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


   日期:2020/10/2 13: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七十七节 《宝镜三昧》

  《宝镜三昧》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寂因《智证传》曰: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离卦之重形。第二爻三爻四爻,又成一卦,巽也。(易爻之 二三四五系自下而上,非自上而下。《增集人天眼目》:改为自上而下,致成兑卦,改错了也。)第三爻四爻五爻又成一卦,兑也,此之谓叠为三也。下巽上兑,又成一卦,大过也,下兑上巽,又成一卦,中孚也 ,此之谓变成五也。
  (寂音五卦配五位图,最後一行,有五个黑白三圈,金陵刻经处光绪二年所刻,《智证传》对此行圈中黑白位置,完全错误。即近时普慧大藏经刊行会图所刻《洞上祖宪录》内且拙讷举寂音解《宝镜三昧》重离六爻,以重离,「离卦之重形」配兼中到居第五位之图,亦有错误。盖寂音以黑表阳,以白表阴,六爻卦以一圈表二爻,三爻卦以一圈表一爻。所以圈中黑白,自有一定,不可能稍有疑误,而流传刊刻竟会如此,兹照寂音原旨,改正如上,至其图意,是否合於五位原旨,则属另一问题。)

  荎,五味子也,一草而具五味。金刚杵,首尾俱阔而中狭。又:首尾俱虚而中实。原先圣之意,以重离五变三叠,世间法也。例婴儿不去不来不起不住不能正语,出世间法也。於是方便建立五路三位,学者思之。
  永觉《洞上古辙》曰:偏正回互,谓阴阳变易也。叠而为三者,谓叠变至三爻也。变尽成五者,以上三爻变,则成水火既济,卦象正中偏。以下三爻变,则成火水未济,卦象偏中正。以中间互体三四五爻变,则成风雷益,卦象兼中至。以二三四爻变,则成山泽损,卦象兼中到。既未二卦,以火配偏,以水配正,其义可见。损益二卦,皆出於互,即兼义也。风雷俱动象兼至三发於用,山泽俱静象兼到三归於体,离本卦象正中来。以离乃心象,心居一身之中。又:正中来象内黑而外白,正离之象也。五位配五卦,非独其义皆合,且如未济既济,名正相对,损益名亦相对,以此观之,可见五位之立,天造地设,毫非人力安排。而兼中至改为偏中至者,益见其谬矣。荎草,五味子也。一草俱五味,例一法中全具五位也。金刚杵,首尾阔而中狭。今法中,正中偏,偏中正,二位居前,兼中至,兼中到二位居後,唯正中来一位居中,两头阔而中间狭,故其象为金刚杵。
  
  《古辙》五位总图。
  五位图说最上一相,表黑白未兆之前,所谓:向上宗乘事也。学者当先悟此。若未悟此,而说理说事,分体分用,与教下习讲者何异?次一相,表黑白既分之後,所谓:正中有偏,偏中有正,偏正交互之义,尽见於是。中间仍有一虚圈者,表向上事,今亦隐於黑白之间也。又以此偏正交互之义,广之则成五位,即一成五,合五成一,岂假安排哉!以黑多白少者,为正中偏,此位正中含偏,故黑多而白少。以白多黑少者,为偏中正,此位偏中含正,故白多而黑少。以中黑外白者,为正中来,由前二位造至尊贵位,复不守尊贵,乃转正向偏,而正不居正,偏出於正,而偏不落偏也,故黑在内而白在外。以全白者,为兼中至,乃正中来之後,妙印当凤,纵横无忌,事理双照,明暗并用者也,以其全体即用,故其相全白。以全黑者,为兼中到,乃妙尽功忘,混然无迹,事理双销,是非不立者也,以其全用即体,故其相全黑。前二位相对未兼者也,後二位相对既兼者也,唯正中来一位无对,是妙挟前後四位。前後各二位,中间止一位,两头阔中间狭,故象之为金刚杵。一位才分,五位俱彰。如世间物,才说前便有後,既有前後,便有左右及中,是一位便有五位,故喻之为荎草味。
  《宝镜三昧》本义曰:宝镜三昧者,洞山亲印於云岩,而密授曹山者也。文有三百六十言,于中如重离六爻,偏正回互数语,为一篇之枢纽。然乞讨藏幽扃,难开物解,因抽绎其绪,作六种图说以发明之:(一)宝镜三昧图说。(二)正偏回互图说。(三)三叠分卦图说。(四)五变成位图说。(五)二喻显法图说。(六)六爻摄义图说,初一为总,後五为别。盖欲阐发幽微,非为世谛流布,更慨古说纰谬,勉而述此,敢曰:《宝镜三昧》本义果如是乎!(其第(一)宝镜三昧图说,系画一空圈,与上录《古辙》向上一窍之第一图相同,其所述言句,亦大致相似,兹不录。)
  (二)正偏回互图说。
  此图二仪既判,黑白已分,以黑表正,以白表偏。所谓:正中有偏,偏中有正,回互之义本此。中间仍有一虚相者,表向上事,今亦隐於黑白间也。黑白是奇偶二数,所表之法,不唯偏正,所有明暗内外宾主因果等等,一切相对之法均属之。此诸二法,虽各依位住,而飞伏隐显,互相涉入。虽互相涉入,而各住本位,未尝混乱。此非意识之境,入此三昧,法如是故。此回互之义,为一家之要旨,洞宗学者,尤宜详之。
  (三)三叠分卦图说。
  此图已略见大意,卦有六爻,统唯奇偶二数。先圣取其回互之象,以立宗旨。乃从上诸师异说纷纭,昧於三叠五变之言,向本卦外别变五卦,支离配释。不知本文直云:「如离六爻。」是取正偏回互之象,非取离为心火之卦义也。而本卦中自具三叠五变天成玄妙之趣,学者苟不向外求索,祖意无余蕴矣!兹先将本卦六爻分为三叠,以象三德。所谓:叠而为三者也。即初二两爻为初叠,洞宗贵回互,故顺象正中偏,互象偏中正,与五变中初二两变之爻正同,象般若德也。以三四两爻为二叠,回互观之,纯阳无阴,但第四爻阳居阴位,是正偏妙叶,故象正中来,即是三变之爻,象法身德也。以五六两爻为三图叠,互象兼中至,顺象兼中到,与四五二变之爻正同,象解脱德也。
  (四)五变成位图说。
  此图即三叠六爻变为五位,以尽一卦理趣。所谓:变尽成五者也。就五位图中开之,则有十爻,以更互取象,故不出本卦六爻之外,叠变之巧,其在兹乎。然变有二义:一变化,二变易。今取变易,例如四十二位因果互易,谓之变易生死。既知变是易义,则易爻不易卦。若别出五卦,与五位名义无涉,况位次混乱,图相不合,亦不思之甚也。且明说,如离六爻,偏正回互,奚取於多卦多爻?千古病根,只在看错变尽成五一句耳!洞山本意谓易尽六爻,恰成五位,既误易尽为化尽,又误成五位为成五卦,以故支离配释,愈出愈谬。复次,若欲配位,不须互取十爻,只就六爻,五位义足。以初一爻为正中偏。盖全理即事,故此正中即有偏,但偏相不可见,譬如朔日之月,暗中明相,不可言无。故《参同契》云: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观是也。以是义故,不须互取第二阴爻也。次以第二一爻为偏中正。盖全事即理,故此偏中即有正,但正相不可见,譬如望日之月,明中暗相,决定是有。故《参同契》云: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是也。以是义故,不须互取第三阳爻也。次以三四两爻为正中来。此位必须两爻互取,方成位义,後当别明。次以第五一爻为兼中至。第六一爻为兼中到。盖此二位在正中妙叶之後,故二图虽纯白纯黑,一是妙叶而发於用,为理事双彰。一是妙叶而归於体,为理事双泯。曰:兼至。曰:兼到。  
  兼即互义,以是义故,不须互取四五两爻也。既尔,何故叠变中皆取复而不取单?盖以单爻义虽具,而相不显,回互之象,不得灼然昭著。且与正中来一位,单复不等。以是义故,舍单用复。然则据实言之,位位回互,爻爻回互,单即是复,复即是单,单复复单,弥显重重无尽之义,思之!
  (五)二喻显法图说。
  此图理趣较前愈妙,前约正偏单复以配位,今约总别阔狭以显法,总别是显法味,阔狭是显法相。所谓: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是也。以此二喻双显五位之法,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今先明总别者,喻中荎草为总,五味为别。法中离卦为总,五位为别。荎草即药中五味子,一物而具五味,喻一卦而具五位,开一为五,合五成一,五一执亡,开合无碍,大意如此。水以濡湿为义,象正中偏之初沾理水。火以照暗为义,象偏中正之起行向果。木以出生为义,象兼至之发於用。金以退藏为义,象兼到之归於体。土以坚净为义,象正中来,以重阳坚实而有微动之意。故约五行配五位味也。以此五行之中,水与火对,金与木对,而土独无对,位在中央,象正中来,妙挟前後四位,中正独居,尊贵之位,不可有对。故洞山颂中,诚令学者,无触当今之讳,所谓:错然敬之则吉也。又:喻中随触一味,五味具足,以总是一物,故法中一位才举,五位俱该,以总属一心故。故借荎草,以喻法味之妙也。(此下有借金刚杵以喻法相一段,以偏正为般若,正中为法身,至到为解脱,此中三法,即是一法。即名宝镜三昧等语,兹不录。)次复应知,此三昧中开合之相,初分一卦为三叠,次变三叠成五位,今束五位为三法,又融三法还成一法。而此三昧,非一非三,非五即五,即三即一,叠而成三,明一即三也。变尽成五,明一即五也。如荎草味,证五即一也。如金刚杵,证三即一也。乃至非开非合,非总非别,非阔非狭,即开即合,即总即别,即阔即狭,是为大三昧,是为甚深三昧,是为不思议三昧也。又:一卦五位,互取十爻,前後四位,象同义异。正偏两位,则以下爻为主,上爻为互。至到二位,则以上爻为主,下爻为互。此观象者所当悉也。
  (六)六爻摄义图说。
  此图先取内卦三爻,为自受用三昧。初爻是纯阳之位,若参合教乘,象首创文殊根本智,如善财以童子为纯阳之人,初见文殊是纯阳之友。顿明本理,发菩提心,故为初心根本之智,於天台《摩诃止观》:五章大意中,此当发大图 心也。若约本师,一期化迹,则为王宫初降之相。若参学人初始发心,痛念生死,遇真善知识开示,向身心世界未形以前,只眼豁开,顿明本有者,配属此位。若合诸祖,则是初生法王之家,故为诞生王子,久远背觉,今始合觉,故为向,无始以来,真常理性以智慧力,今乍开发,故为正中偏也。所谓:颠倒相灭,肯心自许。第二爻是阴居阴位,象道前普贤广大行,摄五十二位功勋,如善财自妙高峰证初住後,历一百十城,参五十三善知识,差别门庭,一一透过。是谓涉大功勋,於《摩诃止观》:五章中,此当行大行也。若约本师,为出家苦行之相。学人省悟後,践履此道,不以得少为足,就作家炉鞴,多方锻炼,深明差别日益玄奥者,配属此位。若合诸祖,此是徧历阶级而成大业,故为朝生,然与石霜颂意稍异,彼(之朝生王子者,)是臣种,外绍而不就位,此(处朝生,)是王种,内绍而未就位者也。又位位进修不背,故为本位,位以无住行,趋求极果,故为偏中正也。所谓:毫忽之差,不应律吕。即此二位,智行互资,功位迭进。智得行,而繁兴大用。行得智,而念念无为。一即二,二即一,不一不二,而一而二,故成般若德也。所谓:背触俱非,如大火聚。第三爻又是阳居阳位,象已证等觉後得智,承前位,以根本智进修大行,已臻极果,故人位皆正也。合前二位,以象学人,从凡入圣,遍游果海,中中流入,不退不住,至此,则转功就位,自利行满,故为自受用三昧也。如善财南询,终至弥勒楼阁,而不离当处,而徧参不出一心,而行毕一生,圆证佛果,刹那顿超三祇,理事一如,体用皆正,是为到彼岸智。於《摩诃止观》:五章中说,当证大果也。若约本师,为树下成道之相。学人直了一心,不存悟境,澈法源底,透末後牢关,所谓:一生参学事毕者,配属此(第三)爻。若合诸祖,此是等觉最後之身,故为末生,因涉大功勋而至,故为功,即就中功也。所谓:类之勿齐,混则知处。然此中末生王子与洞山正中来不同,此乃久历功勋,而方入位者。彼则已入正位而转身者。须知正中来一位,是於第三变互爻之中,意取次上第四一爻之象,而立其名。以此,三爻虽正,而无来义故,来即如来之来,言乘真如而来,此则从正中妙叶而来,故云:正中来也。从中来故,不同末生,未离正故,亦非兼至。如洞山颂云:无中有路隔尘埃。无中是正,有路故来,尚未离位,故与尘埃相隔。不达者误作出尘埃,一字之差,便滥後位矣。洞山立言,明妙如此。而从上诸师,或配同末生,或颂出功用,皆不得旨。故唯曹山一人,亲承面禀,故五位颂得洞山之髓。其颂正中来云:未离兜率界,乌鷄雪上行。错会者曰:乌鷄表正,雪表偏,是转位就功,向偏位上利生接物。故云:雪上行也。又以图相谬证云:所以图为内黑外白,是乌鷄雪上之象。审尔,则兼中至何以别耶?且既云:未离兜率界,何得在白雪上行耶?须知曹山颂意以乌鷄表人,雪与兜率界同表正位,雪取一色义,不取白义,如颂兼至云:焰裏寒冰结,焰取明意表偏,不取赤色,冰取寒凝义,表正,亦不取白色也。疑者曰:何以图相内黑外白?既五图皆以白表偏,此何以独表正?不知此位图相,妙密难知,今不惜秘旨,更为明破,盖此图在外圆相,即是第三阳爻奇数,所成表正位也。在内黑相,即是第四阳爻奇数,以表正位中人,是取二阳奇数表法,非取图内空白处也。然此五位图颂,唯始末二位无譌,中间三颂与图位舛错,诸本互差,无人辨正,故今为出之於此,又见以君臣五位如次配入,此五位者,亦不可从,盖君臣虽具五位,开合不同,学者当细心体之,至於临济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拣,四照用等,则皆兼至一位中事也。故知五位宗趣,最为广大,岂唯一家建立,无越於此哉!
  次取外卦三爻为他受用三昧。第四乃阳居阴位,象妙觉逆流,回入生死海,将欲从体起用。分身於法界之中,随机普应,虽未入俗利生,已运大悲,已垂冥迹,与前爻不同,故阴位以表之。学人到前位,已证法身,能不住法身边,不守枯桩处,不着无言说,不为自了汉,自愿垂珍着敝,入泥入水,作大佛事者,配属此(第四)爻。若合祖意,以前三爻之阳是功穷位极之阳,此是转位就途之阳,两阳合观,一镇静,一暗动,故为正中来也。故谓:夜半正明,天晓不露。至此二位,自利已满,天然尊贵,以法界法性为身,故成法身德也。恐学人到此坐着,故取中叠二爻,上下回互,以彰果德之妙,所谓:通宗通途,挟带挟路。第五爻是老阴居老阳之位,象道後普贤圆满行,以前位乘愿涉俗,随类化身,繁兴大用,弥纶法界,故体偏而位常正,是佛果後行,与《华严》:离世间品同旨。於《摩诃止观》:五章中,此当裂大纲也。若约本师,为转大*轮之相。学人福智已足,时节若至,得座披衣,横身为物,向玄门要路,杀活擒纵,宾主君臣,投机合道,箭锋相拄,啐啄同时者,配属此位。若合诸祖,此是已透法身,为物作则,故为化生,果後不舍因门,故犹为王子。诸法并兴,万机齐赴,故为共功,妙叶通涂,敲唱双举,故为兼中至也。所谓:先圣悲之、为法檀度。第六爻是老阳居老阴之位,象容真如法界海,与四爻体同而用异,四爻是以体涉用,此是摄用归体。外不住万行,内不住一心,三际平等,十方坐断,心佛众生,了不可得,是为秘密藏。於《摩诃止观》:五章中,此当归大处也。若约本师,为入般涅槃之相。学人一则出世能事毕已,权实双收,万机寝息,退藏隐密,犹如羚羊挂角者,配属此位。若合诸祖,此是虚玄无着之宗,循复还之,与第一位同体,故为内生。无生可度,无世可兴,乃无功之极致,故为功功,行位齐泯,不落有无,极尽今时,还原合本,故为兼中到也。所谓:潜行密用,如愚若鲁。此上二位,展则行弥法界,收则足迹难寻,即展即收,绝思绝议。以其四句百非,皆悉不到,故成解脱德也。恐学人到此,未得自在,故取第三叠二爻( 〓),上下回互,以尽隐显之妙。所谓:但能相续,名主中主。又:以前四爻是利他之愿,五爻是利他之行,至此,六爻是利他行满,回涂得妙。如《大涅槃经》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故合此三爻为他受用三昧也。问:前内卦第三爻,既证极果,则已到涅槃彼岸,已住秘密藏中,返本穷源,更无升进,今此第六爻所到境界,与前第三爻是同是别?若同,何分五位?若别,则应更深,此义云何?答:真如性海,本无二源,但前是本门还源,今是迹门还源。又:前是功穷位极,人位皆正。今是功亡位泯,人位皆无。故不同也。故知洞山五位,于中间尊贵一位,不取第三还源之爻,而取第四逆流之爻,以成位义,弥见祖意之妙。又此,重离六爻之象,究其起尽,循环无端。盖一真法界,浑无朕迹,无有能所,本不可说。初开理智二门,则理为所证,智为能证,故有初爻象生,其图为多黑少白(正中偏。)多黑处即理,少白处即智也。以此当初住位,初断一品无明理障,具一分智德故。次智开因果二门,故有第二第三爻象生,二是因,三是果,二爻图为多白少黑(偏中正。)多白处即因,少黑处即果也。以此从二住去,位位中证一分真如果,故三爻图为圈内黑相,(正中来。)此是果海已极,因位已满,智与理冥,故但成圆相也。次理开体用二门,故有第四第五爻象生,四是体,五是用,四爻体虽挟用,未离果海,故其图即圈内黑相也。(正中来。)五爻不舍因行,大用现前,其图为纯白之相,(兼中至。)此白相中有白有黑,以黑白双照,故成纯白也。若不照黑,非兼至义。既至此已,展尽还收。摄体用为一理,泯因果为一智,双收理智,归一真法界,故有第六爻象生,其图为纯黑之相,(兼中到。)此黑相中无黑无白,以黑白双亡,故成纯黑也。若黑不亡,亦非兼到之义。然此一真法界,究竟不可说,还与第一爻为体,原是最初理智未分已前,箇一着子。到此,所谓: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故知一卦六爻,取要言之,初爻是理智初开,六爻是理智还泯,中开四爻,是因果体用,周而复始,如大圆镜。学人於此,一眼觑透,全身拶入,则谁为生?谁为佛?谁为宗乘?谁为教乘?又谁为济上?谁为洞上?四生六道一光中,一切圣贤同影像,是则熔鉼盘钗钏之金,都炉成一个圆镜,然後打破镜来,无物可得。《法华》所谓: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於空,任他千圣出头来,广立纲宗,尽是鬼门贴卦。个中无元字脚,唤什麽作宝镜三昧?所谓: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寂音晓得《易经》裏面怎样叫互,亦明得此中巽兑窍要,然未够彻底,故虽说到,叠而为三,成离,巽,兑,但未道出变化中的自然巧妙,以致勉强安排巽兑,仅成三划之卦,与离卦及他卦六爻不同,不能自圆其说。又因离互大过,更以兑巽易位成中孚,这样一个外阴内阳,一个外阳内阴,彼此相对,而巽上阳下阴,兑上阴下阳,亦适相对,只有离独无对。再以黑色象阳,白色象阴,依照卦爻绘出三圈,大过外白内黑,以对中孚外黑内白,巽上黑下白,以对兑上白下黑,唯离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独立无对。更因兼中到一位,没偏正之名,此其难和,所谓:出凡圣路,离心意识,及尽无功虚玄妙道。亦不可有对。遂以离配兼中到,另以巽配正中偏,兑配偏中正,剩下大过中孚,不能不配正中来兼中至,但兼中至与正中来,字义不顶相对,遂改兼中至为偏中至,这样,方与正中来相对,且前面四位都有正偏,而独最後一位没有偏正之名,所以无对。然正中偏何以配巽而不配兑,中孚为什么要配偏中至,三圈黑白有什麽意义,都没有说明。後人以其这样改配,显与金刚杵之句不符,都斥为谬。其实改兼中至为偏中至,并没有错。其错在把偏中至与正中来相对,不与兼中到相对,若仍以正中来居中无对,而以偏中至与兼中到相对,即仍与金刚杵相符,亦与从前原来图相相合。且一偏一兼,一白一黑,正均相对。不然,试问:兼中至与兼中到,究有什么分别?世人多因迁就兼中至,曲为解释,说至与到不同,实际上至即到,到即至,必须一偏一兼,一白一黑,方显彼此相对,或许当时原本竟是偏字,後来传误,亦未可知。虽然如此,若坚主兼中至或坚主偏中至,均属两头语,洞祖闻之,一笑而已。寂音境界,悟处不错,惜未透绝,故著述甚富,而永觉谓为「得失参半。」诚属定论。至於反对寂音之说,以且拙讷之《原宗辨谬》,说得最详,讷师亦以五位王子分配五位,对六爻互变,亦主不出本卦,意与《宝镜三昧》本义相同,唯至极简略,兹不录。  
  《古辙》五位图说,讲得很好,所述五变,本义谓其「安立五位,粗合法相,然以至到二位居下,正偏二位居上,此由错变四卦,依卦定位,故头尾倒置,虽似是而实大非。」此语确能看到《古辙》毛病。唯见有毛病,即认依卦定位,没有办法,而不知只要一转移间,即仍既符易理,更合法相。永觉当时先绘黑白未兆,次画混沌既分,再画三叠五变,因照一般方式,自上而下,致有此病,实系一时疏略,而其见地并未有误。假使永觉当时想到此点,只要一为转移,即无可议。兹代转移如下图:《古辙》五位新图。上图照《古辙》原图。原理完全一样,只仅上下移易而已。这样,其黑白未兆与混沌既分二图的次序意旨,正与「易有太极是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次序意旨相符,而其三叠五变的次序意旨,更亦适合於本义了。唯其叠变说明,亦须移易为:「变尽成五者。以二三四爻变,则成山泽损,卦象正中偏。以三四五爻变,则成风雷益,卦象偏中正。以下三爻变,则成火水未济,卦象兼中至。以上三爻变,则成水火既济,卦象兼中到。损者妄日损,益者真日益,以配正中偏。偏中正其义很明显。火水未济者,尽未来际,度尽众生,众生无尽,我愿无尽,故以配兼中至。水火既济者,利他行满,入般涅槃,理智双收,究竟寂灭,故以配兼中到。义亦易明。至离本卦,象正中来。」以下,均照原文本动。这样移易之後,似较原来图说或更清楚切合,本义第一图与《古辙》相同,第二图亦相似,唯本义二划,而《古辙》三划,历来多以三划成卦,然後起用,所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但二划,或指二仪之象,俾合「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义。本义三叠,系将六爻分为三个两爻,每二爻算一叠,六爻算三叠,这是分而为三,不是叠而为三了。若道:重离六爻,偏正回互。故偏正回互,必须局限於六爻之内,而三叠五变,亦随须限於六爻,则本义所说:是再好没有了。他的五变显法,说得简要清楚,而六爻含义,则既合宗旨,又合教义,广博精深,棒下见血,能道古人所未道,发明古人所未明,实为《宝镜三昧》这几句注释中,最杰出之作。宗门下人,尤其是洞宗弟子,不可不读,当然,其中亦不免有几个小小问题,不妨提出来商量一下。
  《易系辞传》曰:「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所以,卦之动静进退,在中间四爻,格外繁复,而互卦之原,亦出於此。盖所谓:互卦者,系以一卦之中间四爻,相互得二个三划卦,重合而成一个六划卦,这个互成六划卦,即是原卦之互卦。故除乾坤二卦外,所互之卦,均出本卦之外。例如屯互剥,蒙互复。今本义谓:洞宗贵回互。遂二爻阴阳相错或上下相综,如以为顺象正中偏,而其互象为偏中正,此系易之错综而不是互。当然,不是易理之互,不能说不足以资参考。至於释乌鷄雪上行,谓有人错会,其实祖师下语,何等活泼,若专主偏正,或定主不是偏正,是把祖师活句释成死句。本义谓:若接物利生,是乌鷄雪上行,则与兼中至何别?且既云:未离兜率界,何得在白雪上行?不知正因未离兜率界,乌鷄雪上行。所以,与兼至有别。又於焰裏寒冰结与《古辙》同,谓:焰表偏,冰表正,不能说不是,今亦试问:焰裏怎样能结寒冰呢?策师对此可以不问,学人对此须先明得,五位王子及五位功勋均不能分配洞上五位。《古辙》说得很明。而以本师降王宫,修苦行,成正觉,转*轮,入涅槃,配此五位,更不适合。『盖洞宗五位,系对後世钝根,指出进修位次,所谓:顿中有渐,渐中有顿,一位透彻,五位齐彰。一味才明,五味齐显。虽齐彰齐显,仍须分别实透。』纵此位次,包括可浅可深,但岂能配到本师的八相成道?不特本师不能适用,即西竺中土历来祖师包括洞宗在内,很多[固-古+力]地顿破,没有位次。固然,顿破不碍位次,然究不必强合。
  《宝镜三昧》中,这几句的注解不多,即有释义者,或仅鳞爪片段,或竟一无足取,只有上面三种,尤其是後面本义一种,最为详明透彻,不过,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有些问题。即如叠变方面,是否必须局限於二个离卦六爻之内?普通看来,重离六爻,偏正回互,是说六爻之中的偏正回互,因此叠而为三,变尽成五,亦解作限在六爻之内。但照本义所释,是分而为三,变则有五。盖没有注意到「叠。」没有注意到「尽。」兹再不辞葛藤,特於珠玉之後,进些瓦砾,作为别解:「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就是把离重一下,成为二个离六个爻,我们来偏正回互一下,看看是怎样,再「叠而为三。」「叠」是重叠的叠,是先重後叠。所以,说明叠而为三,就是先重为二个,再叠而为三个,看又怎样,他的变化,亦不过仅尽於五位。所以道:「叠而为三,变尽成五。」《易系辞传》曰:「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恒解曰:「圣人以三相参,以五相伍,而得其变化,以顺逆相错,上下相综,而尽其卦爻,通乎参伍之变。」什麽叫「参伍?」参者参合。伍者行伍。什么叫「错综?」阴阳性质变换,曰:错。上下地位变易,曰:综。就是讲,性质地位的动静变化,犹之奇偶各数的间杂混合,相错相综,相参相伍,虽参仍伍,虽伍仍参。所谓:「虽互相涉入,而各住本位。虽各住本位,而互相涉入。」所以《易系辞传》:下文随即接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无为而无不为,寂而通,通而寂。这种《易经》的精义,正与佛家相同。而历来《易经》注释者,都未阐述,只有灵峰《周易禅解》中,「虽彼此参合,而不坏行伍定列。虽行伍定列,而不坏彼此参合,故名参伍以变。由彼此参合,则其数相错。由行伍定列,则其数可综。故云:错综其数。」洞上祖师,深明这种大易精义,正与禅门符合。(这不是说洞宗以外的祖师不明此义。)爰於《宝镜三昧》离卦,变化之中,提出三五两数之说,而因缘大事都包含在内了。或疑这种数字的说法,未免拘泥着相。不知数不可拘,亦尽可有,相不可着,亦不可废。不见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炽然分别,而没有分别。』『是以有不碍无,无不碍有。尽可极有,更显极无。且不能极有,不是极无。』古人道:『死人路上有活人出身处,活人路上死人无数。』吉祥实一夕有省,晓趋方丈,天衣聪见,乃问洞上五位如何话会?祥曰:「我这裏一位也无。」衣令参堂,谓侍者曰:「这汉有个见处。奈不识宗旨何。」入室次,衣预令五人分序而立,祥至,俱召上座。祥於是密契奥旨,述偈曰:「一位才彰五位分,君臣叶处紫云屯,夜明帘外无私照,金殿重重显至尊。」天衣称善。
  现在,我们再谈三五,三者参也,五者伍也。参者参合,伍者行位,三者叠而为三,五者尽於五位。重离六爻者,把离重成二个(6根爻)。叠而为三者,把离叠成三个(9根爻)。其中上下来回,相互往复,所成变化,尽於五位。我们试把9根爻先从初爻取用六爻,则为离卦本卦。再从第二爻取用六爻,则为巽卦。又从第三爻起,取用六爻,则为兑卦。若从第四爻起,取用六爻,则仍为离卦。若叠四五六七个以至无穷数的离,而从第五六七八以至第无穷数爻起,取用六爻,则总不出离巽兑三卦。又:若从重离六爻,以其初爻移叠上爻之上,则亦为巽卦。再以巽之初爻,移叠上爻之上,则亦为兑卦。再以兑卦初爻,移叠上爻之上,则仍为离卦。这样,以初爻移叠上爻之上,无论移叠至无穷次,亦总不出此巽兑离三卦。故离若叠,则成巽兑离三卦。再看这三卦义理,巽为风,「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兑为泽为海,「妙庄严海,萨婆若海。」这样看来。巽为用,兑为体,巽为偏,兑为正。兑虽为正,而正中有偏,故为正中偏。巽虽为偏,然偏中有正,故为偏中正。巽不用,全体是用,故为兼中至。兑为体,全用归体,故为兼中到。无论成巽成兑,总出自离,总归入离。无论体用偏正,统出自「自性本元。」仍归入「自性本元。」
  且这种「出」及「入」亦隐有次序,前叠三离,除上下各成重离(9根爻)外,其中间自成兑巽两个六划卦。兑上巽下,先从上离往下一步,经兑,再下一步,而巽,再下一步,至下离,又转位而上,上一步,经巽,再上一步,至兑,然後回入上离。这样来回上下,是什么意思呢?从上离到兑,是指积代簪缨,历来不知尊贵,虽忽然拜相,仍隐隐未彰,此即最初从上离出来,才下至兑之正中偏也。次则功愈进,位愈亲,分明觌面即真,未免朦胧雾色,此即再下至巽之偏中正也。次则转功就位,直趋尊贵,然後回过头来,转位就功,鹤出银笼,回机入俗,此即又下至离之正中来也。次则入鄽垂手,杀活游戏,泥牛狂歌,木人笑舞,此则从下面之离,回过头来,上至巽之兼中至也。最後则功位全消,威音王未晓,此则从下面之巽,又上至兑之兼中到也。此最後之兼中到,是不是还要向上至上面的离呢?请试道着!(读者:既在声色裏闹,不妨声色一下,一非一兮三非三!)或谓:照这样取用巽兑,重离已得,何须三离?答:重离所成巽兑,只有三划,《易系辞传》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故若效爻之刚柔变化,则须六划,故用三离。或问:原文分明说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则叠三成五,似应局限在六爻之内,今三卦相叠,成为九爻,似与原意不符。且言:易者似尚未有叠三卦之前例?答:这亦是祖师之发明,别人不敢杜撰,如果不是这样,则对「叠而为三」之句,无法作圆满之解释。现用三卦,计有九爻,似与易之六爻不符,不知现虽用九,实际仍是用六。《易系辞传》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既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则或重或叠,用六用九,唯变所适。犹之互卦,本仅四爻,互成六爻,虽成六爻,不出四爻。现在虽成九爻,仍用六爻。如珠走盘。圆转横斜,毫无典范,虽无典范,不出此盘。此即更见祖师叠三尽五之妙。况即用重离,不用三叠,则其上下往来所经兑巽离之五位,亦仍相同。不过不是六划,而是三划之兑巽离而已,其义仍无稍异。实足证明重离六爻的偏正回互,与叠而为三的偏正回互,其变化所成,均尽於五。或又疑从正中来至巽之兼中至,至兑之兼中到,自下而上,固与易爻方向相同,但先从兑之正中偏,至巽之偏中正,以至离之正中来,系自上而下,似与易理不合?答:此不知正与易相符,盖易爻是自下而上,但易卦则自上而下。一般卦名的上下二卦念法,均自上而下,如:水天需、天水讼、火天大有、天火同人,水天需卦辞:「象曰:云上於天。」天水讼卦辞:「象曰:天与水违。」又:屯卦,卦辞:「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履卦,卦辞:「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为什么不说雷云屯,不说下泽上天呢?既有自下而上,必有自上而下,才能往来回复,正与本义循环之说相符。又:上面说三叠五变,还没有讲到回互,回互妙义,说不能尽,而不许伤触,是其中之一。须知,所说兑巽到下离,再回巽到兑,适合五位,而没有把上离说及,在下来以前是从他来,上去以後是向他去。所谓:『一切一切,无不从他流出,无不向他归入,虽无非是他,若真要说明,纵你不避伤锋犯触,亦无法道得。』所以《宝镜三昧》到最後才说出,主中主三字,而洞山仍曰:『道得即非主中主。』不见祖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谓之佛是染污。任你说东说西,无不白云万里,所以,读《易》要读划前之《易》。(作麽生是划前之《易》?)(读者:昔读《洞上古辙》(永觉贤著,)到此不能消文,遑论通解,盖不懂得《易》的缘故,於焉请教某尊宿,今将其解释永觉的著文抄录於此,以使後之读者,对洞上纲宗彻底掀翻,虽斯非文字语言之事,然悟後之纲宗,不可少也。)尊宿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重离六爻者,离卦之形为,卦有三爻,下为初爻,中为中爻,上为上爻。重离者,离卦之重形即离之复卦,复卦与单卦,作用不异,不过重其形而为六爻耳。六爻者,下一为初爻,二为二爻,以至五为五爻,六爻为上爻。偏正回互,谓阴阳变易也。卦爻一为阳爻,- -为阴爻,五位图中,以阳为白,以阴为黑。今以阴爻黑代表正,阳爻白代表偏。(丹霞湻:借黑权正,假白示偏。)回互是变化之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偏正发生变化之作用,故曰:偏正回互。叠而为三者,谓:叠变至三爻也,单卦从初爻至上爻,共有三爻,三爻相叠,而成原卦,以表明偏正相生之现象。叠变不是一个名词,叠变是两个分立的名词,叠字之义,解释如上,变字是属於下文变尽成五句,变尽成五者。以上三爻变则成水火既济,卦象正中偏。以下三爻变则成火水未济,卦象偏中正。以中间互体三四五爻变则成风雷益,卦象兼中至。以二三四爻变则成山泽损,卦象兼中到。既未二卦,以火配偏,以水配正,其义可见。损益二卦,皆出于互,即兼义也。风雷俱动,象兼至之发于用。山泽俱静,象兼到之归於体。离本卦象正中来。以离乃心象,心居一身之中。又:正中来,象内黑而外白。正离之象也。离卦,一变而为水火既济卦,正中偏。再变而为火水未济卦,偏中正。三变而为益卦风雷益,兼中至。四变而为损卦山泽损,兼中到。五变而还归於离卦本象,正中来。变之形式共有五种:上三爻变既济卦,下三爻变未济卦,三变三四五爻益卦,四变二三四爻损卦,五变而还归於离卦本象。故曰:变尽成五。阴阳互变者,阴变为阳,阳变为阴也。上三爻阴阳互变 坎离既济卦,此卦是坎在上,离在下,合成复卦,名曰:既济。坎为水,离为火,故曰:水火既济。(正中偏。)下三爻阴阳互变离坎未济卦,此卦是离在上,坎在下,合成复卦,名曰:未济。离为火,坎为水,故曰:火水未济。(偏中正。)三四五爻阴阳互变 巽震益卦,此卦是巽在上,震在下,合成复卦,名曰:益卦。巽为风,震为雷,故曰:风雷益。(兼中至。)二三四爻阴阳互变艮兑损卦,此卦是艮在上,兑在下,合成复卦,名曰:损卦。艮为山,兑为泽,故曰:山泽损。(兼中到。)损者,减损也(读者:为道日损。如其不损,则依然故我。依然故我,则无道矣!如何是为道日损?是不是与放下的放下相同?古人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语,可以此处解释。)离卦还原离卦象内黑外白,正离之象,(正中来。)』虽然抄录於此,仍然期望体会解脱长者之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程叔彪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程叔彪居士)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一百节 〇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九十九节 梦幻空花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九十八节 临终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九十七节 禅净双修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九十六节 如来禅祖师禅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九十五节 经教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九十四节 持戒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九十三节 因果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九十二节 奇特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九十一节 呵佛骂祖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九十节 向上一路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八十九节 末後句