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7


   日期:2010/7/28 9: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七集)  2005/7/20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5-07

  诸位朋友,大家好。以前我们看到很多经典上的话,总感觉它是束诸高阁,与我们有一段很大的距离,当我们用这样的态度去读经典就很难把它落实在生活当中,就很难透过实践而印证产生法喜,也没有人这么样引导我们。我遇过相当多的中文系朋友,在听完我们上的一些课都给他很深的感受,原来《四书》就在生活之中,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当中流露出来。

  刚刚我们举到当你把孩子教好,你修身功夫做到了,自然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一个妈妈,她去接她一年级的儿子,看到校门口有很多垃圾,很肮脏,她起了一个念头,应该去把它捡起来。我们爱护大自然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一份心意,不然爱护大自然都变成什么了?口号。在升学主义之下,标准答案都只在考卷上写出来,有没有在生活中做出来?当我们念书的时候产生了这样的态度,那学到的不是真诚,学到的是虚伪。学问根源就在提升一个人的心境,假如心已经往虚伪的方向发展,那一生的学问是绝无可能有所成就,我们要看看自己,看看下一代,用心的方向错了没有。

  这位妈妈想蹲下去捡垃圾觉得腰很紧,其实不是腰紧,是什么紧?心的执著把她拉住。这样人家会怎么看我?说不定当作到动物园去了,就在那里突破这个惯性,最后她还是捡。诸位朋友,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想做又不敢做。假如你真的没做了,回去之后内心怎么样?懊恼,不踏实,又被击败了。但是假如你克服了这个惯性,真正做下去了,在做的当下你会体会到什么?内心非常的平静,很喜悦,因为我们突破了自己,又做了该做的事。

  有一个孩子四年级,他的老师告诉他,每一年过年应该跟父母拜年感谢父母一年的照顾、教育之恩。孩子很好教,老师怎么说,回去他就怎么做。吃完年夜饭,他拿著一个盘子准备跟父母上茶,然后给他们拜年,顶三个礼,顶礼三拜。这个孩子要出门的时候觉得举步艰难,很痛苦,很紧张,心里一直在那里怦怦的跳,后来又来了好几个邻居在跟他父母聊天,他的障碍怎么样?更大了。这个学生想,老师都教了,我应该要当个好学生,就要去做。他深呼吸几口气踏出他的房间,一步一步走到他父母的跟前,突然双膝跪下去,这一跪很有意思,本来所有的大人都在那里谈话,这一跪跪下去,鸦雀无声,因为这一份孝心、德行有没有力量?当场磁场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瞪大眼睛看著他。这个孩子说道,他说还没跪下去以前,心里非常的紧张,等真的跪下去以后,觉得内心很舒坦,想讲什么就讲什么。给父母行完礼了,请问其他的邻居看到了会有什么感受?这家的孩子真乖,懂得感谢父母,到底去哪里上课的?是念了什么书?是遇到什么老师?你看这个孩子做出了德行,就已经产生移风易俗的效果。只要我们突破这个惯性,每一天都将移风易俗,每一天生命都将发光发热。

  这一位母亲突破了,开始捡垃圾,果不其然,她变成什么?变成希有动物,大家都在看她,而且都是斜眼看她,觉得她很奇怪。捡了三天,捡了四天,持续这样捡下来,一个礼拜以后,印证了哪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掌声鼓励,「德不孤,必有邻」。这个邻是谁?一切人。因为德是本有,本善是本有,任何一个人都将是我们道德的伙伴,重要的是我们的真诚够不够,我们的爱心足不足,一定可以感动每一个人。所有在旁的家长开始陪著她把大门前的垃圾捡干净,当小孩下课了,走到校门口前看到这一幕,学到什么?学到要时时爱护环境,时时爱护学校。一个动作产生了这么大的效应,这种生意要不要做?要做。这种生意投资报酬率太大了,可以影响家庭、影响社会,而这个对家庭的影响将是不断的承传下去。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

  儒家有一句教诲,当时我听了也是非常有感受,这一句教诲提到,「言行」,言语行为,「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一言一行都将产生对他人,以至於对万物的影响。您不相信,在办公室里面种两束万年青,其中一束万年青,你用言语称赞它,另外一束用言语骂它,一个月之后会不会有差异?差异很大。不只对人我们有影响,对一切万物,我们的言语行为都在作用。这个实验,江本胜博士的实验,我们在大陆也做了。有一班,前门放一颗苹果,后面也放一颗苹果,从前门走要称赞这颗苹果,从后面走要骂这颗苹果,一个礼拜做出来了,被骂的那颗苹果已经软掉了,然后表面比较多皱纹,前面这一颗没什么损害,差异满大。结果这位老师就把两颗苹果送我,害我不知所措。那一颗被骂的苹果要不要吃?这么一吃下去,所有骂的话都,哇。这样叫执著,要心能转境而不被境转,要吃以前再念十声佛号把它转掉就好了。

  言行都能够影响家庭、影响社会,我们一定要相当谨慎我们自己的行为。而谨慎行为也要从根源下手,从哪里下手?起心动念下手。当我念到这一句教诲的时候,突然会想到师长一句很重要的提醒,诸位朋友,您有没有想到哪一句跟它相应的教诲?哪个朋友说说看,你们不要紧张,我们不是考大学联考,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有没有想到哪一句?还是现在眼前一片空白?跟它相应的,在我们佛经的教诲当中,老和尚常说一个念头都是周遍法界,一言一行都是动天地,怎么可以不谨慎?一个念头整个宇宙都收到了。《无量寿经》也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宇宙间任何人的念头,他们都怎么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起一个善念,他们随喜;我们起一个恶念,这些菩萨都在笑我们,还念念想著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么还时时恶念相续?我们要有这个警觉就会更有敏锐度省察自己的念头。诸位朋友,不要我讲完以后,你的念头都不敢起了,每天活得很紧张,哎哟,这些大菩萨又要笑我了。大菩萨会不会笑你?他假如笑你,他就不是大菩萨。菩萨的心量宽广,我们的恶,他心里痕迹都不落。而当我们真正起了善念,所有的诸大菩萨随喜功德,冥冥当中都会怎么样?加持你,因为我们的念头与他们的善心接上频率了。

  我记得我在教书那一段时间会跟学生谈这些德育故事,在谈的过程我的学生举手说道,他说老师,你平常在上数学,讲话都没有现在这么大声,为什么你讲这些德育故事愈讲声音愈大?我们自己有没有注意到?没有刻意。可是一讲到这些故事,我们整个正气凛然,都是得到这些古圣先贤的护佑。

  确实当我们的念头时时都跟上善接上了频率,那你就不用操心了,就会有把握了。自己有把握,心安了,往后的日子抓住最高指导原则,这个最高指导原则在师长的教诲当中频率很高,出现很多次,六个字,要不要猜谜语猜猜看?哪六个字?「为佛法,为众生」。什么是佛法?一切的正法,觉悟的道理都含摄在里面。假如没有正法,众人的慧眼无法开,无法分辨是非善恶,一生这样走下来铁定是苦不堪言。我们要为正法、为众生,往后的日子就以这个为最高指导原则,其实大乘佛法的妙就妙在这里。当我们念念为众生、为他人,每天活得很快乐,因为施比受更有福,这样做了一年、二年,突然蓦然回首,我以前脾气不是很大吗?现在脾气在哪?不见了。就好像达摩祖师跟二祖慧可,慧可说:我的心不安。达摩祖师说:来,我帮你安。慧可讲道:觅心了不可得。突然觉得、感受到这个心根本是虚妄的,贪瞋痴是虚妄的。我们在时时为他人著想当中,我执断了,我执淡了,这是大乘佛法的妙处。

  我们在接受皈依的时候都会念到四弘誓愿,第一句是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四个次第不能颠倒,一楼不盖好,二三层盖不上去,可是这一楼又贯穿二三四楼。真正扎了「众生无边誓愿度」,请问「烦恼无尽誓愿断」好不好做?就好做了。都只看到别人的需要,你的德行、智慧不断的在提升,你在成就别人,突然有一天明白了,成就别人是真正的成就自己,那一颗感恩的心就上来了,感谢众生恩难报,好。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然,我们刚刚提到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像《弟子规》最后提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当我们领受圣教,领受《弟子规》,都能够落实在生活,以至於在讲解经典的时候都从他人的生活面去引导,接受的人很快就能得到经典的利益,这点相当重要。不是众人不能接受圣教,是我们能否从他们能接受的角度去引导、去协助。有一个母亲带著孩子去看烟火,烟火开始了,母亲看得很欢喜,「儿子,快看!快看!这么漂亮」。儿子没做声拉著她的手,「妈,哪有漂亮!我都看不到」。「你头抬起来看不就看到了!」旁边围的都是大人,小孩纵使抬起头来,有没有看到?看不到。妈妈以她自己的感受来衡量小孩,没有设身处地。突然发现了这一点,她赶快怎么样?蹲下去把儿子抱起来,儿子就看到了。一来要从修身下手,二来要设身处地,有耐性去成就他人,能够这样去做,必然可以让圣贤的教诲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在每一个家庭当中流露出圣教的利益。

  我们昨天提到理智的建立很重要,而理智必须透过学习真理才能建立。在我们一天多的课程当中,诸位朋友,您有没有新建立了哪一个理智的态度?有没有?都没有?有没有建立哪一个态度?这一天多的课,哪一句话出现的频率最高?「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待会儿太阳一定会露出来大放光明,因为五天结束以后有很多尧帝跟舜帝要出现了。时时这样观照,保证是「德日进,过日少」。

  要学习真理才能够建立理智,不能够什么书都拿来看,当我们还不能分别邪正真妄,看书要谨慎。那几千年的圣哲人都帮我们做好准备,这些经典都已经历经几千年的印证,我们可以安安心心去学习、去领受。而是否能够让中国文化在你的人生、在你的家庭当中起作用,根源还在信心。当然我们当下的信心,现在已经达到百分之多少?一百。回去一个礼拜以后,是百分之多少?八十,那还有点欣慰。一年以后呢?再来一次。我在海口讲课最怕听到一句话,「蔡老师,你讲得真好」,听了三个月见到我还是「蔡老师,你讲得真好」,我都很紧张,为什么?假如他这三个月真正去落实了,他见到我不会说「蔡老师,你讲得真好」,他会说什么?他会提到他自己生活当中、工作当中的改变,他们来听都是来听看看蔡老师有没有进步。

  有一个朋友,他去参加北京的课,上了五天。过了一个月,我跟他打了一通电话,他跟我说,他说蔡老师,我那五天的境界真是好,心里面非常的仁慈、非常的平等,但是现在的状况大不如前。确确实实,学习贵在自知,有自知之明。从这里我们也了解到很多的习惯要去克服,用什么方法?薰修,要长时薰修,这样境界就不会退,不然进三步、退四步,哇,那很累人。除了薰习不能够间断之外,很重要的一点,信心要非常的坚定,要任何的风浪来,我们都不为所动,我对圣哲人有这个信心。因为现在太多的书籍都会批判《四书》,批判经典,有时候我们看了还被它影响,信心动摇。

  我记得我去到北京,刚好杨老师领我去一家很大的书局看书,摆了一叠厚厚的书,那一叠叫《论语新解》,现代的这些学术界的人来解《论语》,我跟杨老师翻了好几页翻不下去,有一点很严重的心态,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比写书的人站在二楼,二楼所能看到的范围就是二楼的高度所画出的圆,他看到有这个花,有这个草。孔老夫子已经爬到屋顶了,站在二十层楼,二十层楼能看到多大的范围?二十层楼高度所画出的圆。当孔老夫子讲说我看到了桧木,我看到了黑心木,他说孔子骗人,我没看到,然后要把孔子拉到二楼来,你看这个才是真理,一定要把孔子的教诲解到什么境界?解到二层楼的境界,现在这个情况很严重。

  很多人又说,你看经典里面说要孝顺,什么都顺,愚昧了,父母错了还要顺吗?讲起来好像很有道理。这样批判的人保证连一本重要经典从头看到尾都没有,最起码他没看过《弟子规》。他没看过《弟子规》,先看其他的经典,他的学问盖不上去。《三字经》说道:「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小学的教诲纲领没有扎根,就没打地基,房子盖上去了,迟早有一天会怎么样?八风一来就倒了。他《弟子规》都没看过,《弟子规》看过的人会不会这么说话?是不是所有都要顺?哪个时候不能随顺?「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怎么哪有所有的都随著父母的意思做?没有。父母错的时候我们要规劝,但是还是顺,顺什么?顺势而为。学问不能学呆了,学死了。看到父母的错误,这个错误可能是三四十年,你要不要马上过去硬是要把他完全纠正?这样会有什么情况?很可能父子都怎么样?大吵起来了,要顺势而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看武侠小说看太多了,这么厚的冰,你一个如来神掌就要把它全化掉,那是神话,那不是道法自然。

  那一天刚好我去调整一下脊椎,当你看到一个人脊椎歪了,你下一个动作是什么?是不是去把脊椎拉过来,把它拉直。你看到人家脊椎歪了,马上去把它拉直会发生什么事情?啪!脊椎断了,这个叫以善心行恶事,本来要帮别人,愈帮愈忙。应该怎么做?先把影响脊椎歪掉的因素找到,是不是只有一个因素?不止,那好几块肌肉把它怎么样?拉过来。相同的,一个人的行为偏差有多少的拉力在影响他,我们有没有洞察得到?帮人帮彻底,送佛要送到西天去,你就会观察他当下的因缘,如何去做才能让他欢喜的接受。

  我们要学习雨水一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你看这个春雨都来得恰到好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你在帮别人的时候,他人很强烈的感觉,他在帮我,他在帮我,请问对方有什么心理状态?他会觉得很有压力。他都这么帮我,我都没改变,下次我不敢见他了。有没有这种情况?有可能。我们帮人,顺他的势,让他觉得做得不会很困难,做当中你又给他肯定,「你能做到这样,很不错了,很不简单,假如跟我以前,那我根本比不上你」,让他很欢喜的在成长,这个叫顺势而为。我们劝诫自己的父母、亲友,也依然要去观察他当下所有的因缘状态,如何去引导才能让他愈来愈好,这个要靠我们的耐性,靠我们的智慧去做,好。

  所以现在因为太多的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让我们对於圣教的信心都会产生干扰。诸位朋友,你会不会被干扰?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现在的社会会搞成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这个现象在春秋战国时代,夫子就有这种感慨。假如夫子来到二千五百多年后的现在,不知道会讲什么话?在春秋战国夫子已经摇摇头,「大道之不行,我知之矣」。假如来到我们这个世间,夫子可能一句话都怎么样?讲不出来,人怎么搞成这般模样了!

  行为是结果,原因在思想观念偏颇。我们现在的思想里面装最多的是什么?自己,这是功利主义的产物,资本主义的产物。都想到要利益自己,所以以自我为中心,讲得比较容易了解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会干出损人利己。其实有没有损人利己的事?没有。这个念头把自己的福分折掉了,叫小人冤枉做小人。当小人明白道理了,他愿不愿意继续这样干下去?可是为什么现在人一直在干?不明理,他们很可怜,本来可以幸福的人生,到头来搞得众叛亲离,你要可怜他们。从根本上错误了,人一自私,贪心、瞋恚心上来了,竞争,竞争解决不了,开始攻击对方,斗争、战争,最后会走向哪里?小时候走在马路上看到电线杆写了四个字:末日到了,到了没有?到了?你感觉到了?什么叫末日?中国有一句话叫「生不如死」,活著比死还痛苦那叫末日,中国话又说「度日如年」,那个比不活还痛苦,叫末日。

  小时候常常会听到某一个家的爷爷或者祖父去世了,半夜睡著了就走了,以前都听得到,现在听得到吗?除非他是念佛人,或者是行善很多的,才有这样的善终。现在一百个人里面,差不多有八成以上都可能是疾病摧残之后才去世。这个时代很多骂人的话,现在都变成什么?事实了,叫「不得好死」,叫「不见棺材不掉泪」。人都不得好死,每一次想到我老了会怎么样?那日子好不好过?很难受。

  听过好几个个案,记得在十多年前我在新闻里面看到,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跟他父母要一台轿车,他的父母不给,他找了几个同学把他父母都杀了,后来接受审判,他两个姐姐也到场,这个年轻人完全没有惭愧之色,当记者在拍他的时候,他怒目相向喊著说,拍什么拍!有什么好拍!诸位朋友,你还记得这件事吗?那时候我十多岁,记忆深刻。其实在那个当下,你有没有体会什么叫末日?当人的心中没有道德,没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人活起来相当痛苦,没有安全感。在到大陆这段时间也听到,有一个十三岁的年轻人煮饭给他父亲吃,吃完以后,父亲就暴毙死了,没钱验尸就草草埋葬。后来他母亲过一段时间也死了,也是吃了他煮的饭,也草草埋了。刚好在祭祀父母祭祀完,把这些菜拿起来,他就往水沟倒下去,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他的婶婶看了,心里为之一惊,吓了一跳。接著他走过去问他的婶婶说,我爸爸妈妈是不是有买保险?婶婶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赶快报警处理。调查结果,他为了领这笔保险费把父母杀了,保险金一万多块钱,一万多块。他拿这一万多块干什么?买一支手机。当我们的下一代欲望打开了,将会干出多少完全没有人性的事情!我们要有警觉。

  我常常跟教育同仁说道,把我们的学生教好太重要了,因为二三十年之后,他们是社会国家的栋梁,假如这个时候他掌权了,他又没有学到孝亲,又没有学到敬老,他马上就说「这群糟老头真是负担,把他们抛在一旁吧」,我们的晚年堪忧,有没有体会到什么叫生命共同体?所以每位老师、每位家长有责任把下一代教好,这样我们的晚年才会有幸福可言。

  看到了这些孩子的行为我们要有警觉性,这样的恶果不能再让它继续出现。诸位朋友,现在这样的恶果才刚刚开始,往后的一二十年将如雨后春笋般,我们不能站在一旁干著急,要怎么样?赶快种下好的种子,以便一二十年之后能够扭转干坤。在这个时代当中,眼光要深远,不然会被这些社会情境搞得你内心非常的恐慌。当然,我们这一段话听完,诸位朋友也不要回去开始算,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我们每一个人真正都达到尧帝、舜帝的境界,就能把一二十年缩成多少?怎么声音这么小?有没有信心?所以信心要随时考验才行。

  我们看到了,根源在要把自私的心转掉,就不会在生活当中、在团体、国与国当中,出现这一些不好的景象。打开报纸,每天有没有上演这些戏?几乎是每天都有。觉者畏因,迷者畏果,我们要当觉悟的人,从根源救起,放下自私自利,重新提起圣哲人的教诲,以仁爱为出发点,时时替人著想,人的善念启动了,懂得互助,懂得互爱,迈向孔老夫子的社会理想:大同世界。诸位朋友,大同世界什么时候契入?很多的道理我们要非常灵活的去体会、去运用,佛法说共业当中有别业,你只要当下信受,全心全意去奉行,你的家庭很快就会变成什么?大同世界。你的公司就很快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够达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难不难?不难。诸位朋友,我们这几天来上课处在什么世界?「大同世界。」那不远了。好,早上的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