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13


   日期:2010/8/4 8: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三集)  2005/7/27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6-13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学贵力行,在力行当中也有它的次第、步骤,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要先从自己的习气开始改起。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四件事,而是几件事?一件事。修身做得彻底,自然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力。这几天我们举了几个小孩的例子,他们真的依教奉行了,家庭感动。他们的事迹、事例,我们到各地讲课,所有的人也都引以为榜样,都起而效法,这就达到治国、平天下。

  而在整个中国大陆推展中国文化其实并不复杂,我们看到不是孩子不好教,谁不好教?大人。今天太太来学习,学习以后颇有心得,要回去教谁?你们怎么这么有智慧!孩子不是最难教的,先生不好教;或者先生来听课了,回去最重要教谁?教太太。因为大人的成见比较重,习气比较深。当夫妻之间进一步能够达成共识,诸位朋友,共识好不好达成?你们怎么摇头?没信心那不就做不下去了,要有信心,要拿出理智,人之初性本善,人类理智里面最根本的就要有这个信念,这样你很多事情都能够充满动力。

  并不难,怎么说?因为夫妻都是希望孩子有成长、孩子有德行,家庭愈来愈和睦,这个共识没有问题吧?有没有问题?目标既然一样,为什么不容易取得共识?不要自己先预设立场。当然,与对方沟通,不是你想讲什么,要先从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不要硬碰硬,要懂得顺势而为。先生做到《弟子规》哪一句,你马上随喜赞叹:你做得真好,一定是孩子的好榜样。他愈来愈觉得自己还不错,有使命感。要善巧去鼓励。不止小孩要鼓励,先生要不要鼓励?也要。你说做家事对孩子的人格身心影响很大,那我们就应该当好榜样,做给小孩子看。

  刚好今天你先生心血来潮帮你洗碗,洗了碗以后你走近一看,十个有九个很脏,怎么办?「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宁」,不要再指责了,要互相随喜赞叹,家和万事兴。马上把那个唯一一个干净的拿出来,然后走过去用非常欣赏赞叹的眼神。诸位朋友,这样的眼神你多久没有拿出来了?是不是从结婚以后就拿不出来了?你看,这就是人的分别,要时时像初心一样、像初恋一样,那就会白头偕老。说这个碗洗得真干净,想当年我第一次洗也不可能洗那么干净,你先生说好,明天我再帮你洗。要顺势而为,一片真诚,慢慢因为有共同的目标,共识的建立,不要想得太困难。

  因为我接触太多家长,他们谈话都说「老师,你讲的很对,你讲的很有道理,但是…」,我如果听到「但是」,还没做就预设立场,人的问题就在这里。做的都没啥问题,问题都怎么出来的?想出来的,真的。有两个和尚要去南海拜南海观音,一个很穷,一个很有钱。这个富和尚还在那里张罗,走了一段路之后到哪个驿站休息,在那里规划,地图还买了好几张。这位穷和尚啥也没有,只有一个钵、一根锡杖,他就出发了。因为走的当下遇到问题就解决,解决完之后智慧长了,更多的能力可以应对。走了一段时间终於到了南海拜观音,这位穷和尚回到故乡,这个富和尚还没出发,还在想一大堆,就是要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我才能走。我们常常在谈话当中,「假如我先生怎么样了,我就能怎么样」、「假如某某同事怎么样了,那我就能怎么样」,都先要求谁?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问题就卡在自己的执著当中,而不是时时去想到我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付出,我多做一点。好,我们不要预设立场。

  我在海口推展,确实,因为我这个人脑筋比较简单,没很复杂,看到真相是大人是关键,大人不学好,小孩怎么教也没用,因为大人不学好,你教孩子做人要这样做,他回到家里,在学校看老师、看父母,学的是这样,做怎么做这样,他心里服不服?不服气。做了以后再说叫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叫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叫骗人。小孩子希不希望被人家骗?你自己被人家骗舒不舒服?那绝对是敢怒不敢言,但是到最后一定会爆发。我们把重点没摆在小孩,摆在老师跟家长。为什么要跟老师上课?因为他是教育从业人员,他有一定的根基,只要他学好了,他可以跟几十个家庭做沟通,这样就可以全面铺开。家长学会了,他也懂得跟老师配合,亲师合作,事半功倍。方向抓出来了,就开始办。

  三种课程,第一个先办儿童课程,因为你教他的孩子他欢喜,这叫「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当他的孩子来上课,回去给他端洗脚水,他高兴,回去给他捶背,他欢喜。生了欢喜以后好说话,说这些观念我们必须长期学习,好好配合,这样成就孩子更快,家长开始来上课了。从十个、二十个,上了半年以后变成快两百个人。从这里我们发现家长不是不愿意教好孩子,他是没方法,整天在那里干著急。因为你上了小孩的课你就开始累积教学经验,一有教学的经验你跟家长沟通都是实力,都是真实的功夫,家长听了很佩服。你在累积跟家长上课的经验以后,那教学对学生也好、对家长也好,这经验就愈来愈多。

  而全面落实德行的教育在一般教育从业人员不多了,虽然我们不见得是师范院校毕业的,但是只要我们全心全意去落实德行,教导德行教育,你的经验会积累得比他还快。当这些家长本身就是老师,或这些家长把他的孩子、老师都带来了,你就开始有机会跟第一线的老师接触。接触了,第三个课程水到渠成,开老师课。我师范院校也才念一年,用心才是专业,诚心就有方法,你真正用心了,经验的积累很快的。我真正教书的时间是两年半,但是我们很用心在教,我们也把方向抓对了。很多教书教了一辈子,已经退休了,他来对我们这些老师说到,我一辈子教书白教了,因为没有抓到德行的核心。这三种课办下来,自然能够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

  所以诸位朋友,我们也希望每个人回到自己的社区开始办课程,回到自己的公司。一个公司要能够发展的好,最重要的,思想、观念要一致,见和同解,向心力强,团结就是力量。所有做人做事的原则从开始做弟子规建立起来。我在深圳,有些企业家来听课,他们就用弟子规当作整个公司的生活规范,从自己的公司做起。像之前有提到那位律师老板,他也固定时间跟员工讲弟子规,他就说到他还没学弟子规以前,他看到他的下属,心里都想:你们应该多尊重我,应该多礼敬我。当上司的人有没有这种想法?对!你看我给你发薪水。他这样的念头,他说下属很难恭敬他,常常他会觉得下属无礼。

  后来学了经典以后,他了解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不去要求员工对他好,他首先想到我能为员工做些什么,在能力上尽力教导。出差到各地去,都会买当地的名产回来,然后放在桌上:来,大家吃。把公司的气氛经营的像家庭一样,落实弟子规。有一天他突然感受到,以前要求员工尊敬他,反效果,现在根本没有念头想说员工要尊敬他,但是员工却愈来愈恭敬他,这叫道法自然。在公司里面落实,公司像家庭一样,我们为人上司就好像父母、好像兄长一般。当员工结婚了,我们都能够去致意、去祝福,当员工家里有困难,我们能够去协助、帮忙,有这份仁爱之心,相信一定会赢得员工的忠诚,员工的向心力。

  有个学校在广东省,它的教务主任来听了五天课,这位教务主任对我们说到,我读大学读了四年,我这四年大学所记的笔记还比不上我这五天上课记的笔记。为什么他记那么多笔记?他说这些观念、这些做法都将让学生得利益。你看他的存心非常好,拼命记重点。他本来是在抽烟的,也已经抽了好多年,他年纪比我还大一点,那五天过程他一口烟也没抽,后来就戒掉了。真是决心重要,可能是他听到了以身作则。

  后来我到他们学校去做了一场演讲,他的校长也很支持。有一天报纸上说《弟子规》不能读,《弟子规》是愚孝,《弟子规》说「余力学文」,学习不能摆在后面,学习要摆前面。这对於《弟子规》的深意并不了解。现在很多的现象是不了解的人批评得特别厉害,请问他这么批评的当下,《弟子规》他看过没有?《弟子规》教我们愚孝吗?「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为什么余力学文?今天德行的基础没有扎好,他有更多的学历、知识会干什么?高学历都是高科技犯罪。

  一个孩子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这个没听过吗?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无才,次一等,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会造成社会的危机。我们回想一下几千年的历史,祸国殃民者是哪一个?无德有才将危害天下。而第二个有德无才,没关系,只要他有德了,他知道凡是人皆须爱,他知道要利益社会,他会督促自己去学习,他绝对会愈来愈有才华。德是一个人一生学问、事业发展的根源所在。

  诸位朋友,你们看我写字、看我画画就知道我有没有才华?没才华,真的,从小到大没参加过什么比赛。刚好在大学三、四年级当中,听了一些演讲,有了一些收获,听到一些健康人生观,挺好的观念,因为有一份热忱的心,希望能利益他人,其他才华都没有了,有了这么一点点对的观念,那就帮助大家。我在学校对面的泡沫红茶店地下室搬了几个椅子,拜托几个学弟、学妺:拜托一下,来听我讲讲课。就从三、四个学弟、学妹开始讲起。本来口才不好,真的,没参加过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我这个台湾国语,怎么可能会轮到我。就这样开始练起,慢慢的能力也有提升,愈有提升我们愈记住「己有能,勿自私」,要把经验无私的告诉别人。有德者必定会有才,这个先后顺序不能搞乱。中国话说「德才兼备」,这句话有意思,有没有说「才德兼备」?代表德为先,才为后。

  这个校长刚好家里订了报纸,就有这篇《弟子规》不能读,她的先生拿这篇文章就对她讲,你不能再推《弟子规》了,你再推《弟子规》的话,会犯路线错误。这个路线错误是大陆那边的术语,我们会比较不了解,就是你这么做,到时候主管单位不认同,那你可能得丢乌纱帽了。这位女校长说到,他有他的看法,我的我的责任,把孩子的德行教好,是我当校长的职责。当她把话说完,她的先生看著她说,他说我觉得你特别适合当国家领导人,当这个校长对你太屈就了。

  她的学校由於教务主任、校长的推动,后来香港有学校要到广东省做德行教育的交流,广东省就推了这个学校来示范。你看,一个学校也将产生很大的力量。我们从眼前社区、公司还有学校,开始从点画线,从线画面,那我们在不同的点上、因缘上努力付出,等时机成熟了,我们在终点相见,挥挥手。不用到终点,在过程当中,大家时时都有互相交流的机会。我们在庐江,今年底将有五栋大楼落成,「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欢迎诸位朋友可以到庐江来,大家互相交流经验。好,这是我们提到如何去推动、落实。

  而学习的次序,「小学终,至四书」,这本《小学》是宋朝朱熹夫子编的一本书,里面所谈的都是孩子从小对长者应对进退之礼,洒扫应对进退的能力。当他学到这些东西,他在内心里面产生恭敬之心。而这个基础假如没有扎好,直接让他读四书五经,他读了以后跟他的心性没有相应。而教《小学》这个部分,如何处事待人,如何独立生活,如何爱护他人,这个部分没有学,因为这个部分在古代谁教?家庭就教了,当孩子送到私塾以前,这个《小学》都已经落实了。而我们现在家庭教育没做,这个《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学问,你八十岁还没学都得重来,这叫补习教育。我们要审时度势,这个要补好。

  假如这些道理没有落实,就好比林则徐先生在他人生的经验当中提了十件事,当这十件事你犯了这些过错,那你的人生将是白忙一场。这是林则徐先生的「十无益」,在十无益当中有两点针对学习,「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一个孩子与人相处行为没有规范的话,纵使他读了很多书,没用,因为跟他的心性不相应,读书无益,要行与心相应才对。再来,「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一个孩子恭敬心没起,先起傲慢,纵使读尽天下之书,也无用,只会卖弄,只会炫耀而己。生活点滴的礼貌统统要落实,生活的整洁、秩序要落实,这都是《小学》最重要的内容教导。

  而这本《小学》是在南宋的时候,离现在已经有好几百年,里面很多的词句,因为我翻过,跟现在的社会状况有一点出入,我看的时候差不多六七成、七八成而已,很多句子还不一定看得懂。而我愈看愈感受到,清朝李毓秀李夫子非常仁慈,他把《小学》这本最重要的纲领统统抓到了,又透过孔老夫子的一句话,《论语》学而篇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抓出了为人处事七个最重要的纲领,他透过这七个纲领编成了《弟子规》,完全跟《小学》相应。

  因为是清朝编的书,离我们现在非常的接近,每一句我们都能了解,都容易落实。当把《弟子规》学好了,再来读《四书》,因为学习的方法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一门是掌握圣贤教诲的纲领所在的经典,《弟子规》就是掌握了纲领。当孩子真正把《弟子规》学好了,他再去读《论语》,比方读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当他看到「孝」跟「弟」这两个字,是不是只有两个字?不是,他看到孝这个字脑子里浮现了什么?「父母呼,应勿缓」、「冬则温,夏则凊」,因为他已经落实了,他对孝了解到就是生活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他这个纲领一抓住了,学的每句经文都是落在实处。他读《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他会跟老师讲:老师,这句话就是《弟子规》说的「身有伤,贻亲忧」。《弟子规》所掌握的纲领将有助於他对其他经典道理的领受。好,这是一门。

  深入,学问要深入重在解行相应,了解之后要去做,随著你力行的深度,你的理解也会加深加广。确实,你愈做愈会感觉每句经文真是无量义。诸位朋友,当我读到「缓揭帘,勿有声」,每个行为都是存心表现出来,心行一如。请问「缓揭帘,勿有声」是用什么样的心境做这个动作?为什么?深怕这个声响会影响到别人。你看,仁慈之心就在一举手一投足当中落实。有一天我晚上回来,在走路的时候突然想到哪一句?「缓揭帘,勿有声」,走路的声音不要吵到别人,当我打开铁门也会轻轻的开,轻轻的关,因为你已经体谅到不要因为我们的声响而影响到他人的安宁、他人的生活。这一句细心,这一句仁心,不只会在声音当中体现出来,它转化成你的心性以后,你会去考虑不只声音不能影响他人的安宁,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为也不能造成别人的烦恼。你的心愈来愈细,你的心愈来愈设身处地,这是「缓揭帘,勿有声」。这么真正做到,从粗鲁也会变得很细腻。

  像我以前也是常常东紫一块、西紫一块,真的,我记得小时候能一个月没有受什么伤,那是很奇怪的事情。在外婆家奔跑,记得有一次滑倒了,头栽下去,两根门牙都不见了。常常都是磕磕碰碰,伤痕累累。突然有一天我想了一下,从接触圣贤教诲以后我就很少再受伤了。学问确实可以变化气质,不是从行为变,是从行为内化以后,心性改变。不只怕揭帘影响别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每个物品我们都应该礼敬使用它。你揭帘的时候,「刷」,那么粗鲁,本来可以用十年的东西,用多久?所以使用任何一个东西要爱护它,不要粗鲁。突然有一天我在穿衣服的时候也会想到什么?「缓揭帘,勿有声」,你给它太大力了,该穿五年的衣服,可能一年就报销了。你会变得愈来愈温柔,这叫一切皆恭敬。不管对有生命的,还是对没生命。这些心理的感受体悟都来自於你要去行,行了体会不同,解的体会就不同,解的愈深行的愈深刻,解行相应。这就好比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互相帮助,好像两个轮子要配合得好,这才能深入。

  长时,这个长时是指不间断、不怀疑、还有不夹杂。古代常常说到「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这句话夸不夸张?一点都不夸张,不然你做做实验,你三天都不看经典,三天前先去拍个照,三天以后再来拍拍看;像我假如去做实验,三天以后拍起来,可能像警察局里面那个。因为我们现在的烦恼太多了,不常常用经典提醒,烦恼又丛生,相由心生,这个面相又会变,要每天薰习才行。好,要长时。

  我会给朋友开一帖中药,这帖中药很有效,吃了每个人都很有效果,我已经开了一年多了,你们知不知道我的副业是当医生?专门开治标、治本的药,早晚把《弟子规》念一遍。在海口半年下来只有一个人做到。诸位朋友,早晚念一遍能做到的举手?好,谁有相机,把它拍一下,因为「凡出言,信为先」,刚刚举手的人很后悔。其实学问这条路上没有人可以勉强你,学问的成就与否来自於自动自发。你看我这么仁慈,我怎么忍心制造你们的压力?重要的是自己要努力才行。早上念一遍,提醒自己今天这些教诲要落实,晚上念一遍,看看有没有做到,做到的,自己自我鼓励一下。像杨老师,她常常工作很忙,把一些事做好了,她就会泡一杯茶或泡一杯咖啡,然后在那里慢慢的喝,然后对自己讲:你真是很优秀!这么难的事情现在也做完。这个叫自我鼓励,做到了:不错!还没做到的,提醒自己明天再努力。而晚上念一次最好不要在睡前念,因为假如睡前念,有时候睡魔来了就忘记念了。最好是你下完班吃饭以前,就先自我检讨一下,相信你那一碗饭也会吃得很安心。这是长时。

  薰修,这个薰就好像拿著檀香在衣服上过几下,这个衣服就有香气。学问没有别的方法,一定要有恒心,持续不断坚持学习。这个修是修正,我们之前提过了,修正自己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而薰要有环境,我们一定要把弟子规转变成家风、转变成企业文化,这样子就能达到团体当中、家庭当中互相学习。所谓「相观而善」,你这句做到了,我跟你学习,那句孩子做到了,我跟孩子学习,整个环境就在薰习了。而这个修,假如你能够回到起心动念处,那这个就是从根本下手。我们起一个念头,要问自己有没有违背弟子规?起一个念头,有没有违背真诚?有没有违背清净、平等心、慈悲的心、觉悟的心?从念头改起,进步就会特别快。好,这是学习的次序、方法。

  我们打开手册第一页,我们一起把第一段念一下,预备起: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古人早在《礼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好,这句话重要,不管家庭、不管团体,教学最重要。家庭没有教学,德行落不到实处,家庭富贵了,将是祸患进来了,企业不重视教育,发达以后将会让员工挥霍、奢侈。教育才是家庭、团体以至於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大根大本。好,我们接著看第二段,「可惜的是」,预备起:

  可惜的是,近百年来,由於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极需靠我们在中华大地上恢复挽救。因为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兴盛的基础。】

  几千年的历史印证,中国文化创造了多次的盛世,离我们最近的清朝,在康熙、雍正、干隆时期,也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清朝为什么强?清朝是属於外来民族统治中国,他们是少数人,居然能统领上亿人,凭的是什么?中国人很老实、很厚道,只要你真正爱护我们,我们不跟你搞种族对立,不搞种族纷争,中国文化内涵的包容性相当的强。清朝因为从康熙以后非常重视中国文化,每天在宫廷里面都讲经典,一讲经典,所有大臣见和同解,万众一心,国家很快就兴盛起来。这个盛世维系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康干盛世。

  后来从道光、咸丰以后开始衰弱下来,因为从咸丰以后出现了一个女性同胞,叫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掌握了权力,当她在听到这些讲经的老师在讲解经文,她的内心可能很难受,贪心,怎么又在骂我?瞋恚心,怎么又在讲我?听了很不高兴,就对这些老师说你们明天别来了,中国的经典就没再讲了。一没讲,人的思想乱了,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诱惑快速席卷,整个朝政就败下来。清朝盛,盛在重视中国文化,清朝的衰,衰在不重视中国文化。诸位朋友,中国人这个衰,应该怎么样?这只龙该醒了吧?醒了没有?好像没醒。要再创中国文化下一个盛世,中国人的扬眉吐气,不是靠军事、武力,靠文化的复兴,将可以利益中国人,又可以利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好,诸位朋友,我们会在哪里?你要参与哪一段?我们共勉之。

  好,我们接著把下一段念一遍,预备起:

  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著过时。因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它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给人类幸福、美满。】

  历久弥新,除了太阳的譬喻,我们另外可以把中国文化譬喻成一棵五千年的大树,这棵大树的树干已经挺立在天地之间五千年。这个树干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的原理原则,做人的真理,这不会因为时空改变。而这棵五千年的大树,却每一年都发新芽,每一年发新芽就好比每个朝代社会环境都有变化。这棵大树顺应著时节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依然长出能适应当时候环境、气候的树叶花果。掌握了原理原则,同样需要活学活用,与时俱进,那我们就可以在每个时代开出最灿烂、最美丽的花果。

  中国重视礼仪,见到国家领导人,在清朝应该怎么做?三跪九叩。假如现在我们见到领导人,马上跪下去三跪九叩,适不适合?时代变迁,恭敬的心要在,但是礼仪要随著这个时代去活用。不然到时候有个学生跟国家的领导者磕头,他会问这个小朋友谁教的?他说蔡老师教的,那我可能会怎么样?要活学活用。当我们体会到要与时俱进,我们在理解每句经文就不会死在经句上。

  《弟子规》从第一句讲到最后一句,最少要花四十个小时。我在台南已经录了一套,诸位朋友不要担心不知道《弟子规》怎么教,而这本书后面就有《弟子规》的易解。台南那四十集,我们现在在佛卫慈悲台有播放,华藏净宗学会在近期之内也会做出来,到时候欢迎大家拿回家切磋研究。这六天的课程,我们最主要要把正确的态度确立,正确的方向抓住,正确的方法、心态学到。好,今天的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