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25


   日期:2010/8/6 11: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五集)  2005/7/30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6-25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这几天课程有在不断重复一个观念,叫「大道至简」,宇宙间的大道理并不复杂,我们人把它搞得太复杂,把它预设太多的立场,太多的障碍。很多人都说:「蔡老师,你到海口去推广,有没有什么秘方,什么非常特别的方法,不然为什么一、两年的时间可以走遍大江南北?」我爸爸看到这个情况,他也摇头,我爸爸也说不可思议。对!因为我们常常开玩笑,我跟杨老师常开玩笑,说我们在这里讨论事情,天上不知道已经开了多少会了,还要派天兵天将下来帮忙,不然忙不过来。太多的力量都在成就这件事,是我们洞察不到,但是因为已经了解宇宙真相,我们时时都会感念所有的助力。

  像我每次上台讲课,都是请求诸佛菩萨、古圣先贤加持,不要让我胡言乱语,都能讲出能够让人受益的言语出来。我记得那时候刚到海口,九月份,十月十一号有一个大的演讲,都没给我暖身一下,一次听课的人有三百多个人,都是第一线的老师,我大学联考都没睡著觉,所以这一场硬仗也让我有点紧张,我在孔老夫子像前顶礼三拜,这三拜比两颗镇定剂还有效,拜完之后就一觉到天亮,精神就特别好,就做了那场演讲。而我们现在第一线的老师,在外冲锋陷阵的,大半都在这一场认识的。人都常常想,一定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我在杨老师家住了七个月,有一位母亲她很神秘的把我拉到旁边去,她的儿子也很优秀,她就问我:「你在杨老师家有没有传什么好方法,能够进步得特别快?」有没有秘密?没有秘密,该讲的老和尚都讲得一清二楚,我们同修之间只是互相提醒不要忘了老和尚的教诲。

  苏格拉底跟他的学生上课,第一堂课就说了,来,老师今天教你们一个动作,把手举起来,往后甩手,这个动作会不会?大家都会,三岁小孩也会。他说好,每天做三百下,延年益寿,要不要做?好,都要做。一个月以后老师问了,现在还在甩手的举手?差不多只有七、八成。不用一个月,我们现在来调查一下,早上有读《弟子规》的举手?现实是残酷的。大道至简,不困难。两个月以后,剩五、六成的人有甩手;到一年过去了,苏格拉底又问,今天有甩手的举手?只有一个人举手,那个人是谁?那个人是柏拉图,苏格拉底的传人。

  学问不在多,在有恒、在专精。学问就好比挖井一样,你这一本没念通又去念另外一本,好像挖井,这里挖了一个洞,还没探到水源,你又心有旁鹜,又去挖另外一个井,听邻居说这里好挖,你又过来挖这里,挖了没几天,又有一个朋友跟你讲这里才好挖,你就一直在那里挖井,挖了九口井,一口也没有探到水。但有一个人,他一口井挖下去,谁怎么讲他都不动,都专注的一直用这个方法把井挖下去,最后他就探到水源了。赵普先生说他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只要掌握圣学纲领的经典你把它落实下去了,你的学问提升的就很快。

  在杨老师家事实上老师跟我谈话的时间相当的短,可能加起来我看也不会超过四十个小时,因为她很忙我也很忙,我要教书,她要干很多圣教的事情。而人的学习要善学,要看到有德行的人的一言一行你就领然於心。我看到杨老师在做事,不眠不休,到各个省分出差,坐飞机回来都已经十一点多了,一回到公司,马上处理公事,因为出去几天以后一定会积累一些东西,老师只要出去回来,那一天最少都要三点以后才睡觉,就很努力在做。老师把普贤菩萨的不疲不厌演出来,那我们就马上提起「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杨老师又给我一个最重要的提醒,她说你讲话就要让人家听得懂,「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要怎么讲?我就把它运用到夹菜的先后顺序,你菜夹错了你孝道没有演出来,那孩子就学不到了。再来,要让别人听得懂,现在你对著小学生讲中国文化,「知所先后」怎么讲?你要告诉他,你们回家是先去玩还是先写作业?应该怎么做?先写作业。你假如不先写作业先玩,玩得不踏实,然后玩了以后又忘记时间,到时候又没写或者乱写,那学习都荒废掉了,要养成好习惯,回来先写作业,都写好了,很安心,父母也很放心,这个先后顺序要做对了才是一个好学生。面对中学生「知所先后」怎么讲?是先交女朋友还是先好好读书?知所先后,不然你的学业都荒废掉。老师就有很多同学中学就交女朋友,结果连高中都没念毕业。把一些很恐怖的事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引以为戒。面对大学生「知所先后」怎么讲?是要先想薪水多少还是先想如何提升能力?是有德重要还是有才华重要?这都是知所先后。是要先开智慧重要还是汲汲於积累财富重要?很多人生的轻重缓急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年龄不同去引导,重要的是学到存心,存心学到了,心能生万法。还一个动作一句话这样教,怎么教?体会那分无私,我们心境契入了,只要你时时想著怎么样成就对方、利益对方,方法就出来了。

  我们到海口去,想利益一个家庭,首先要怎么做?「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很简单,办教育,家长、老师的观念改了,学生就得利益。而身教又做得好,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在身教,很单纯,也没有办一大堆活动,三样东西,办小孩课、办家长课、办教师课。一年多来就做这件事情,也没有很复杂,也不求人。很多事情是可以很单纯的,人把它想得好复杂。就这样做下来。我们回到自己的社区,以至於您是学校的老师,学校的老师坐下来聊天一定会有一个共识,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学生,是谁?是老师自己,你们的根性太利了,还有没有?家长,这都是明摆著的道理,请问哪个学校开家长课?这个时代很多事应该做,必须做,一定要做,谁做?我不做自有他人会去做,到头来终究没人做,是不是?你看,不要说中文系的教授可以看出家长需要教育,甚至贩夫走卒都能讲的出来,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的事没人干?自私的心太重了。所有教育人员第一念到底是成就学生、成就社会,还是想著他的薪水、想著他的名誉?就在这一念之间而已,一念转得过去,一定可以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处上。

  在这个社会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世人共争不急之务」,重要的事没人做,不重要的事趋之若鹜,每个年龄层现在都是这种状况。我们冷静下来观察一下,中年人最重要的是教好他的下一代,那现在中年人都在干嘛?追求名利。青少年,十多岁的孩子正值黄金时期,学习效果最好,应该读书,结果他们在干嘛?你看偶像明星出来了可以去打地铺,然后看到他就开始尖叫,然后花了一堆钱,听说那个门票贵得半死,然后回来以后得到什么收获?得到偶像亲,父母摆一边,谁最亲?偶像最亲,可以为他生,可以为他死,然后对著父母可以大吼大叫。我还听说妈妈把他的报纸拿过来,不让他剪偶像的这些报导,因为父母快疯掉了,每天都在搞这个,把那个东西拿过来,他说:「你给我拿,我就跳给你看」。上行下效,家长都做不到人生重要的事,小孩怎么知道什么叫重要的事?明明知道教育为先,教育最重要,我们一定要冷静下来,把重要的事一步一步做出来。

  一个学校几千个学生几十个教室,这么大的场地,能不能办家长课?能不能?那是易如反掌。我们今天不是说要去教别人,带动风气,找家长来,我们分享一下我们上课的收获,我们读经典的体悟,进一步建议他们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们站在一个分享的态度上,姿态不要摆太高。全校的家长难道没有五个、十个非常重视这件事吗?绝对有。每天在那里很烦恼,找不到方法,可能你这个课程开了两堂、三堂,他就豁然开朗,一个家长豁然开朗,可能就要有一个好的社会栋梁出现,为什么不做?只要你这个课程开下去,有一个孩子成就了,你赚死了,赚到了,无愧了。在我的教学生涯当中,只要有一个学生因为我们改变了人生,我都会觉得我这一生已经没白来,知足常乐。很多事情最重要要去做,做了就时时看到需要,时时看到你还有哪些可以努力、可以提升,你根本没时间想一大堆问题。问题大部分是没做、还是一直想想出来的,然后就自己作茧自缚绑死了。好,任何一个道理学了以后要把它转化成生活,我们刚刚讲到这是让家风承传不衰的方法。

  最后一个,诗书为起家之本。一个家族如何能够兴盛起来,重点在这个家族的人有没有智慧,而智慧必须来自於经典的学习,经典是理智。现在市面上的书大半都不是理智,因为那些书籍都没有经过时空的印证,诸位有没有发觉,那些畅销书不会待太久,一阵一阵的。畅销书都是因为讲某些话跟很多人很相应,他讲的就是我心里的感觉,然后就很佩服他。这样不一定对,因为很多作者他可能写出来的就是一个人的情感,一个人的逃避,一个人内在的复杂的烦恼,写的跟你都很一样,你就觉得他写得很好,反而《弟子规》拿起来一看,看了三、四行,看不下去,为什么?都在骂我。对!

  现在这个时代,邪师说法的时候一堆人来听。我们这样不算一堆人。真的,一堆人来听,真正有道德的人来讲课的时候,小猫两三只。因为邪师在说法的时候都跟人的贪瞋痴慢很相应,骂人骂得很凶,底下人听的很痛快,讲得好!我们接触太多邪书,真的,他的聪明度好高,讲一百句,九十五句抄经典的,另外五句加入自己的意思,然后就把这些人统统牵著鼻子走,很恐怖的。但是只要你的孩子读过《弟子规》,这些邪师动他不得。诗书为起家之本,建立理智。当人有理智以后会下对人生的决策,他择行业、择朋友、择合作伙伴、择伴侣,都不会偏差,这是很重要的。《弟子规》亲仁就是择朋友、择良师,「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朋友的因素太大了,一定要看得懂人,当他有诗书的底子,他学过《弟子规》,他可以用经典对照,他就会分辨好坏了。能够结交好朋友、好老师,他的道德起来了,他的家风就起来。

  我们跟学生讲一个故事,有三个朋友一起到海上旅游,遇到了大风浪,把船弄沉了。幸好三个人祖上还有德,没死,漂到了一个荒岛上,他们在荒岛上相依为命,啃树叶、啃树皮,突然在海边发现了一个神灯。你看到神灯会怎么做?你们都没有童年吗?还是你们从小就读《弟子规》?那很好。阿拉丁神灯擦一擦,精灵出来了,「主人,我给你们三个愿望,不过你们有三个人,我有学过数学,三除以三,一个人一个。」第一个朋友就说到了,我是开计程车的,晚上有时候还要通宵开车,太辛苦了,我希望自己有几台计程车,租给别人,我当老板,收钱就好。这精灵说,小事一件,就把他送回去了。第二个朋友他是在超级市场当售货员,他说当售货员也很累,每天站七、八个小时,脚都快断了,能不能让我有一家商店,我雇人家来经营就好了?精灵说没问题,他也回去当老板了。第三个朋友想了半天,因为他以前读书,平生无大志,只求六十分,活一天算一天,也没想过要干什么,后来他看一看周围,就想了,他说其实这个地方也不错,每天悠悠放任就好,但是我一个人在这里太寂寞了,我希望前面两个人回来陪我。然后就突然听到两声哀号的声音。我们去跟中学生讲,他们笑得很开心,然后我们就问他,你旁边有没有这种朋友?他们马上看一下左边、看一下右边。要会选朋友。请问你像不像最后那个人?都把人家拖下水,你要先观照自己,是益友还是恶友?从这里去启发他们交朋友的重要性,这也是属於判断能力。诗书读了之后有理智,懂得会抉择。

  那我们再重新看看这一段话,孝悌、谨慎、勤俭、和顺、诗书,名义上看是在齐家,本质落在哪里?落在修身上。今天你有家庭以后才来修这个,来不来得及?你来不及了。一定要从你开始懂事,从小开始,你有远见的家长,希望你的孩子以后治家有道,从小要让他学孝悌,怎么让他学孝悌?以身作则,你要把孝悌的环境做给他看。再来,谨慎,你从小也要把谨慎做给孩子看,每次要出门以前,走过来瓦斯看一下,电源看一下,孩子耳濡目染就学会了。小时候看我奶奶,只要没有用的电灯她一定关到一个不剩,那时候都觉得奶奶怎么这么省,还会发发牢骚,但是潜移默化之下,现在我走到哪也习惯就关了,那个力量很强。而且为什么后来会愈来愈节省?尤其当一个人出社会工作,当他拿到第一份薪水的时候他会突然有一种感觉,赚钱怎么样?这些勤俭的态度,以前爷爷、奶奶、父母扎的种子就开始发芽。

  再来,勤俭,你要把勤、要把俭演给孩子看。诸位朋友,一个人节俭的态度就可以断他家族的兴衰了。在《易经》里面有一卦叫「节卦」,节卦的爻辞当中有甘节、安节、苦节。甘节,节俭的时候甘之如饴,这个人、这个家,吉。光看一个心态就可以看出他家庭的吉凶了,他节省得非常的欢喜,因为他的父亲告诉他,你把这个水省下来就是为后代子孙省,他在省水的时候满怀欢喜,他了解到他跟后代的人是密不可分的。当你告诉他一大堆人都在饥饿的边缘,你少吃一份麦当劳他们可以有一个月的生活费,他欢喜,拿去布施,这是甘节,甘之如饴。能安在节俭当中生活,亨,还不错,会很平顺。当我们在节俭、孩子在节俭很难受,这个家族凶相已现。中国古人心静如水,看一个起心动念都可以推未来的结果,看古书真是看的佩服得五体投地。勤俭,我们先要做到要营造一个家庭的气氛给孩子学习。

  再来,和顺,家里面的人都非常和气,你的孩子跟人家吵架一定吵不起来。诗书,当我们很认真读书,那孩子也是上行下效。虽是齐家,根源在修身,虽是齐家,推而广之,你要治国、平天下,不离这五个纲领。诗书,一个国家的百姓只要不见和同解,只要不依循圣教来施政,这个朝代马上就要败下来。我们看清朝就是最明显,康熙、雍正、干隆每天讲经,盛世;中叶以后,慈禧太后说不要读经了,不要讲经了,就衰下来了。再来,一个国家没有孝悌,整个皇族就完蛋了。不谨慎,「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夏桀当初很不守君道,臣子都来给他劝谏,他都不听,他讲一句话,夏桀讲一句话,「太阳哪有可能会毁灭的?」你看他觉得他的君可以做长久,完全不视人民的痛苦、人民的抗争。太阳是不可能会毁灭,这句话传到了民间,人民回了一句话,人民说:「与汝偕亡」,翻作普通话叫我跟你拼了,我跟你同归於尽。「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他暴戾贪婪,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而夏朝开国君王夏禹留给他后代子孙一段话,提醒他们「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夏禹就告诉往后的子孙,你在家里假如贪色,到外面又常常玩乐去打猎,然后常常爱喝酒,又喜欢听糜糜之音,建的都是高楼大厦,然后墙上都要刻梁画栋,只要这上面的行为有一件做了,你就必亡国,不管你做到哪一条,你都要亡国,有一於此,未或不亡。诸位朋友,亡国之君做到几条?每一条都做到了,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古圣先贤的叮咛足以让我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肯不肯受教。

  所以唐朝的杜牧很感慨写了一段话说到,「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后来的人读到这些亡国之君的史料,「真是可怜!」「真不应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而不引以为鉴,「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你看历史不是一直在重演吗?每个朝代的亡国之君,后面当亡国之君的人有没有看到他们的史料?有,是吧?商纣王也看到夏桀的史料,他还不是一样,「好可怜!」然后他继续干。人要记取教训,不可纵欲,一部青史不可等闲视之。这些道理,谨慎、勤俭,你看亡国之君奢侈,和顺,国家和顺,天下大治,最后诗书,一样的道理,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跟这个纲领完全相应。诸位朋友,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没有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要时时想著这一颗摩尼宝珠快要大发光明,这个光明将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弟子规》讲到孝的教育也举了很多教学的方法,这些教学的方法在其他的篇幅,出则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都一样适用。比方在「谨」的部分,我们可以多跟生活做结合,「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在学校里面就成为你的班规,任何的公物用完以后一定要放回原处,跟他的生活结合他就很容易去落实。再来,「事勿忙,忙多错」,一个孩子的修养、气质从哪里开始培养的?都是从生活的一举一动当中慢慢内化提升。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孩子看起来很粗鲁?平常的言语、动作已经做习惯了。有一班学生,七岁的孩子,不让他写铅笔,因为写铅笔你会觉得写错以后还能擦掉,钢笔一下笔就回不来,一开始就让孩子练硬笔、练钢笔。这一班的孩子有好几个我都不敢跟他见面,因为他写的字比我还好看,七岁。我们无法想像用中国文化教出来的孩子是什么模样,十八岁可以当县长,十三岁可以把四书五经都背完,假如我们可以超越时空,你会更有信心,把清朝这些圣贤人的小时候调来看看,你会有十足的信心用中国文化来教。

  这班的孩子拿著钢笔回去以后,家长隔天给他买了两三枝新的,这个孩子拿过来以后开始炫耀,「你看,我妈妈买的」,然后在写的时候,写没几个字,又要换一枝,专不专心?那根本在玩钢笔,不是在写字。这样的家长多不多?溺爱孩子,都没去考虑到对他有什么影响。他笔一多了,摔坏有没有关系?没关系,再买就好了。老师看到这一点,训练他「事勿忙,忙多错」,他一忙、一不谨慎,东西就掉下去,那钢笔一掉下去假如头栽下去就坏掉了。老师就机会教育,生活教育,跟他们讲一个故事,宋朝有一个书法家叫米芾,他去跟一个秀才学书法,这个秀才跟他讲我的纸很贵,一张要多少银两,结果一张纸要他们家一两个月的生活费用,他回去跟父母讲这太贵了,我们学不起。他的父母非常有教育的观念,知道这个秀才确实有真本事,就说没关系,爸爸砸铁卖锅都要让你学,米芾就去学了,非常的谨慎,不敢动笔,一直在脑海当中重复老师的笔法,因为纸太贵了,不敢直接写,一直在那里苦练,练到有一定功力了才写在纸上。而且在写的时候战战兢兢,非常谨慎,那一张纸就是几个月的生活费。米芾的成就非常快速,当他的书法已经有一定的功夫的时候,他的老师告诉他,他说我为什么收你这么贵,就是让你慎於始,一开始就非常专注、谨慎,这些钱你拿回去,把银两都退给米芾。真正有道德的人不可能要你的钱,要你的真心,要你的好学。

  老师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就对学生讲,这枝笔老师十块钱买的,送给你们,你们要好好珍惜用,假如这枝笔摔坏了,不能去跟商店买,一定要来跟老师买,第一枝卖给你一百块,第二枝卖给你五百块,第三枝卖给你一千块。学生一听很紧张,一百块、五百块对他们来讲很大。回去以后问妈妈:「妈妈,我们老师说这个假如摔坏了要一百块、要五百块」,那家长都有来上家长课,家长马上说:「假如笔摔坏了,你自己拿你的压岁钱付」。从那天以后,学生写字很专注,在写字当中同学、老师要跟他讲话,他都做一个动作,等一下,先把笔盖盖好,放下来,好像很安心了,然后再讲话。你看那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做出来,他的气质都愈来愈温文儒雅。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要求小动作?所有的小动作才能内化成他的修养,他的一种习惯。孩子听了这个故事,从他自己爱惜钢笔做起,他做什么事不慌张,很谨慎,就能真正达到「事勿忙」。我们现在的家长、成人有一个错误态度,反正有钱,没关系,坏了再买,孩子很多的能力、态度都不会学好,好像是帮了他,给他很多方便,方便多了就变随便。这是在谨。

  再来,信,「凡出言,信为先」,这是要诚信,诚信当中不可以说谎,而说谎要懂得改过,「过能改,归於无;倘揜饰,增一辜」。有一个孩子把一个汤匙摔坏了,摔坏以后她很惶恐,赶快把它扫起来。老师稍微听到有声响,出来看了一下,孩子有点惊慌,老师问说有什么事吗?她说没事。老师稍微仔细看了一下,地上还有汤匙瓷器的屑屑,就了解她把汤匙摔坏,但是她没承认。老师就静观其变,就跟她的母亲、父亲打一通电话,看孩子回去有没有承认错误。结果回去几天以后没有承认,老师就找了一个机会谈到了「过能改,归於无」。很多孩子不敢承认错误,很有可能是因为很害怕被责骂、责罚,有时候孩子这分恐惧我们也要把来源找出来,假如父母、老师太严格,有时候会让孩子有恐惧感。老师在引导的过程就提到,某某同学上次做错了事情,很勇敢的来承认,老师有没有骂他?同学说没有,不只没有骂他,说他过能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且改过以后老师又把方法告诉他,如何不再犯,那他就有进步了,有成长。

  这段话讲完以后,这个已经憋了好几天的小女孩就哭起来了,然后她就走到前面来承认错误,说她把汤匙摔坏了,然后她又说,她说我这几天常常做恶梦,这几天爸爸也好、老师也好,一讲话,我的耳朵马上拉起来,他们有没有发现我做错了,他们有没有发现我做坏事,她说那几天的日子很难熬。当她这么分享出来也给其他的同学上了一堂课,凡事要谨慎,做错了事要认错。《弟子规》的每一条可以当你的班风经营,《弟子规》的每一条都可以跟孩子当下发生的生活状况相应,都是最好的教育时机。

  在「信」这部分也有提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我们当然希望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欣赏、肯定。而现在大半社会风气,不是欣赏别人的优点,是常常挖苦别人的缺点,社会风气我们要扭转,因为现在什么八卦新闻,是不是?你看我都跟不上流行了,那都是很不好的一个做法。我们藉著孩子生日的时候,刚好一个月都有几位同学,两、三位同学生日,我们把「见人善,即思齐」融入班级的文化里面。每一个同学生日了,我们每个人发一张小纸条,写对他的祝福、对他的肯定,那我会先在黑板上写两句话,「狗眼看人低,慧眼识英雄」,然后你就告诉他有智慧的人都能发觉别人的优点,然后第一句话不用太解释,他们一看就知道了,然后很多人平常都不称赞别人,就在那里绞尽脑汁想半天。小孩子很有意思,「老师,我们又不知道他有什么优点」,有时候一、二年级的,你说你看她两个辫子不是绑得很漂亮吗?她说对,结果隔天就有五、六个人绑辫子过来,你看老师的影响力很大的。学生慢慢就学会在平常当中去欣赏别人的优点,这对他来讲太重要了,他能见贤思齐,每天没有白过。除了写的人有提升以外,那被祝福的人他的信心在一张一张同学的肯定当中提升起来,我相信那一叠称赞他会放在他的抽屉里面,常常会打开来边看边微笑,一张接一张,都看不厌。那生日的人得利益了,祝福的人也得利益,就把这句经文落实在你的班级里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看我们怎么去运用。

  我们翻开第五页,「如何落实德行教育」,是我们在推展中国文化当中最常讲的一堂课,因为要让家长、让老师体悟到德行的重要性,就要把道理讲清楚,而这一段的纲领也可以给诸位朋友做参考,以后你有机会对家长、对教育同仁讲课可以参照。我们看第一条「人之初,性本善」,这是理智的最根本,这也是化解你所有问题的最根本,你时时能回归到这样的信念,很多问题就不存在。第二个「长善而救其失」,你把这个分析清楚了,家长才知道问题出在哪,而哪些事情刻不容缓。第三「人不学,不知道」,把五伦关系讲清楚,把夫妇的重要性开显出来,让夫妻懂得和顺相处才能齐家,教育要慎於开始。这些观念在香港四十片碟、还有台南细讲《弟子规》四十片,总共八十片,有详细的说明。

  因为时间有限,最后,我在大学时候看过一个故事,都一直记忆深刻,有一个人走在一望无际的海滩上,刚好看到很多的海参被潮水打上了岸,而正值退潮,这些海参回不到海里隔天就会干死。这位朋友一只一只捡起来把它扔回大海中,不知做了多久的时间,旁边有一个路人看不下去了,就走下来对他讲,你这样子捡永远捡不完的。有没有人跟你说文化的复兴怎么做都做不完,你还是别干了?这位朋友对著他笑一笑,人生不在於我们能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人生重在对得起良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他对著这个路人笑一笑,没说话,继续蹲下来捡起下一个海参往海里扔,扔出去的时候口里说了一句话:「我又救了一只海参的生命」。诸位朋友,一望无际的海参,看似救不完,事实上,当有一个人真诚的捡起海参来,一手动,这颗真诚心可以带动千手动、万手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最重要的是要我们的大慈大悲心做出来以后就能唤醒众人的大慈大悲之心。让我们一起捡起每一个纯真无邪的心灵,让他们回到圣贤的智慧之海,让他们的生命无限的宽广。好,我们的课就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