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20


   日期:2010/8/10 8: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集)  2005/8/5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7-20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如何让孩子的一生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假如孩子从小能够有圣贤教诲,时时以孝存心、以恭敬存心、以仁慈存心,福田心耕,这孩子从小就在利益家庭、利益社会。有一个孩子六岁,他出生的时候没有其他同年龄的亲戚,他是第一个。他的父亲有四个兄弟姐妹,他的母亲有三个兄弟姐妹,他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十几个大人疼爱他,可谓「三千宠爱於一身」。而且从小常在爷爷、奶奶家过,他的爷爷有一天说了,他说这个孙子是我们家的独苗,第一个,看到他就好像看到我一样,骂他就是骂我,打他就是打我,已经有对众宣誓过了。诸位朋友,这个孩子好不好教?恃宠而骄。

  有一天大家一起吃饭,有五道菜一个汤,孩子看了一下桌上的东西马上往后退,把椅子往后挪,然后很不高兴的说:菜太少了,我不吃。五个菜会不会太少?不会。怎么不会太少?太少了,皇帝吃饭要几个菜?那是小皇帝,最起码也要五十道,五道太少了。他的爷爷马上跑过来:孙子!你要吃什么,爷爷马上去买。爱之足以害之。而孩子很多脾气、很多坏习惯往往都是小时候该教而没有教,之后养成习惯,积重难返。

  像我小的时候也是偏食,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菜,所以得到报应,怎么吃就长不胖,瘦巴巴的。不过其实我是会胖的,因为慢慢你把烦恼放下了,多吃点饭你的细胞就吸收了。我到澳洲去三个月胖了五公斤。将近一百个人吃饭,我的食量第一名,你们不相信吧?我们在澳洲吃饭那么大一个碗公,我都吃二到三碗,真的。然后有时候我们下山去跟几位叔叔,在外面吃中餐,卢叔叔都会在旁边说「你有吃饱吗?」所以在他们的印象中我很会吃。因为回来以后我又从事教学工作,一开始教学,一来每天要讲一堆话,二来每天要伤脑筋,因为学生的状况你每天都要想对策、想良策,话讲多了很难胖,会伤气。

  而我的偏食什么时候改掉的?是我去成功岭四十几天,去出操以后肚子饿得半死,但是那个菜又不是很好,可是你饿到极处的时候啥都好吃,狼吞虎咽,本来不吃的统统吞下去,真的,从此以后不偏食。我记得刚去念大学的时候,在学校对面一些简餐店吃饭,我们三四个同学坐下来,服务的小姐拿了一锅饭,她说请问你们要加几碗?我们看了看她,直接把她那锅饭接过来放著。太好命了,养成一堆坏习惯。教育孩子要慎於始,当你的孩子偏食,不吃饭,第一次你就要把他当场对治清楚,当场把正确的态度要给他。

  卢叔叔他儿子一开始吵著不吃饭,在那里生闷气,他的太太看到这个情况很自然要走过来劝他,「拜托啦,再吃一口,好啦,你吃下去妈妈再带你去买东西,去吃麦当劳」,这样的方法有没有效?很有效,马上见效;但是有副作用,这跟吃西药一样。要从根本解决,绝对不能妥协,因为你妥协了你的原则就不见了,你愈没有原则孩子就可以处处给你攻城掠地,你是节节败退。他已经把你的底细都摸得一清二楚,他知道什么样的言语、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威胁你,真的是「仙拚仙」。

  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我要给我妈妈要一个东西,我妈妈脾气很好,从来不骂人,但是她很有原则,她不跟你硬来,说不行就不行,但是也不对你凶。那时候我看没有得逞,我就开始躺在地上耍赖;那个地上满凉的,我看她会不会舍不得。在那里翻来翻去,打了好几个跟斗,最后我实在觉得满累的,我就走了,我妈妈如如不动在看她的《春秋》。不是看《春秋》,看她在看的书籍。真的一动也不动,连看我都不看。这不叫无情,这叫原则,这叫真正爱子女,不让他养成威胁别人的习惯。第一次不得逞,他以后就不会再嚣张了。

  卢叔叔他太太本来走过来要劝她儿子,刚好夫妻两个也挺有默契的,这个默契不是孩子出现状况才培养,私底下还没出现状况要先讲好,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白脸,恩威并施。一个家庭里面没有黑白脸扮演好不可能把孩子教好,不可能。两个都黑脸,你的孩子跟你不亲,他觉得回到家压力很大,不亲;两个都扮白脸,孩子会骑到你的头上去,相不相信?诸位朋友,要觉悟,要有警觉性。像我都很有警觉性,因为我知道「业不重不生娑婆」,现在来的孩子都不是等闲之辈。这是客观的分析,有没有道理?有!

  我那个小外甥还没出生,要取一个名字,拿去给人家算,这个名字取下去以后会不听父母的话。不听父母的话是结果,原因在哪?不要在结果打转,绝对不可能说你给他换一个名字这个孩子的特质、性格就变了,哪有这种事情,那不就颠倒了?那我们不用修行,去换个名字就好了,是不是?现在的人太缺乏冷静了,一窝蜂去改名字,花了一堆钱,搞得人家事务所忙得要死,然后也搞得人家同事、朋友都叫的乱七八糟,恼害众生。改名字不如改个性、改存心;林则徐那句话要记得,「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存心不善改名字也无益,要抓到根本。

  我就跟我姐姐讲好,我说你不要听这些话,孩子一生的命绝对不会因为他的名字改;当然你名字不要给他取阿猫、阿狗,那不行,要取好。这个名字是我们对他的期许,这才有意义。当这个外甥第一天到我们家来,他出生第二天就到我们家,他妈妈坐月子,不是他坐月子。第二天来,高手过招,我跟他对看了两眼,从此以后我就不苟言笑,我对他都没有笑容,为什么?因为他的眼睛根本不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左边转过来,右边又转过去,一副聪明伶俐的样子。一个人聪明才会瞧不起父母,才会傲慢,「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点事都不知道」,所以聪明的人你要小心,你不把他的人格、德行扎好,以后那一定是傲慢无比。你不要在那里乐得半死,「哎哟,我儿子从小就很聪明」,我听到这个话都替他捏一把冷汗。现在太多奶奶、为人父母都在那里炫耀得不得了,「才三岁,聪明得不得了」。三岁的孩子聪明不是好事,你要长养他的淳厚、长养他的孝敬之心、长养他的德行才对。

  因为我看出来他太聪明,所以我就开始扮黑脸。他二三个月大的时候很多的亲朋好友来看他都逗他,逗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不逗了,然后走过来跟我们说,到底是我玩他,还是他玩我,你看那孩子不简单。我从我的外甥了解到「业不重不生娑婆」的道理。但是业也是虚妄的,它是无始劫的一种习气,只要你有好的教育、有好的方法,就可以把他的习气转化掉。所以你现在看到我的外甥,绝对无法想像我前面所说的这些内容,因为在四岁以前就把他转过来了;现在看起来温文儒雅,基本上跟我差不多。你要是一个好的缘把他转化掉,那这夫妻要有很高的共识才行。

  一个家庭要组得好,第一夫妻要有共识,不管在事业、在人生、在孩子的教育大事都要取得共识,再来,要同心协力一起把每件事做好,然后要有无限的爱心奉献给这个家,要这样去做。卢叔叔的太太对他也是很恭敬,而这一份恭敬是打从心里恭敬。在我人生的岁月几十年当中,我看到夫妻之间打从心里互相恭敬的夫妻,我五根手指头可以算出来,所见不多。那如何能让对方对我们是真正的尊敬、恭敬,这不是求来的,这是做来的。

  我记得在澳洲卢叔叔跟我讲了一段话,他说我们做男人的没有资格去要求你的太太一定要孝敬你的父母,你不能强迫性的去要求她孝敬你的父母;你应该要对你的太太非常的好、非常的体贴,好到让她觉得我的生命当中有这么好的丈夫真是太幸运了,而这么好的丈夫是因为有这么好的父母把他养大,教育他,所以因为太感恩了,感恩能有这么好的男人来成就她美满的人生,这一份感恩很自然的去孝敬公公、婆婆。还没有结婚的男士举手?好,请放下,这段话是卢叔叔的叮咛。你看,人的态度、人的一种心量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绝对是风行草偃,那样的德风在他身旁的人是最容易感受到的,哪有可能不感动的道理?

  很多人都说愈亲近的人愈难度、愈难影响,其实这个逻辑对不对?愈亲近的人你一天当中言语、行为、造作他看得一清二楚,假如都如圣教所教,他哪有不佩服、感动的道理?为什么愈亲近的人愈难影响?是因为他把我们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当我们讲得太高做得太少,他在旁边摇头「说一套,做一套」,结果我们听了以后又恼羞成怒,不服气,那当然无法以德化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以卢叔叔跟他太太很有默契,用眼睛告诉他的太太说你退下让我来。这个眼神会不会用?回去练习一下,不然到时候是这个意思,结果先生领会刚好一百八十度相反,那就不大理想。他的太太就没有说什么、做什么。

  等吃完饭了,他的儿子还在那里生气,卢叔叔也不跟他生气。气不要乱生,「善用威者不轻怒(这个我们昨天有提到),善用恩者不妄施」,妄施其实就没有智慧,妄施当中含有贪爱、含有一种谄媚在里面。现在的大人都在谄媚小孩,「来来,给我抱一下,对我笑一下」,这谄媚小孩。妄施他就不珍惜,他会糟蹋你的施与。「善用威者不轻怒」,一个常常对孩子发怒的父母,到最后会有一个反应,你骂的时候这边进去这边出来。你注意去观察看看,很会骂人的家长,他的孩子到十岁出头就愈来愈皮,他在骂的时候他们已经练到如如不动,你把他成就的。不轻怒,一个不轻怒的人有威严,你不轻怒的时候他不知道你的功夫到什么底线,所以他不敢乱来,不然你一出手就把他打到十万八千里之外,所以他不敢造次。

  诸位朋友,什么叫威?一个人的威仪从哪里来?一个人的威严从哪里来?是摆著一张脸很凶叫威严吗?这都误解了。有一句话提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这些官员不是怕我很严格,怕我什么?廉洁有守,言行一致;一个非常廉洁的大官,底下的下属不敢造次。你看包公底下的人敢贪污吗?请问包公有每天在那里骂他们吗?没有。言行一致才是一个为人长者、为人上司真正的威严所在,你要抓到本质。

  一个父母说到做到,「凡出言,信为先」、「亲所好,力为具」,每一句《弟子规》你都做到了,你的孩子看到你就肃然起敬,这是我的心得。因为我的父亲很少开口训我们,很少,但是无形当中只要父亲在的地方就有那种威严,因为他有孝顺、因为他工作非常的努力、因为他对家庭非常的有责任,那就是一种很沈稳的威仪。这是我长大以后从事教育,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成长过程所体会到。

  「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不会佩服你的才能,会佩服你的什么?大公无私。我们要抓到那个本质。你为官者不是去耍我会跳舞、我会唱歌、我有很多能力,那都不会让人民真正佩服你;他打从心底佩服你的是公平。「廉者吏不敢欺」,底下的下属不敢欺骗你。「公则民不敢慢」,你非常大公无私,人民对你很畏敬,不敢对你傲慢无礼。所以「公生明,廉生威」,廉洁有威仪,公平我们为官才会清清楚楚。当然这不是一定指为官,你治一个家、治一个家族依然要公平,你才能够把事情看明白,懂得怎么样去公平处理。中国的学问,从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道理,一样的道理原理原则,统统适用,你要活学活用,这才是威严。

  当卢叔叔说「来,收掉」,他的儿子还在那里生气,但是他不对他凶,依然很平静。当天半夜他的儿子饿得受不了,自己爬起来到冰箱翻东西吃,吃冷的。第一次他不敢了,请问会不会有第二次?你第一次不妥协,他以后就不敢嚣张,这就叫「慎於始」。诸位朋友,这三个字在教育里面频频出现,因为这三个字做到了,你可以省百分之八、九十的力量,这句你没有做到,这个道理你没有抓到,你这一辈子疲於奔命,到眼睛要合上的那一刻都不得安心,因为孩子的坏习惯被养成了。要冷静来考虑这些事。

  你看小孩子玩玩具,玩了以后到处丢,你每天在那里念「妈妈叫你收好都不听,气死了」,然后一边骂还一边帮他捡,那你要教到什么时候?你没有原则是不可能可以教小孩的。无规矩不成方圆,从今天以后家里的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家人教育原则要一致,孩子就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假如标准不一致,孩子是非善恶颠倒,比方说孩子犯错,爸爸要处罚,妈妈马上跑过来「哎呀,没什么,别骂了」,就把他牵到旁边去了,能不能教?不能教;爸爸要处罚,奶奶、爷爷跑过来「哎呀,孩子还小,不用骂了」。当孩子犯错有靠山的时候,他脑子里不是留下「我错在哪」,他的脑子里留下的是「只要做错事找谁就没事了」,这叫聪明用错地方,这叫逃避责任的功夫。

  诸位朋友,现在的孩子逃避责任功夫高不高?很高。有一次我的学生打架,我把其中一个先叫过来,我说:你为什么打人?这个孩子马上说:老师,他也有。你看他的功夫很厉害,他们《孙子兵法》读得不错,常常会有声东击西之法,你没点定功还不行。我眼睛连动都没有动,我继续看著他:我刚刚问你什么?我问你为什么打人,我没问你谁打人。他知道踢到铁板,头就低下来了,不敢再找藉口,不敢再掩过饰非了。现在的孩子太厉害了,那个聪明都用错了。

  记得我小时候犯错了,第一个喊打的不是我爸爸,是我爷爷,「打死算了」。我是长孙,「大孙顶屘子」。真的,我爷爷非常疼我,但是犯错的时候都是他先喊打;在我妈妈的记忆里,我爷爷常常都是告诉她「孩子不对就是要打」,都是我爷爷在催我妈妈要打。我犯错的时候,我爷爷马上站起来「你活该,谁叫你要犯错」,就把我奶奶,因为他怕我奶奶坚持不下去,就把我奶奶带上去了。在那个时候我觉得他们非常的无情,我没有救兵可以搬,只好老老实实接受责罚;脑子里留的都是「我错在哪」,而不是搬救兵。

  我的妈妈,每次我被我爸爸处罚,我妈妈都在旁边一句话都没有讲,然后头也低低的。为什么头要低低的?因为你头抬起来,孩子还会用可怜的眼神看著你,这样不好。我妈妈也是很厉害。你看我的印象当中,这些一幕一幕都是要成就孩子的品德,缺一不可。人生如戏,这场戏可要每个角色都要配合好才行。因为我后来从事教育,对很多成长过程、人格的形成就有比较深入的思考,会体会到自己家里面这些长者的用心。

  当我跟我妈妈讲到这些事,我妈就说了,你爸爸那时候在训你,我脑子里都想「讲这么多他听得懂吗?」我妈妈真的觉得跟孩子讲那么多大道理他怎么会懂?但是她都不插嘴,她只是心里有这个纳闷而已。我跟我妈妈说「统统听懂了」,真的,你不要小看孩子的智慧。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爸爸讲一句话,「一个人要懂得自爱,不要自己糟蹋自己」,这句话在我的人生非常的深刻。后来我还把它延伸到「一个不能自爱的人,没有资格爱别人」,有没有道理?有!随顺佛菩萨、圣贤教诲,这是真正懂得自爱,真正爱惜自己的真如本性,爱惜自己本善之心。

  所以在家庭里面教育孩子原则要一致,而且要有共通的语言,什么是共通语言?《弟子规》是共通语言。所有家人都遵守《弟子规》教诲来做,一犯错了马上反省、改过,你的家风就树立起来,这个很重要。在讲孝的时候我们再把教育孩子整个包含各个原则再把它列出来,差不多有十条左右。这个六岁的孩子嫌菜太少也是很正常,他的母亲、父亲看这样下去不行,运用各种方法终於把孩子带回来,带回来以后找了一家非常好的幼儿园,注重德行教育的学校让他就读。这间学校很特别,它的场地最小,不是很大,它的老师学历最高,它的老师薪水最少。诸位朋友,从这几个数字当中你们有没有什么体会?学历最高薪水最少,代表这个幼儿园留住人才靠什么?不是靠钱,靠什么?靠理念,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靠这个理念,教育的使命。靠的是领导者的德行,他没有用德如何能留得住这些在外面可以赚三倍、四倍薪水的人才?这位家长也很会判断,把他送来了。

  他的孩子来上课,他的母亲带著他,看到老师,母亲跟孩子讲「儿子,跟老师问好」,妈妈就先示范一下,「崔老师,你好」。这个躬鞠下去孩子不为所动,妈妈就说了:来,妈妈再做一次,你注意看,要鞠躬下去「崔老师好」。鞠了几躬以后孩子连甩都不甩,母亲心里想「我快要上班了,再下去就来不及了」,跟老师道别就走出去了。走到幼儿园门口,要走出这个住宅区了,心里又想这次不教他啥时候再教?要怎么样?慎於始,打了一通电话给她先生,她的先生二话不说,马上跟公司请假赶过来。两个夫妻走到儿子的面前,这个父亲很用心,对他儿子讲「儿子,今天爸爸教你如何跟老师问好,如何跟老师行礼」,说完开始示范,他爸爸鞠一个躬问一声好,孩子不动,他继续做。就这样一直鞠躬,也不知道鞠了多少次躬,完全不疾不徐,很有耐心,鞠到他的儿子哭出来。儿子为什么哭?被父亲这一份用心感动了,被父亲这一份用心提起他的惭愧了。那个孩子那一天边哭边鞠躬问好,没有骂他也没打他,重要的在以诚去指导,重要的是以身作则。

  有一位母亲听完《弟子规》以后,带著孩子出门,遇到一些亲朋好友她的妈妈都会这样拉拉她的手,叫她「叫人、叫人」,有时候拉没有叫就用捏的,她的女儿回去就说「累死我了,我的喉咙好痛」,都给她抱怨。这样下去她觉得她累我也很累,后来这个妈妈想了,我不先要求她,我先要求我自己,她遇到所有的长者、亲朋好友主动问好,非常热忱的跟人家打招呼,跟人家问安,做了没有多久,她突然觉得她的女儿很自然的都跟人家问好、问安,这叫上行下效。

  有一个妈妈,说要尊重长辈,看到一个老婆婆要过马路,路走得不是很好,她的妈妈就跟她女儿说:赶快过去把老奶奶扶好。她的女儿站在那里不动,在那里拉半天女儿还是不动。突然她念头一转,自己跑过去扶著这个老奶奶走过去,当她扶了没多久,她扶著左手,她的女儿马上跑过来扶著右手,以身作则最省力。诸位朋友,不要小看孩子这一个「老师好」,这个躬鞠得下去看起来是件小事,对他的心性可是件大事!成就了他的恭敬心、成就了他尊师重道的态度。这个孩子的学习状况提升得非常的快,学习很好。

  有一天跟他弟弟,他的弟弟四岁,他六岁,一起去坐捷运,在深圳,还有她妈妈也在,有一个老奶奶上了捷运车,手里还带了一个小孙子,六岁的孩子一看到,很自然站起来「老奶奶,这个位子给你坐」。老奶奶很感谢,对他道谢,坐了下来把小孙子抱起来坐在脚上,她的孙子马上说「奶奶,你赶快起来,我要自己坐」,就在那里很拗。他的奶奶没有办法,拗不过他,老奶奶站起来给自己的小孙子坐,当这个老奶奶站起来,这个四岁的弟弟站了起来,「老奶奶,这里给你坐」。一个四岁的弟弟,一个六岁的哥哥,演出了一场敬老的态度,那个捷运车厢从那一刻以后,只要有老人上来一定有人抢著让座。

  诸位朋友,这样的小孩什么时候开始积福报?从小,他的生命价值从小开始,到了中年服务社会,取之社会,用之社会。而因为接受圣贤的教诲,他的人生将是愈陈愈香,为什么?因为他的智慧会随著他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成熟,愈来愈高深。一有了智慧,所有的晚辈、所有的亲朋好友巴不得常常来亲近他,向他请教。卢叔叔今年五十多岁了,每次过爸爸节的时候一堆年轻人要帮他过爸爸节,都叫他「卢爸爸」,当在过爸爸节的时候,他的儿子都会有点吃醋「到底是谁的爸爸!」你看,这样的晚年你还怕没有人照顾你吗?这样的晚年过得很有尊严,都是孩子、晚辈来请你「爸爸,拜托啦,来我家住一个礼拜,来我家住一个月」,是求你去住,那绝对不一样。他的晚年享福,有天伦之乐,他的晚年智慧可以让更多人受益,而且他的人生不会随著他的生命结束而终止。

  诸位朋友,孔老夫子死了吗?夫子的《论语》,夫子的风范、教诲已经承传了几千年。范仲淹死了吗?范仲淹千年之后的后代在二00二年被邀请到山东曲阜参加全球华人读经会,他是贵宾,他嫡传的子孙走上台去唱了一首歌,叫「岳阳楼记」,当他唱到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天之灵他也会很欣慰,他当初人生的决定太正确了。我想范仲淹会在哪?我看应该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从范仲淹的行持可以了解到他一定是佛教徒,那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胸怀。这个答案等你们往生以后再确认,确认完跟我打一个招呼,这样我讲会更确定。你看生命无限延伸,这样的人生太有价值了。

  诸位朋友,我们的师长今年七十九岁,走到世界各地都是万人空巷,要跟他老人家学习,希不希望你孩子的人生跟老人家一样?希望的话就要从小培福、造福做起。人生格局的不同也只在一念之间,是自私自利还是时时懂得利益他人,人不明白一个真相,利益他人才是真正利益自己,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做这样的分析最重要的还是要提起对圣贤教诲的信心,有了信接下来要解,有了解要行,解了以后行得彻底,行得彻底证入的境界就愈深愈广。

  诸位朋友,这一句「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每个人解的深度不一样,行的境界不一样,契入的状态也不一样。信解行证是无止境的循环,你证入到哪、什么样的深度,你的信就到什么境界,愈信就解得愈深,就一直学无止境。要解必须好学近乎智,「学不倦,所以治己也」,对治自己的习气。而好学第一件要事,「学贵立志」,诸位朋友,我们现在上课立了什么志?你来上课以前立了什么志?还是你只是来听看看蔡老师讲的好不好?有的人来上课的时候看到我讲了一句话「蔡老师是男的!」真的,很多人糊里糊涂就来了。有没有人现在还搞不清楚状况的?那我们实在太愧对你了。

  要立什么志?为往圣继绝学。来,掌声鼓励,胸怀大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是宋朝张载夫子讲的,前面还有两句。你们以后觉得中气比较不足,可以把这四句话念一下,当然念的时候要像现在这种状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实这样的志向是要做一个好的炎黄子孙。以前读书人不是看自己的家,是看天下,他要对天下负责,他要承传大道,他要「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他希望他的一言一行、希望他人生的态度都能成为后世的典范,他要为整个民族负责,所以我们要定位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以前听这样的言论好像跟我没关系,听起来好像压力很大。哪有什么压力大?我们不是好高骛远,我们了解到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每个人都从修身做起,都能够达到利益这个社会国家的影响力,所以不可妄自菲薄。这一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