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建立理智的人生观8


   日期:2010/8/21 12: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建立理智的人生观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八集)  2006/11/5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77-08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提到家道是靠我们的德行承传下去。有一句话说到「子孝父心宽,家和万事兴」,和谐是成就一切事情的重要基础,假如家庭里面不和谐,败相就出来了。如何和谐?其实在我们提到如何建立理智的每一条都是和谐的重要心态。我们坚信「人之初,性本善」,对人没有怀疑才能和谐,我们在相处当中能时时掌握自己的情绪才能和谐。所以我们对於家庭也好,对於我们所处的团体、甚至是道场,我们都要时时有一种高度的敏锐度,就是以大局为重。我们要时时不忘初心,我们建立一个家庭,建立一个企业,参与一个道场、一个团队,我们当初那分心要保持到终老,甚至要保持到生生世世,这才是真诚、至诚。

  「至诚乃得有经纶」,至诚心才能开出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这是最根本的东西。没有这分真诚,任何事情都做不好。所以《中庸》一句点破,「诚者,物之终始」,任何事情的成就都要从这颗诚心出发,诚心贯彻;「不诚无物」,不真诚的话,纵使现在看起来好像非常风光,很快就会倒下来,那个风光很可能只是他一时福报现前,问题是祸福相倚,福愈大,没德,跌下来跌得愈惨,都有可能,所以这句格言我们时时可以拿起来感受、感受。

  「大乐莫如无愧怍」,一个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他为什么能够对每个人都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对每个人都不会觉得遗憾?因为他对人只有一个目的,对人无所求,於人无争,时时想著我要怎么做才能真正帮得到对方。唯有我们时时用这样的人生态度,可以无愧於自己的心,「大乐莫如无愧怍,至诚乃得有经纶」。我们的至诚心就能跟古圣先贤、诸佛菩萨的经典相应,心才是生万法。

  有一次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讲课,它的讲台特别高,学校很有意思,所以老师站台讲课显得很有师道的威严。当讲完课,我们一些一起学习的老师就讲了一句话,他说蔡老师最强的能力,就是上台以后就把大家变成亲朋好友。诸位朋友,他讲的有没有道理?我马上看著他,告诉他说不是上台把大家当作亲朋好友,是时时刻刻要把大家当作亲朋好友。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佛陀的教诲,师长的教诲。一切人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诚心才能跟圣贤、佛菩萨交感,才能跟众生交感。不然我们每天念著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有口无心,不可能修得好,至诚心是本体。

  假如这位老师说都是上台把大家变成亲朋好友,那个叫什么?那叫虚伪,平常脸都不会笑,很臭,突然上去笑,有时候脸会抽筋。真的,有时候学,学了半天都学歪了。所以我们昨天讲到一句很重要的话,叫「慕贤当慕其心」,我们学佛菩萨、学圣贤要学他的心,不是学他的动作。假如我们现在学孔子,孔子那时候怎么行礼、怎么礼拜,人家会把我们当什么?这个人是怪物,因为时代已经隔了两千多年。但假如我们学到的是夫子的爱心跟恭敬心,我们一定知道在现在这个社会分寸应该怎么拿捏,一定学得好。只学形象,学佛会变佛呆子,学儒会变书呆子。要活活泼泼,慈悲为本,接下来那个方便,自然从你的慈悲、从你时时给人设身处地就可以流露出来。所以学,我们从根本来学。

  什么是根本?时时提醒自己,对照自己,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用这样的心境,自然与人交感,人与人的缘分很可能在你一念之间转变过来,连恶缘都能转成殊胜的法缘,因为你的心中没有对立,只有慈悲。你看布袋和尚的教诲当中有一句,「涕唾在脸上,随它自干了」,人家口水吐过来,他连擦都不擦,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因为手拿起来卡路里会消耗很多,所以我也省力气不擦了,让风吹一吹就干了;「他也无烦恼」,因为假如他一吐过来,我们脾气来了,你要怎么样?这个一擦,接下来就是一拳过去了。所以我们都不擦,欢欢喜喜接受,他也无烦恼。

  我们看这整个叙述,它是一个动作,那是布袋和尚的心境?布袋和尚的心境是任何人到面前来,我要和他结法缘,我要让他看到佛法的殊胜,产生佩服、产生效法,这样我才是为人演说。念念只想著对方能不能成就,把自己的好恶脾气放下来。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假如把布袋和尚的行持真正做出来,你看那个人给你吐口水的时候他知不知道他的行为是错的?他知道,只是他脾气伏不下去。可是他一吐,吐下去他知道不对了,这时候债已经还了。结果吐过来,你连擦都没擦,还笑嘻嘻的,他心里在那里想这个时代还有修养这么好的人。下次你到台东、到花莲去旅游,还买一些糖果回来,依然拿到他面前:这要给你吃的。当然他不会想你要毒死我。你很诚心的,还是一样平等对他、真诚对他,那种感动不得了,那种佩服打从心里我一定要学弟子规,这个人让我太佩服了。从怨亲变成法眷属;不然生佛平等、怨亲平等,都念在脑子上面而已。

  师长很多的墨宝,都是师长修行最精髓的部分,我们不能只是欢欢喜喜在那里抄,抄一抄就给它放著。不能抄在纸上,诸位朋友,要抄在哪?「菩萨布施,等念怨亲」,谁排前面?怨排前面,怨比较痛苦,我们有没有感受到他的痛苦?「不念旧恶」,大局为重,「不憎恶人」,大局为重。今天为什么社会不太平?面对犯错的人,我们只有批评、只有排斥,焉有不对立的道理!假如我们今天让宝岛所有的监狱都响起《弟子规》的读书声,都响起闵子骞的孝,响起昨天讲的王希海孝的故事,他们的心里做何感受?你看,我都犯错了,他们不只原谅我,还来教导我。

  西方极乐世界要从我们身上去做出来。佛菩萨的慈悲是抽象的,必须靠我们佛弟子真正做到,这才是真正给佛菩萨脸上贴金,绝对不是说你捐了多少钱叫脸上贴金。重实质不重形式,是让一切人对佛菩萨的教诲愈来愈尊重,愈来愈生起学习效法的心。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不染世乐,慈悲一切。我们今天要带动社会的人和,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从哪做?从自我的修身跟齐家开始做。「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不可能,家齐才能够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而后国之。

  有一位太太学了《弟子规》之后,因为她对孩子有一分爱心,希望能把孩子教好,结果去听课,听到一个重点叫做以身作则。她自己跟婆婆已经六年没有联络,她对孩子怎么演孝?而这个媳妇为什么六年不跟婆婆联络?就因为婆婆不肯帮她带孙子。现在的年轻人有够折福,(激动的时候,不说台语都不行),父母已经这么辛苦、这么劳累,都已经五、六十岁了,还要母亲这样做牛做马,真是很不应该。所以现在人的孝心真是要好好检讨。你看现在还讲什么?「常回家看看」,结果宣传以后(宣传口号要谨慎,有时候都会有流弊),他常回家看看,没带孝心回去有时候会更惨,他回去看看干什么?看一看说,妈,我有回来。那是做给人家看的。结果一回来,老爸爸、老妈妈要搞半天请他吃一顿,然后他拍拍屁股我回来了、我回去了。两个孩子带回来乒乒乓乓在那里吵得半死,等到他把孩子带走,两个老人家瘫在那里,还要吃一个礼拜的剩菜剩饭,不如不要回来。

  要把孝心唤醒,不是常回家看看,是要常回家干活,常回家体贴父母,帮父母多分担一些工作,甚至於帮父母分担一些心里的压力。学佛要开导自己的父母,让他懂得放下,他晚年才身心比较轻安。所以口号不能喊太多,真的要重实质不重形式。她一看,自己都没有做到孝道,所以也很惭愧,也对她以前的要求深深的反思,这都是不应该的。所以她元旦就回到家里去,到她婆婆家,她的婆婆跟公公看到她很紧张。你看,我们的心都已经不敏锐到如此地步,都根本感受不到别人的心境。你看六年不联系,公公、婆婆没得癌症也是很有功夫,是真的不是假的,禁不起气,真的三年、五年不得癌症都难。所以当我们兄弟姐妹有三、五年没联系的,良心要照一照了,那个父母不知道担多少心。家和万事兴,不然自己的家族凶相已露,都看不到。

  有一个差不多三十岁的女老师,她学了之后很认真回去落实弟子规,她也不要求家里的人,她自己先做。年轻人做弟子规是最容易的,我们一做孝,父母一定高兴,孩子又小,又很能够教导,所以三十几岁的人学《弟子规》是要加倍努力,因为对家庭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回去之后力行弟子规,她父母很高兴。但是她的姑姑跟她的父亲已经好多年都不联系了,什么原因不联系?因为父亲跟姑姑借钱,要让女儿念书,结果姑姑不肯借,从此就不联系了。「财物轻,怨何生」,大家不要听完之后拿著麦克风说谁要跟我借钱。通权达变,借也对,不借也对,看存心。假如你的侄儿去赌博,你还借钱给他,那你不是害死他?假如非常的困苦,都是为了读书需要的钱,那我们也不用他说都应该主动去给。我的父亲,我母亲兄弟姐妹的孩子只要读书没钱,我爸爸二话不说一定拿给他。虽然我的父亲并没有跟我说任何的话,我都可以解读得到,当我父亲把这笔钱给我这些表兄弟姐妹的时候,他的心一定是出去了就没想著要回来。真的,父母那种心境都已经在教诲他的孩子了,真是没有话讲。所以通权达变都在我们的慈悲心、爱心、真诚心。

  后来没有借之后,那种气氛就对立起来了,从兄弟的对立到下一代的对立。这位年轻的老师还没学《弟子规》以前,她对她的姑姑还是怨的,后来学了以后要反求诸己,她把这个怨放下了。当她把对姑姑的怨放下之后,她突然感受到她跟很多人的怨也都消失掉了。所以真的,人心里有怨气,看很多人都会不顺眼;一放下来,个个都很可爱,真是一念之间。接著她还主动带礼物去给她姑姑,还把《弟子规》这些法宝送给她姑姑的孩子,然后还告诉她姑姑说:姑姑,我很佩服你。她姑姑都吓一跳。其实说实在的,虽然几年没有联络,彼此是不是在那里猜她的心境?愈猜距离就愈拉愈远,累死了。开诚布公最好,人实在太复杂了。一跨进去,「对不起」,鞠三个躬,很真诚的看一看,然后礼物放下,我下次再来,真心的交流。

  她去看她姑姑,看完以后就说:姑姑,我很佩服你,你居然生意做了二十多年,做得这么成功。她讲得也没错,她姑姑确实生意做了二十几年也都是很受肯定,结果她这个称赞的话出去,姑姑的心都软下来了。过没几天,她姑姑拿著礼物到她们家去,一坐下来也没什么交谈,姑姑回去了。要不要姑姑进来,爸爸马上说:你看,这几年你错了,知道了吗?那就不行,绝对不能再说别人的过失。甚至於假如姑姑来了,爸爸说:这几年都是我错了。我们想想,下一句是什么?哥,是我错了。可能两个人就在那里哭起来了。所以侄女伸出了真诚的手,家里的情况化掉了。其实她的奶奶是最难过的。

  后来过没多久她们家盖房子,她的姑姑马上拿了一笔钱过来。诸位朋友,收不收?你们还犹豫?收,当然要收,收的不是这笔钱,是什么?收的是妹妹对妈妈的那分孝心,收的也是妹妹对哥哥的那分支持。不要著在外表上,人与人之间贵在交心,「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化黄金」。诸位朋友,像我现在颠沛流离,到处走,为什么我没有罣碍?那都是姐姐强而有力的后盾,时时就打电话关心我的父母,或者是带著两个小孙子回去看我的父母,老人家含饴弄孙,当然是其乐无穷。但是可以享受乐,不可以执著,不然到时候念佛:我什么都放得下,就是我这个小外孙、小孙子放不下。那就很吃力。所以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不能执著。而在享受天伦之乐当中,要把《弟子规》教给小孙子,这个缘都是结法缘。

  结法缘绝对不是我往生之后才结法缘,现在不结。你看,我们学佛当下就是分别执著,那怎么行?你看师公常常说轮回心会造轮回业,我们现在又搞分别又搞执著,不行,到了佛门还搞分别执著学佛,那是太冤枉了。所以这些心境,众生都是宿善友,同生极乐国,这种心境要时时放在心上。

  刚刚讲到媳妇反省完之后,刚好元旦佳节她就回去,公公、婆婆看到很紧张,一些好的菜怕她拿,还到厨房去把一些好的菜先藏起来。从果推因,这时候不只不能怪公公、婆婆,还要深深反省自己,你看我们把老人家糟蹋成什么样子,一家人居然变成这么陌生。接著快到中午的时间,她就自己走进厨房:今天我煮给你们两老吃。当她进去煮的时候,两个老人家是惊魂未定,今天到底发生什么事情?还在那里忐忑不安。然后菜煮好了端出来,媳妇就讲:这六年来统统是我的错,我给两位老人家深深忏悔、道歉。媳妇这个话讲出来,整桌哭成一团,边哭边笑,那顿饭就是在哭跟笑当中吃完。你看,她的孩子看到这一幕,很可能他心上的石头掉下来了。所以人要有理智,别再撑那口意气用事的气,好日子就在一念之间。

  所以我们当媳妇的要时时不忘初心,我们当初嫁过来的目的是什么?我当初嫁过来就是要搞得他们鸡犬不宁,有这种人吗?不可能。所以我们看到《诗经》,《诗经》这本书太好了。大家不要回去一直翻《诗经》,先把《弟子规》、四书学好再学《诗经》。知所先后,「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小学》就是《弟子规》,「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但是我们不要蔡老师说现在《诗经》都不能读,结果待会我讲《诗经》,你就把耳朵统统捂起来,不要搞得这么严重。就是我们修学是这个次第,刚好听到有老师谈到这些经典,我们马上随文入观把它学起来。

  《诗经》的教诲叫温柔敦厚,读那个诗就让人非常纯朴善良的心提起来。你看其中有讲夫妻关系的,有一首叫「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指一个女子出嫁的状况。所以人家嫁女儿,我们写什么?娶媳妇、嫁女儿写「于归之喜」,就是从《诗经》这个典故出来的。你看古代人,看到一切山川大地万物都是回过头来自我反省,修身。所以我们的老祖宗有一个德行我们真的要好好学,叫谦卑,跟万物学习。所以当女子要出嫁的时候,刚好看到桃树,其叶蓁蓁。桃树很有意思,它是先开花,你看它一开花,成千成百的花同时开出来,很漂亮,代表什么?我们嫁过去要让人家的家族很兴旺,又开花又结果,结完果之后才长叶子。所以从大自然的观察就时时提醒自己,就要像桃树开花结果这么兴盛。其叶蓁蓁,就是非常繁茂的样子。看到桃树,马上回想我嫁过去就是要相夫教子。人人时时能不忘初心,他的内心就有源源不绝的动力可以出来。假如忘了初心,可能脾气就压不住了。

  不只是家庭如此,我们当初到道场来,我们的心是什么心?是希望能成就道场,是希望能成就所有的人闻佛法的机缘。人忘了初心,那你已经不是用真诚在修行了。所以我们在道场服务,时时想到「任难任之事」,这个事情很难做,「要有力而无气」,因为我到道场来不是来生气的,我是来付出的。但问题是为什么任难任之事更要这样?因为我们要很清楚成事不易。现在真的,娑婆界的众生福很薄,假如我们再人不和,那个福又不知道薄到什么程度去了。所以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没有美国时间生气了,众生沉沦速度那么快,我们要赶快把正法显正,才能破邪,所以没有气。但为什么要有力?因为要做表率,我出力出最多,我冲前面,勇往直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做最好的表率。真的,我们今天出力不做最好的表率,然后在那里你怎么不好、你怎么那里不好,回来的一定是你也没好到哪去。但是假如我们付出不求回馈,又做得最多,真的,你一句话都没讲,人家都跟上来了,以身作则是最省力的。

  「处难处之人」,跟人相处,他心量狭小脾气很大,处难处之人怎么办?「要有知而无言」,话少,尽量不讲,为什么?当讲了以后又被对方听到,这一辈子没完没了了,「话说多,不如少」,「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弘一大师的《格言别录》,真是人情练达的功夫。大家有机会,常常像口袋书一样,一天看一句,那有高度的人生智慧。其中有一句就提到「背后之议」,我们在人家背后批评的很多不是,等他听到了以后,「受憾者常若刻骨」,知道你在背后都一直讲他的坏话,他刻在心上一辈子都跟你没完,何必做这种事?

  不只是朋友之间不可以,夫妻也不行。所以诸位朋友,我们在讲四千五百年当中,我们提到朋友关系有五件应尽的本分、正确的态度,大家记不记得?第一互相规劝,「善相劝,德皆建」、「亲有过,谏使更」,第一个是互相规劝,朋友要互相规劝。第二个互相关怀、关心。你交这个朋友,他的家人你都不认识,他们也不认识你,他们会罣碍,我的儿子常常提到这个朋友,都没见过,他到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叫恼害众生。真的,我们的心不够细腻,不能同理心去感受,要持不杀戒,谈何容易?你看我们连交朋友都可能让对方的父母非常罣碍,所以要主动拜访朋友的父母,所谓见面三分情。你看亲人的亲怎么写?右边一个见,常常见面就会愈来愈亲。第二个是互相关怀。第三个互相赞叹,不能嫉妒,不能文人相轻。第四个要有通财之义。第五不言家丑,对方把家里的事跟你讲是听你的意见,跟你交情好,你可不能把人家的过失又传给别人听。这五个态度难道是朋友之间需要这种心境而已吗?任何的关系都需要有这种态度。所以我们要善学,不能说这五种就在朋友的时候用,其他的时候不用。

  夫妻之间要不要劝谏?要不要关怀对方的父母?要不要互相肯定称赞?要不要不言家丑?假如他的坏事居然是自己太太传出去,传到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你看他会不会抓狂?会。通财之义,夫妻之间假如还在那里计较钱,那不得了。所以真正懂得为大局著想的夫妻,你看公公、婆婆快生日了,都不用先生讲,主动去提醒,提醒完之后:你放心,我去买就好了。你看先生多欢喜,然后提回去:你亲手交给爸爸、妈妈。然后儿子拿过去说:这是媳妇买的。你看一家不是都很和乐吗?当女婿的也是一样,岳父、岳母生日,自己先跟太太提,你看看太太心里觉得多温暖。所以这些心境,要在对任何的人我们都是这样的心境。

  所以刚刚提到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这个知在哪?这个知是看到为什么他会染上这些习气,而不是去批判他的习气。当我们了解他为什么染上这些习气,为什么被这些习气糟蹋成这样,把本善都给遮蔽住了,当我们去了解一个人,去看他成长过程,包含他可能夫妻的相处。你本来很讨厌他,你了解完之后心境会变,他一定吃了人间很多苦头,原来是这样,原来他遇缘都不好。人不学不知道,「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句话我们不知道听了多少次了,要把它放心上。

  老祖宗曾经讲了一句话,「恕心养到极处」,人这分宽恕的态度,恕心养到极处,修养到家,到极点了,「只看世间人都无罪过」。为什么看不到世间人的过失?我们看这个恕字,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其心,感同身受。感受到他整个成长过程,人格的煎熬,内心的挣扎,感受到他没有遇到好的缘,造了这么多的罪业。往后不得了,造罪业,一堕到三恶道,那是万劫不复,很麻烦。

  我们常在讲课的时候分享到,你看到一个小孩在井边突然要掉下去,诸位朋友,你下个念头是什么?真的是一跳扑过去,奋不顾身,深怕他跌下去。诸位朋友,十法界依正庄严,现在我们人道当中有人中菩萨、人中佛,也有人中地狱、饿鬼、畜生,现在大半的众生披著人皮,实质是什么?实质是地狱、饿鬼、畜生,他们一不小心堕落下去,会比这个小孩掉下去还不严重吗?更严重!你看那个小孩掉下去,他也没造什么恶,他受报身完之后,十八年之后,可能是另外一个年轻气盛的男孩。但是假如现在的人继续造业,假如一堕下去,万劫不复,他也是人身难得,他也是佛法难闻。我们应该去珍惜他的难得,而不是去跟他对立,而不是互相堕落下来。

  真的,我们冷静想想,现在十法界多的是哪个法界?以至於我们也不要说社会,我们想想我们自己,二十四个小时是平等心多、是六度心多、是十善五戒多,还是贪瞋痴慢多?这个都要深深的观照,学贵自知,要时时勘验才好。所以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这个知是真正能看到他的痛苦,看到他人生的不如意、可怜之处,你就根本不可能跟他计较,甚至於是跟他结这个法缘。

  我有个长辈,他的朋友很嫉妒他的才能,处处找他麻烦,他都不跟他计较。有一次这个同事遇到一个很大的事情,自己不能解决,因为他常常都嫉妒别人,也没什么朋友。后来没办法,一定要人帮忙,就来找我这个长辈,他当下全心全意帮助他,从此以后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你看,境界就转过去了。所以刚刚提到的是这个媳妇深深的忏悔,就能以大局为重。

  相同的,当婆婆的也时时带动和谐的风气。我们当一个家族里面的长辈,就要有长辈的格调,当榜样。刚好这位老人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跟二儿子都娶了太太。婆婆买了两件衣服,送去给大媳妇,送给大媳妇的时候就跟她说:这是二媳妇买给你的。大媳妇收了很高兴,妯娌之间都在关心我;又把另外一件衣服拿给二媳妇,然后跟二媳妇讲:这是大媳妇要买给你的。两个人都很高兴。因为大媳妇跟二媳妇没住在一起,有一天刚好聚在一起,二媳妇就对大媳妇讲:谢谢你,上次送我那件衣服可真合身。大媳妇愣了一下,然后想一想:你是不是也有买一件衣服送给我?这么一问之下,原来是谁送的?原来是婆婆送的。你看,婆婆也没教她们要和谐,做了这个动作,妯娌之间彼此都觉得很温暖,而且感受长者如此的慈爱、慈祥。后来三儿子娶了媳妇,这个媳妇一进门,大媳妇跟二媳妇都各自买了一件衣服给三媳妇,然后送给她的时候说谁送的?你们怎么都有神通?统统都说是婆婆送的。其实你看,她在接这个礼物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什么?是这个家庭和乐的气氛,她一来就融进去了。所以家庭的和谐没有想像中这么复杂,只要我们肯好好用心。

  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我们办了一个「好婆婆、好媳妇」甄选。杨老师说你上去讲一个小时的课,把我给急的,我又没当过婆婆、也没当过媳妇,叫我讲,所以我很紧张。我就开始上网去找资料,当我找资料的时候非常的诧异,找到一大堆的资料。在大陆,他们这些年头没有在讲什么好媳妇的,他们都是女人要出头、女人要独占半边天,没有人在选好媳妇的。奇怪,怎么今年一堆资料,我也吓一跳。后来我突然想到科学有一个发现。

  就是在一个小岛上有一群猴子,这群猴子几百年来都是吃地瓜生活。它们在吃地瓜以前,就把这个地瓜敲一敲、拍一拍,然后就咬。突然有一只母猴就起了一个想法,用河水洗一洗不知道会不会比较好吃。结果它在洗的时候,所有的猴子双眼都盯著看它,然后它拿起来咬了一口,不会沙沙的,本来吃的时候会咬到沙子。愈咬愈好吃,然后就露出灿烂的微笑,接著很多的猴子统统跟过来洗。诸位朋友,我们学完《弟子规》也要有灿烂的微笑。你看,你们那个单位就你开始学《弟子规》,结果一学,一张苦瓜脸:你们要学。人家避之唯恐不及。假如你学完之后,家里和乐,孩子很懂事,有时候太太还会到公司里来探班,顺便还送一些水果给你的同仁,人家说学《弟子规》真好,统统自己跟来,不用你叫。

  诸位朋友,弘扬正法第一要件要会笑,但是不能皮笑肉不笑,这样会让人起鸡皮疙瘩。所以你看我们入山门先看到谁?你看,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真能笑口常开,大肚能容,那才是真正在利益正法。假如度量不够,脸又很臭,人家进山门一看到我们就赶快回去了。所以「面上无瞋供养具」,什么时候修广修供养?见面的时候能给人家一个亲切的问候、微笑。

  猴子洗了之后咬下去,大家都来了,只有一群人不肯来,哪一群人?曾经当过立法委员的不肯来、曾经当过行政长官的,以前你都听我的,现在不听你的,我去听你的,跟著你走,我的面子挂不住。所以你看,人清清白白来到这个世间,染那么多虚名干什么?所以根据我的调查,女人退休以后,会年轻三到五岁,因为压力没有了。开始去跟人家动一动,一下子不认识,一下就进去了,明天开始就吃人家煮的早餐,再下个礼拜就煮给别人吃,和乐融融。工作压力没有了,年轻三、五岁。当过总经理、董事长的,一退休老得很快,也比较短命,为什么?怎么都没有人来跟我送礼、没有人来跟我巴结谄媚,每天在那里很难受。好,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建立理智的人生观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如何建立理智的人生观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