。

  第三是证,他真正有契入那个境界。我们在师父很多的教诲当中,师父是真正给我们表演出来,「处逆境,随恶缘,不起瞋恚,业障尽消」,「随顺境,处善缘,不起贪痴,福慧全现」。所以一切境界都是修行的好机会,「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这都是在一切境界当中息灭自己的贪瞋痴,勤修戒定慧。什么时候勤修戒定慧?那是在一切境界当中。所以师父这些修学的心得、体悟,都是很宝贵,我们要好好去珍惜。

  第四是悲悯,这分大慈大悲的心。我们在哪里看出一个悲悯心?佛陀四十九年说法,没有一天休息,悲悯是不疲不厌,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孔夫子也是教不倦,一辈子也是认真教导弟子,因为他清楚,唯有这些学生、弟子们真正有道德学问,才能利益家国。所以这一分悲悯世界、悲悯天下的心,能够不疲不厌的来学习、教学。而且这个悲悯是平等的悲悯,不只是对人,对一切众生都是这样的心境。

  再来第五,无畏,无畏是没有任何的畏惧。诸位朋友,我们现在生活当中有没有哪些畏惧?有没有哪些境界会害怕?对,降伏魔怨才能无畏,魔在哪里?魔不在外面,在我们内心的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五毒。假如我们没有贪瞋痴慢,任何境界来,我们也没有恐惧。我们只要能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我们就对一切境界没有恐惧,不怕被境转,不只不怕被境转,还勇於去承担。

  阿难尊者在佛灭度之前作了一个梦,梦中梦到须弥山掉到他的头上,他双手把它撑住,也不觉得重。后来佛陀告诉他,承传整个佛法都要透过你把它说出来,承传整个正法的法脉。这个故事大家听过没有?没有听过?现在听过了。诸位朋友,谁是阿难?三千年前的阿难尊者是阿难。你看《地藏经》上讲,佛陀摩地藏菩萨顶,告诉地藏菩萨,汝之威德、汝之慈悲都不可思议。我灭度之后到弥勒菩萨来,这段时间就交给你,不要让众生堕到三恶道去了。摩地藏菩萨顶,给地藏菩萨摸头好多次,交代这件事交代了好几次,我们看了也很感动,你看地藏菩萨这么有担当。诸位朋友,谁是地藏菩萨?就是《地藏经》地藏菩萨!你看推得一干二净。

  我们跟师长学习,一定都记得这些教诲,现在要拿起来用。佛是我们的性德,菩萨表我们的修德,所以哪一尊菩萨不是自己?哪一尊菩萨不是在引导我们,就要效法菩萨。什么时候效法?当下效法。哪有菩萨说「这些菩萨做的,我都做不到」,这就是生分别,生执著。一定要想著如何效法菩萨、如何做到,而不是找藉口说做不到,那我们就在佛门又增添了分别,增添了执著。

  为什么交给地藏菩萨?因为地藏菩萨,整部《地藏经》最重要的精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一分孝敬心。人有孝敬心,不堕三恶道,这个无畏也是能让众生不要再堕三恶道的恐怖,所以我们要义无反顾,能够把这个责任承担下来,没有恐惧。谁是地藏菩萨?我们是地藏菩萨,悲智愿行四大菩萨都是我们要去效法、学习的。这个勇於去承担,大家会想「怕我没能力」。有多少力就尽心尽力去付出,尽心尽力就是圆满;也唯有尽心尽力,能唤醒大众的这一分愿心。我们昨天提的那位善欢喜首菩萨那只鸟,就是在提醒我们这个精神。

  第六,堪忍。忍得住,降伏得了自己的习气,忍得住一切人的毁谤、嫉妒、侮辱,甚至陷害都不会埋怨、不会冲突、不会计较。在《地藏经》当中有说到,「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这句经文对我们来讲,我们也是阎浮提众生,我们刚强难化在哪里要找出来。一定要对治习气,这叫严以律己,要忍住,不能再让习气再这样伤害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不愿意再做习气的奴隶。一切法得成於忍,首先要忍住、要伏住,要降伏习气,这是严以律己。但要宽以待人,所以这句「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在告诉我们,整个大众的根性是这个状态,所以我们更不能跟大众计较,更应该要能忍受这些磨难、境界。说实在的,当我们在忍受别人这些嫉妒、陷害的时候,那是真正在提升我们境界最好的机会。这些大的磨难、大的考验,才知道我们是真修还是假修。

  佛陀的前世是忍辱仙人,他遇到歌利王这么大的恶缘,肢解他的身体,当下没有瞋恨心,忍辱六度行成就了。因为有这种堪忍的功夫,本来佛陀(释迦牟尼佛)是比弥勒菩萨晚成佛,因为这个精进,后来在弥勒菩萨前就成佛了。诸位朋友们、诸位同修们,我们听到忍辱仙人这个公案对我们有没有什么启示?故事不能白听,这个故事的精神我们要把它承传下来。释迦牟尼佛做到了,释迦牟尼佛是谁?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的自性,释迦牟尼佛也是在这个娑婆界最好的示范。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寂灭,在一切境缘当中都不忘失慈悲心。释迦牟尼佛早成佛了,为什么?大慈大悲!希望早一点成佛,早一点能真正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们如何早成佛?愈难的境界来,愈是我们修学的机会,所以感谢困难、感谢挑战,怎么还会瞋恨?堪忍就可以做得出来。

  第七,无倦。没有厌倦,不疲不厌。一个好的善知识,那是真正都能够奉行、力行。在这几年来,我跟著杨淑芬老师在大陆推展中国文化,老师真的是无倦,不疲不厌。假如隔天要坐飞机到其他地方去,飞机上可能得坐三、五个小时,老师都会想,在飞机上有这段时间,我前一天就多干些活,干到天亮,然后上飞机睡觉,舍不得浪费时间。所以我有几次跟老师坐飞机,真的功力很高,一上飞机,飞机还没飞就已经睡著了。一路睡到飞机著陆,到达目的地,一落到地上就醒过来了,一分一秒都没有浪费掉。真的,也还是这颗慈悲为本的心。

  最后是善语具,言语柔和,言语有智慧。善语是能时时抓住善巧方便,把学生、把他人的善根给唤醒。佛陀面对一个杀人魔王要伤害他,还是坚信他的佛性,所以看著他、对著他还是说著,「仁者,你止步」,还是尊称他仁者,还是非常柔软的言语。由於这分真诚信任,把这个杀人魔王的善根给唤醒了。善语具有时候另外一个情景,必须喝斥学生把他给唤醒,那也是善语。有一次有个学生身体快不行了,还想著要见佛陀,又走不到精舍,就麻烦当地的人去通报佛陀,说我不行了,我快要往生了,可不可以请佛陀来到这里,我还想见佛陀一面。去通报完,很快的佛陀带著学生就赶到现场,当下佛陀就对著学生讲,我平常是怎么教你的?难道你临终的时候要想我这个臭皮囊吗?这也是善语,不只提醒了这个学生,还提醒了所有来的学生。最重要的要提起正念,提起佛号,念佛求生净土才对,依教奉行才是真的见如来,而不是执著佛陀的色相。佛陀在四十九年的讲经当中,上百次劝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是最重要的。

  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我们十三代的祖师,那时候有这些弟子们跑去寺院看老和尚,老和尚看了就骂,你们来干什么?来看老和尚。看我这个臭皮囊干什么?还不去好好「敦伦尽分,老实念佛」。这些都是提醒我们,都是善语具。好,这节课我们就先上到这里,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