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不论道心之有无,不言造罪之轻重,唯依本愿名号,念念相续之力,得遂往生(一)


   日期:2019/9/4 7: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往生净土仗佛愿力】法然上人开示:不论道心之有无,不言造罪之轻重,唯依本愿名号,念念相续之力,得遂往生(一)

  下午借着大家打佛七的殊胜法缘,师父继续向大家报告「往生净土仗佛愿力」。前面我们已经探讨到了第六大点举理佐证的第三十六段文,下午从第三十七段文接着看下去。请大家看讲义第八页,从第三十七段文之后,有好几段文都是法然上人的开示。

  讲到法然上人,或许有些莲友并不很认识,如果你好好的去读一读法然上人的传记,你一定会把法然上人,跟善导大师等齐敬仰。因为法然上人跟善导大师一样,都是佛菩萨示现,非常了不起的祖师大德。法然上人是日本人,善导大师是中国人,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家的人,可是净土思想完全一样。如果不是对于真理的追求,佛菩萨的示现,怎么能够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不同地方的人,不同时代的人,净土的思想是那么样的一致。

  善导大师在唐初,在长安可说是非常有名的人物,中国唐朝有不少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可说高僧辈出。有很多宗派是在唐朝的时候所建立的,我们所认识的玄奘大师,跟善导大师,是长安城两个赫赫有名,同一时代年纪相差无几的高僧。善导大师尤其值得我们景仰,乃是因为《高僧传》里,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的祖师,而且是中国净土宗的集大成者。如果你是一个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行者,连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你都不读,那你等于进入了宝山空手而回。宝物你都没有取到,那不是很可惜又很遗憾吗?

  法然上人在住世的时代,当时的日本净土教还没有创立。法然上人一生,受了两位高僧的影响,一位是同样在日本,在法然上人之前的源信大师,源信大师虽然是首楞严院的修行者,一生修学《楞严经》,非常的精进,学问好得不得了。但是源信大师是在行持以念佛为主,这是当时日本,还没有创立净土教之前,能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很难得的修行。因为法然上人之前的日本,当时的教界跟我们中国唐朝初年以前,许多教界杂行杂修,可说都是很普遍的现象。其实一直到现今,不论大陆、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我所到之处,所看教界的三宝弟子,绝大部份的都是杂行杂修。法然上人就是看了源信大师的《往生要集》这一本书,发现源信大师的著作《往生要集》,所引用的佛经跟祖论,讲净土教法非常的多。尤其引用祖师的著作,引用了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很多。所以使得法然上人对《观经四帖疏》,这一本著作引起了注目,后来法然上人虽然读了五遍的《大藏经》,这是古今可说,相当了不起的高僧。一个人一生,能够读一遍《大藏经》,那是相当的了不起。法然上人在青年时代,就能够读了五遍的《大藏经》,这一种智慧可说是,相当值得我们敬仰。师父跟大家报告我二十二年前,请《大藏经》在研读,我也每天用不少的时间研读,我很真实的跟大家报告,《大藏经》从头到尾,我还没有办法看完一遍。你看法然上人的智慧多高,多么的了不起,确实是大势至菩萨示现一位了不起的祖师。法然上人读了五遍的《大藏经》,他还不晓得要以什么法门,来解脱自己的生死。

  《十六门记》是记载法然上人传记,最真实也最详尽的一本传记。《十六门记》记载法然上人读了五遍的《大藏经》,内心的生死心还没有安定下来。诸位菩萨,你以为你读了很多经典,你以为你学了很多法门,你了解了很多道理,你就解脱生死了吗?我告诉你,除了这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以外,你如果要想学习圣道法门,你就算把八万四千法门的经论,通通读得融会贯通了,但是没做到,见思二惑没破,我告诉你,你还是生死大海的一位凡夫。你如果读一读,印光大师的《文钞》,印光大师说除了净土法门之外的其余圣道法门,要解脱生死标准在哪里?断除三界见思二惑。现代人如果把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拿掉,谁能修圣道法门,修到断除见思二惑?你才知道要解脱生死是难如登天。蜀道难难如登天,四川因为是盆地,道路崎岖坎坷不平,所以蜀道难难如登天。就是譬喻四川的道路,艰难不好走。我告诉你要解脱生死,比登天还难。如果没有念这六字,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

  唐朝的圆泽禅师,受李源的聘请到他家去当住持。李源把自己的家宅改建为寺院,请了圆泽禅师当住持。李源与圆泽禅师,可说僧俗二人法情好得不得了。圆泽禅师参禅参到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自己还没有办法了生死。要去四川朝峨眉山,圆泽禅师坚持要走陆路,可是李源因为父亲,在京城当官被害,所以李源不愿走陆路,要走水路。走水路圆泽禅师知道,一定会碰上一位妇人,所以坚持不肯。但是李源因为坚持要走水路,最后圆泽禅师只好随顺他。预先在经书里面夹了他的遗言,他把后事交代好,夹在经书里,跟着李源走水路,要去朝四川峨眉山。终于过江来到了江边,准备要借宿,碰上了一位妇人在江边打水。那一位妇人已经怀孕三年了,还没有把孩子生下来,等着谁去投胎?圆泽禅师。圆泽禅师看到这个妇人,不禁掉下眼泪了,非常的感叹跟李源讲:我之所以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遇上了这一位妇人,遇不上我或许还可以逃过一劫,如今遇上了我知道因果不可逃,我注定要投胎做她的孩子。你现在为我念咒送我一程,三天后到我家来看我。为了证实是我投胎的,你看了我之后,我会对你一笑以之为凭。三天后果然,李源到了这个妇人家里,妇人当天回去就生下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圆泽禅师投胎的。圆泽禅师跟李源讲:你持咒送我一程,他坐下来双手合十走了。这么自在走的还不能往生,这么了不起的禅师,还要搞六道轮回。果然三天后李源到妇人家,看了这个婴儿,这个婴儿见了李源真的一笑。李源心中无限的感叹,原来这个婴儿,真是圆泽禅师所投胎的。

  诸位菩萨我们的修行,跟圆泽禅师比远远不如,圆泽禅师修行到能知过去未来,还没办法了生死。如果圆泽禅师这一种修行,他早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就解脱生死了吗?靠佛的愿力对不对?所以你才知道这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真是钻石,你千万不要把它当玻璃。你不必再到处跑了,教界杂行杂修的人太多了。师父在教界二十多年,我看了非常的多,你再怎么跑你都跑不出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除非你不想解脱生死。你说我在佛门结个善缘,来世再来修行,那你有念佛没念佛没有关系。你真的感觉做人很累了,你真的觉得生死轮回很累了,你觉得这个世间实在不好玩,你想要往生净土,我告诉你这六字洪名,你好好的用珠宝盒把它保住,千万不要让小偷偷走知道吗?你没有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就如同让小偷偷走一样。你做人累了吗?听你们这个声音,你们不晓得师父在问你们,你做人累不累?你六道轮回辛不辛苦?这个世间好不好玩?对。师父跟你们的答案完全一样,我很累了。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好好的休息静养,安养一阵子。西方极乐世界叫安养国,你们年纪比较大的老菩萨,你们要退休了对不对?到哪里退休?到西方极乐世界退休,好好的安养知道吗?西方极乐世界叫安养国,叫安乐国。但是你现在在人间不要安乐死。

  法然上人就是读了五遍的《大藏经》,没有办法生死心安,再读三遍的《观经四帖疏》,前后总共八遍。读到《观经四帖疏》的正定业之文,信心一亮,体会到阿弥陀佛原来早就在五劫的思惟,为我这么下劣的凡夫,想出绝对可以救度的方法,用本愿名号要来救度我。我顺着阿弥陀佛的本愿而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解脱生死。

  从此以后法然上人舍弃杂行杂修,法然上人在比叡山出家十九年,三个月至半年,不到半年把天台宗的天台三大部读得滚瓜烂熟。现代人不要说古人,现代人有谁有本事,三个月至半年把天台三大部读得滚瓜烂熟?我告诉你,师父光是看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我要把它看完,我发现不用几个月的时间,好好的去研读还不能明白。智者大师的学问好得不得了。智者大师,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学习天台法门,你能比开宗祖师智者大师更了不起吗?智者大师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是一代的宗师,结果临终才以外凡五品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智者大师如果没有念南无阿弥陀佛,他的见思二惑还没断尽,你行吗?你没有念南无阿弥陀佛,你会比智者大师更行吗?现代人不要说修行,跟智者大师比,以学问跟智者大师比远远不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不论道心之有无,不言造罪之轻重,唯依本愿名号,念念相续之力,得遂往生       法然上人)(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不论道心之有无,不言造罪之轻重,唯依本愿名号,念念相续之力,得遂往生       法然上人)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一讲:法然上人发现念佛解脱 

 信愿法师:法然上人一生之行谊(三) 

 信愿法师:法然上人一生之行谊(二) 

 信愿法师:法然上人一生之行谊(一) 

 信愿法师:不论道心之有无,不言造罪之轻重,唯依本愿名号, 

 信愿法师:不论道心之有无,不言造罪之轻重,唯依本愿名号, 

 信愿法师:法然上人开示(四) 

 信愿法师:法然上人开示 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摄受,念 

 信愿法师:法然上人开示(二) 

 信愿法师:法然上人开示(一) 

 信愿法师:法然上人开示(四) 

 信愿法师:法然上人开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